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2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
瞿葆奎
2005, 23(3): 1-8.
摘要:
译马克思关于教育的一些语词需要辨析。人的发展包涵身、心两方面; “心”的发展包涵智、德或智、德、美。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为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极其重要。然而, 对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来说, 劳动教育是另一类别的教育、另一个层次的教育, 它不能、也不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鲁洁
2005, 23(3): 9-16, 37.
摘要: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 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 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在道德存在观上, 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 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 “人应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提问。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二、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 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们不断丰富、提升、反思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德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 而是经验课程。三、在学习观上, 从单向认知转向多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进行学习, 课程中的互动表现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 学习者与教材等的对话, 学习者自我经验的反思。
价值商谈与学校道德生活的建构
龙宝新
2005, 23(3): 17-23, 61.
摘要:
学校道德教育是以学校道德生活建构为桥梁来促使学习者道德成熟的一项心灵工程。围绕价值冲突的诱发、商谈和和解这一主线, 构建价值商谈型学校道德教育是适应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间接化和微型化走向, 成就学习者道德生活的必然选择。
学科视域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齐学红
2005, 23(3): 24-29, 79.
摘要:
论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 揭示出作为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在知识性质和知识形态上的独特性, 分析了教育社会学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批判的困境, 以及实践取向方面表现出的学科特质。同时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吴黛舒
2005, 23(3): 30-37.
摘要: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 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 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 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 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 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 因此说, 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郅庭瑾
2005, 23(3): 38-42, 73.
摘要:
教育管理伦理指的是教育管理制度、管理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基本伦理规范与道德意义。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改善教育管理实践的现实状况, 呼吁和倡导一种体现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的教育管理活动与行为, 另一方面在于丰富、拓展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伦理、教育管理理念与理想的伦理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伦理和管理行为伦理等方面。
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
操太圣, 卢乃桂
2005, 23(3): 43-48.
摘要:
学校组织变革的最终目标在于学校组织文化的重建, 但由于文化形成的长期与稳固的特性, 使得学校组织的深度变革异常困难, 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出于对自身价值观念的维护而怀疑、否定, 甚至抵制变革。研究发现, 激发教师对学校发展愿景和变革目标的认同, 将有助于在学校里建立起改革取向的强势文化, 动员教师投身改革的信心和动机, 进而促进学校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
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
刘儒德, 宗敏, 刘治刚
2005, 23(3): 49-54, 67.
摘要:
学生的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学习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 对学习动机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观的具体内涵和结构, 研究者们分别侧重于学习观因素和层次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但这些理论都是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归纳出来的, 而学生的学习观是一种内隐的直觉, 学生未必能够明确而全面地描述得出来。为了更好地揭示个体学习观的内涵, 最好基于调查归纳研究的结果, 参照学习理论家们对学习现象和经验的分析, 同时从因素的层次两个方面来刻画学生个体的学习观。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丁芳
2005, 23(3): 55-61.
摘要:
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 它在儿童总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3岁前儿童之所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发生困难的两种理论解释:概念缺乏观点和执行功能观点, 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有关的几种理论, 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以期深化我们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内部机制的认识。
心理咨询的哲学基础初探
杨宏飞
2005, 23(3): 62-67.
摘要: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 以精神分析、当事人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基督教心理咨询和后现代心理咨询为对象, 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对心理咨询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分析, 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心理咨询唯一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 但哲学取向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不同流派应该取其精华, 舍其糟粕, 为人服务。
从发生认识论看思维训练
谭和平, 李其维
2005, 23(3): 68-73.
摘要:
本文以发生认识论为视角来观思维训练之本质, 认为发生认识论能为思维训练提供科学启示, 能为思维训练指明训练的途径和方向。发生认识论所持有的活动观、结构观、运算观、表型复制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训练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念。
明清徽商妇教子述论
李琳琦, 宗韵
2005, 23(3): 74-79.
摘要:
明清时期, 由于徽商长年经商在外, 于是徽商妇独自承担起教子重任。本文从徽商妇对教子的高度重视、徽商妇教子的内容、徽商妇教子的艺术三方面进行论述, 试图具体揭示徽商妇在家庭教育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西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大学的起步
李春萍
2005, 23(3): 80-89.
摘要:
西学进入中国后迅猛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知识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 关注西学教育在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改造与消亡、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大学创建之初的步履维艰, 并强调分析大学史的理论视角。
批判与反思:1951—1978年的陶行知研究
张蓉
2005, 23(3): 90-96.
摘要:
1951年, 受批判电影《武训传》的影响, 陶行知也受到了批判, 致使陶行知研究在1959年后成为国内研究的禁区, 这种状况一直到1978年才得以改变。这场批判不仅损害了陶行知的名誉, 而且阻碍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而与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就在这一段时期, 国外学者对陶行知的研究却是方兴未艾, 并对陶行知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