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2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教育理论
学生的限制及自由
陶志琼
2009, 27(4): 1-7.
摘要:
作为学生,必定会受到主客观的限制。学生所受的主观限制是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学生所受到的客观限制是特定学习环境的限制、他人的限制以及性别限制。其实,学生受到的主客观限制正是其实现自由的动力。学生的自由体现在追求理想、用心做人和勤奋学习三方面,学生的最大自由是精神自由。
教育评估中的法团主义:行政力与专业联盟 ——改革、重构教育评估院等中介组织的设计与理论
葛大汇
2009, 27(4): 8-15.
摘要:
政府精简机关、部分公务分权已成共识,然而现“评估院”、“评估中心”等机构从教委退出来还不是中介组织,学校与公民社会也一直习惯于依赖政府,组织的发育、变迁受制于“社会记忆系统”。可见改革不能抽掉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近来的政治、经济情势也表明强势国家(hard state)或行政方式于我国是一种较为稳定基本制度。因此,减少因剧变而来的不必要的成本,采取国家法团主义,利用原有的组织框架引入教授及专业联盟等组织是符合国情的作法,这里:国家只直接面对评估院这样的一个“桥梁”或“牵头”性组织,通过它规制并购买专业组织的评估服务(公共产品),实行合同委托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我国“管教育、办教育、评估教育三者分离”的改革目标。
理性的狡计:德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五次危机及其因应
彭正梅
2009, 27(4): 16-23.
摘要:
本文探讨了德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五次危机,即启蒙教育学的危机,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危机,经验教育学危机,批判教育学危机,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危机,并考察了对这些危机的因应,指出,这些危机及其因应丰富了教育学自身发展,而且,从世界教育学的发展来看,也体现了一种理性的狡计。
二十世纪西方教师研究运动发展脉络与启示
李方安
2009, 27(4): 24-29.
摘要:
西方教师研究源起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行动研究策略在美国的应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明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观点并付诸行动,自此教师研究开始成为一种国际运动,它经历反思性实践而走向批判性实践。教师成为研究者,基于校本实践,合作的形式,反思性教育实践等共同形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教师研究运动的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开展教师研究应从教师新形象的培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照,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
心理学
从数感看儿童数表征的发展
潘星宇, 俞清怡, 苏彦捷
2009, 27(4): 30-41.
摘要:
数量表征是个体对数系统的理解,它的准确性为个体理解具体和抽象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个体使用该表征进行数量操作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但目前来看,对个体数量表征的形式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仍有较大争议。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能力结构,数感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为基础,从而与数量表征紧密联系;数感的不同维度对数表征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为理解数量表征研究的分歧和探讨该表征的全貌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在数感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能力上都体现出文化差异,数量表征的研究则从心理机制的角度为文化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课堂中的创新学习:生成论的视角
庞维国
2009, 27(4): 42-51.
摘要:
学习包含生成过程。生成是头脑中的知识经过加工、转换、整合进而形成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它反映了神经网络的涌现特征。生成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蕴含于生成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缺少生成是学生创新学习缺乏的主要根源。教师通过设置生成任务、示范生成策略、褒奖生成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
职业专长发展中刻意训练的效用与规律
郝宁, 胡谊, 吴庆麟
2009, 27(4): 52-58.
摘要:
刻意训练指精心设计的用以改进个体当前行为的长期的特殊的训练活动,其可促使个体生理或心理机制对情境限制发生适应性改变从而推进专长发展。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间量可预测其专长水平,且刻意训练对一般人达到中等水平专长及专家维持高水平行为均很重要。不同领域的刻意训练形式各异,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机应符合该领域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某些领域中多样性的训练反比过早专业化训练更有价值。资源限制、努力限制、动机限制和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个体能否从刻意训练中获益。后续刻意训练研究应改进数据收集方法,提供证据阐释是否天赋促使某些个体投入更多刻意训练,并深入分析由刻意训练导致的生理或心理机制的适应性改变。
超常记忆之谜:来自不同认知层面的初步解答
胡谊
2009, 27(4): 59-66.
摘要:
目前关于超常记忆的认知研究,主要有三条途径:行为层面,从实验心理学角度分析超常记忆行为表现及获得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记忆理论;计算层面,从计算模拟角度探讨人类超常记忆的内在认知结构与过程,已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模拟;生理层面,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关注超常记忆的脑结构 初步探讨了传统认知心理学范畴内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对应生理基础。上述三个层面研究,仅是科学意义上揭示超常记忆实质及其发展的开始。
教育史
娱乐与教化:古典戏曲中的科举社会
周慧梅
2009, 27(4): 67-73.
摘要:
在传统中国,科举不仅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是国家推行社会教化,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科举从庙堂走向民间、从社会精英走向普通百姓的历程中,戏曲扮演了重要作用。唐宋之后,戏曲中科举影像日渐显现,朝廷、剧作者和民众共同营造了两种不同意识走向的科举模式。戏曲在满足民众对科举种种想像之余,塑造、重建了市井民众科举的“意义世界”,为科举制度获取了最为广泛的民间舞台。
江苏教育总会与清末“单级教授”的导入和推广
肖朗, 杨卫明
2009, 27(4): 74-82.
摘要:
遴选专人赴日本考察“单级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办“单级教授练习所”传授理论、示范操作,并通过受训学员将“单级教授”推向全省乃至全国,是江苏教育总会在清末开展的一项颇具影响的教育学术研究活动。“单级教授”成为当时国内传播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的有力载体,对“单级教授”的实验与研究折射着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以“译介为主”的印痕。
清末企业的教育性——以官办企业为例
李 忠, 闫广芬
2009, 27(4): 83-88.
摘要:
在创办新式企业而缺乏相应人才的情况下,洋务企业开始设立教育设施,一批校企一体的企业得以建成,企业担负起培养人才的教育职责,教育型企业开始出现;不仅如此,工艺局开始大规模地招收工徒加以培养,使得学徒教育非常发达。清末企业中教育活动在培养大批急需人才的同时,对新式教育的本土化与中国固有工商教育的现代改造做出可贵的探索,并推动了民营企业中教育活动的展开。
民国时期山西高等小学教育研究
申国昌
2009, 27(4): 89-95.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为了实施“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于是大力兴办各类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因此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山西的小学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归结山西高小办学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地方自治为兴办教育提供了行政与经费保障,政府动员下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山西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对外交流促进阎锡山及山西教育界人士教育理念更新,优先发展可弥补山西教育基础薄弱的天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