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20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反思与建构:教育管理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张新平
2002, 20(2): 6-16,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2
摘要:
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研究之前人们就以一种先在的、主要是“科学”的存在设定了教育管理现象。其重要表现是,绝大部分教育管理学都宣称揭示规律,都用二元的视野透析教育管理现象,都强调研究事实,都采用简化和理想化的恩维方式,都标榜自己是“科学”。但是,仅以“科学”的察看方式透视教育管理现象,只能带来“片面性深刻”,只能遮蔽本真的教育管理现象。因为,原初意义上的本真的教育管理现象是一个除实在外兼具理解性、批判性于一体的“三合一”存在。而科学的教育管理学或者教育管理科学只能在认识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方面有所作为。整体性的教育管理现象只有在整体性的观照中才能得到准确地理解。要研究整体性的教育管理现象,尚需建立一门“大教育管理学”。
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
金生
2002, 20(2): 17-2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3
摘要:
本文论述了教育哲学及教育在当代的使命,把教育哲学作为探询美好生活和“好教育”的价值思考方式,把教育作为培养“好人”的德性品质的方式。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建立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探询之上,这使得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有了终极的根据,同时,也使现实的教育具有了理想的价值定向。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
黄河清
2002, 20(2): 28-34,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5
摘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救育系统中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私人领城,学校是公共机构,这就决定了它们是青少年成长的两种不同的环境,前者是自发性的较为自然的环境,后者是有计划地建构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环境。由于家庭与学校的性质与结构不同,它们在教育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的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救育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过程都有区别。
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
刘志军
2002, 20(2): 35-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6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运用整体分析方法与内涵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基本策略,形成基础层次、提高层次、体验层次层层递进的“套塔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分析框架。
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理念、方式与局限
柳夕浪
2002, 20(2): 42-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7
摘要:
教育的真理不是僵固在那里、现成拿来可以享用的东西,而需要研究者的主动参与、不断体验与创造; .对教育活动意义方式建构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别人无法代替; 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反思理性”的基础上。教师的研究应当从严格的“学科规训”制度下解放出来,以建构性试验为中心展开,克服“专业个人主义”,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
无根的玫瑰——试析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情感的失落
朱晓宏
2002, 20(2): 49-52,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8
摘要:
本文指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的现状,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混淆了祖国与国家、政府的概念,把情感救育等同于知识灌输; 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脱离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主要是实施以“我”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情感教育。
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郭永玉
2002, 20(2): 53-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9
摘要: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了著名的需要层次模型,在深入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基础上研究了超越性人格的特征,并探讨了将这种新的人格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一些重要理论模型的先导。
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
王晓钧
2002, 20(2): 59-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0
摘要:
情绪智力学说是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一种正在研究的心理与教育观点,近年来流行于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然而在研究和讨论此学说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概念、理论和应用导向谬误。本文拟从概念、理论、测量和问题4个方面对“情绪智力学说”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澄清情绪智力概念,阐明情绪智力理论,分析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匡正存在于我国学术界,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的情绪智力研究谬误和应用偏差。
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类型研究
查明华, 申继亮, 高潇潇
2002, 20(2): 66-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1
摘要: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分别对32名和268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以探讨目前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采取怎样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1)目前中学教师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时采用的主要策略包括:言语疏导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_惩罚约束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2)教师采用的策略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有关。对于与教师冲突较大的学生厌学行为和攻击行为,教师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居多; 对于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内向行为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更多采用言语、行为疏导型策略。此外,教师主要采用言语行为疏导型策略处理学生的自我中心行为。
我国古代教学形式若干问题探讨
张伟平
2002, 20(2): 72-77,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2
摘要:
我国汉代(前206 —公元220)就出现了转相传授这种特殊形态的教学形式;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还有集体教学雏形的存在; 教学形式的演化与流变与受教育者的量变相关,更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自身的特质密不可分。
杨贤江的学习思想
申国昌, 陈德安
2002, 20(2): 85-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4
摘要: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虽然年轻早逝,但著作颇丰。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珍惜光阴,发愤读书,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丰富全面、论述精辟的学习思想体系。他对学习目的、学习作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与态度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他的学习思想对当今仍有积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