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2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
郑金洲
2003, 21(2): 2-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1
摘要:
在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正日趋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走向:走向教育理论自身的批判,突出地表现在对教育理论中的理论前提、概念术语、命题等所作的规范性、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反思上;走向丰富的教育实践,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注重把握实践问题、转变研究方式、解构研究话语、构成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上;走向多维的综合,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样式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上。
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
郭晓明
2003, 21(2): 11-18, 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2
摘要:
时代的知识状况和现代哲学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迫切要求课程领域建立一种以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知识观。“教化”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强调人既走出自身与知识和人类文化等客体精神交往、又回到自身的双向历程。在“教化”的视野里,知识从有待人去占有的对象物转变为人实现自我超越并与世界建立完整意义关系的手段,课程成为人与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课程里,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由规训人的强制力量转变为参与人的精神转变的促进者。构建这样的知识环境需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以及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兼论教育研究的取向与方法
方 建 锋
2003, 21(2): 19-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3
摘要:
本文立足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探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应然关系,从研究者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分析了导致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原因,指出教育研究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科特性和理论特性,摆脱自然科学理论型的束缚,注重对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研究,重返注重实践智慧的发展路径。
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透析
刘生全
2003, 21(2): 32-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4
摘要:
教育批评的盛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集中反映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崭新变化与时代特征。质言之,教育批评的盛行在于教育在社会中的位置正在发生着从边缘到中心的转移,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一个教育基础。对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的透析,一定意义和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解释。
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
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费纳克斯
2003, 21(2): 42-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
摘要:
文章纵览了父亲角色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对父亲角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介绍了作者本人在这一概念基础上主持的两项大规模的研究,主要围绕德国人对父亲角色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父亲角色概念的具体内容,实现理想的父亲角色的现实阻碍等方面。最后,作者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对家庭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市民社会与上海近代“海派教育”
金忠明, 李本友
2003, 21(2): 53-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6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发展教育,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似乎是一个新的课题,其实上海近代的“海派教育”已为之作了有益的探索。西学传播、教会学校和洋务教育分别从外部与内部提供了“海派教育”的“气候”,而“华洋杂居”的市民社会“模本”及其需求则构成了新式教育的动力。
论中国50年代幼儿教育变革的时代特点
牟映雪
2003, 21(2): 6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7
摘要:
新中国幼儿教育是一种崭新的幼儿教育制度(教育性质及教育对象),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它也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故对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的评价,必须从其变革成果所持续的时间、历史影响和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来衡量;本文主要以日本、美国和英国等为参照对象,从幼儿教育的普及、课程目标、游戏、阅读教学和教育模式及幼儿教育共性背后的差异性等方面,揭示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的历史意义;以期为21世纪中国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深入提供借鉴。
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
张小杰
2003, 21(2):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8
摘要:
柏林大学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领导创办起来的,洪堡的办学思想与他制定的办学原则对柏林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其中也包括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洪堡追求的是学术自由,但他却把柏林大学置于政府强有力的控制之下,正是这种控制妨碍了柏林大学模式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对于柏林大学的创办,尤其是对柏林大学模式的设计以及该模式基本特征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施莱尔马赫(F.E.D.Schleiermacher)。《柏林大学章程》主要是他的作品。该章程具体规定了柏林大学的基本组织结构、柏林大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洪堡、施莱尔马赫等人描绘和设计的大学模式(包括学院制、教授会制、讲座制、利益商谈制等)最终成为德国各大学的发展模式,对美、日等国的大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
李红, 陈安涛
2003, 21(2): 78-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9
摘要:
3个月左右婴儿只具有知觉性分类能力, 仍然是非概念有机体; 7个月左右婴儿能够进行意义性分类, 这时婴儿已经成为概念有机体。生命最初的3个月到7个月是概念发生发展的关健时期, 对知觉信息的重新描述是概念产生的机制。
心育活动论
何德宽, 张积家
2003, 21(2): 87-92, 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10
摘要:
心育是以主体活动为核心的心育各要素构成的交互作用的活动共同体。活动是心育的基本单位,外部活动是心育的基本条件,内部活动是心育的关键因素。探讨心育中的活动,对于揭示心育本质、指导心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拓展——读《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
马镛
2003, 21(2): 93-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1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