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2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教育理论
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遭遇时代困境的表征
张洪高, 唐晓呜
2008, 26(2): 1-9,37.
摘要:
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语境下, 仁爱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不仅仅是由于时代的因素造成的, 还与仁爱价值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主要可以从仁爱面对人际关系范围变迁所遭遇的当代困境、仁爱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在当代的困境、仁爱所倡导的"义利观"在当代的困境、仁爱所倡导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在当代的困境等四个方面的表征来检讨以仁爱作为道德教育核心价值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
“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
周兴国
2008, 26(2): 10-15.
摘要:
启发式教学源自孔子和苏格拉底, 并且现代教学论亦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或原则。然而, 启发式教学的"古今"与"中外"之间, 存在着非常大的分野。这种分野的实质其实是哲学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之不同取向所致。当今要恢复古典时期的启发式教学, 就必须抛弃工具主义理性, 把启发式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对话视作师生的生活方式。
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
王海英
2008, 26(2): 16-24.
摘要: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与态度, 在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中, 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 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儿責观的世纪变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文章从四个时段, 即1900-1919、1919-1949、1949-1989、1989-2000分析了儿童观的变迁历程, 概括了儿童观研究中的三种方法, 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方法, 指出在中国长时段的儿童史研究还基本是一个空白。此外, 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视角的不一样, 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主要有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儿童, 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与儿童, 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儿童, 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哲学与儿童。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关系的定量研究
韩映雄, 韩云炜
2008, 26(2): 25-37.
摘要:
文章通过对我国各省份人均GDP和毛入学率的回归分析和数学建模, 发现经济状况对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影响作用是很显著的。并且,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经济增长对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做出的贡献是不同的。研究同时发现, 云南、河北、内蒙古、福建、山东和广东等省的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目标相对保守, 吉林、陕西、湖北、重庆、安徽、四川、天津等省市的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目标相对过高。
心理学
教师评价内容体系之重建
申继亮, 孙炳海
2008, 26(2): 38-43.
摘要:
针对当前教师评价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教师评价内容体系的重建是教师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教师基本素质、职责与表现为主要成分, 整合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绩效评价和教师效能评价的契合之处, 在理论上提出了教师评价内容体系的金字塔模型。金字塔模型主要有成分、维度与指标三级体系构成, 它对量化教师绩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价值。
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
辛自强, 池丽萍
2008, 26(2): 44-51.
摘要:
在心理学中, 传统的元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定量考察同类研究的典型结果, 但是历年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很大变异, 这种变异经常被研究者视为随机误差而忽略掉。本文所要介绍的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恰恰以此为起点, 当发现心理变量在年代上的变异后进而探究它与社会变迁因素的关联。这种新的元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急剧社会变迁背景下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论经验现象学心理学
崔光辉, 郭本禹
2008, 26(2): 52-58.
摘要:
经验理论形态的现象学心理学简称经验现象学心理学, 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 提倡人文科学观, 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 坚持心理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它倡导质的研究取向, 将现象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研究居面, 提出具体的研究程序。它最终成为现象学心理学最成熟的理论形态, 推动现象学心理学成为"第三势力"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
张玲玲, 张文新, 陈光辉, 陈亮
2008, 26(2): 59-65.
摘要:
个体关于未来的目标和担忧对其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研究通过开放性问卷调查了700余名大学生,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未来目标和担忧的具体内容, 以及目标和担忧的年级与性别特征。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职业或工作以及个人婚姻/家庭方面, 同时大学生还较多地担忧家庭安康和自己的身心健康, 并且这些目标和担忧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文章在对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建议。
教育史
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具体主张
李琳琦, 郑德新
2008, 26(2): 66-73.
摘要:
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 形成了新的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观, 进而主张中国要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 必须废除科举制度, 借鉴日本的经验, 学习西方, 建立近代化的新学校。吴汝纶废除科举的主张与其同时代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相比, 更加明确坚定, 对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教育
潘希武
2008, 26(2): 74-79.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 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 柏拉图的教诲是通过教育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因此, 柏拉图式的教育是实现美好城邦和生活的德性教育。而这种德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的追问与探寻之中, 因而它是一种哲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社会精央与统治秩序:西方雄辩家教育的阐释与诉求
单中惠, 刘亮
2008, 26(2): 80-87.
摘要:
西方雄辩家教育强调的培养社会精英的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和统治秩序, 由于其能够充分满足维系社会君主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 因而被国家政权用来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工具。雄辩家教育实际上成为了西方历史上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体系。以社会精英统治和构建道德秩序为手段, 从而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目的。
科教兴国的强音:斯宾塞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
肖朗
2008, 26(2): 88-96.
摘要: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 伴随着进化论的导入与传播,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传入近代中国, 颜永京、严复、任鸿隽等人始而翻译斯宾塞的著作, 继而在导入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努力将之转化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遂演变为近代中国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 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