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

何菊玲

何菊玲.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110-116+1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2
引用本文: 何菊玲.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110-116+1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2
HE Juling. The Implication of Education Justice in Teach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Aptitud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2): 110-116+1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2
Citation: HE Juling. The Implication of Education Justice in Teach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Aptitud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2): 110-116+1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2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教师伦理的谱系学研究" BEA150066

The Implication of Education Justice in Teach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Aptitude

  • 摘要: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因材施教原则在本质上是教育正义原则的具体体现。首先它表达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次它表达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对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尊重与承认,依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在自身基础上成为卓越的人,成为具有人的品质的真正的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教育不仅获得生存能力,而且还获得创造自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实现这种目的的教育,即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的教育,就是正义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正义的题中之意。
  • [1] 程颐. (1935).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朱熹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范梅南. (2001).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何菊玲.(2010).教师专业成长的现象学旨趣.教育研究, (11), 88-94. http://edu.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Detail/7451819
    [4] 霍耐特. (2005). 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5] 加德纳. (1999). 多元智能(沈致隆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6] 金生鈜.(2011)教育正义, 教育制度建构的奠基性价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57-164.
    [7] 康奈尔.(1997).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 62-71. http://www.cqvip.com/QK/86932X/199702/4001010158.html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 财富—教育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9] 刘震.(1984).《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0] 舒志定.(2015).马克思正义批判语境中的教育正义.教育研究, (7), 4-10, 63.
    [11] 苏霍姆林斯基.(199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见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苏霍姆林斯基. (2001).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2卷.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3] 吴式颖, 任钟印.(2002).外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2卷: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4] 辛志凤, 蒋玉斌等. (2003). 墨子译注.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5] 杨伯峻. (1960). 孟子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6] 杨伯峻. (1980). 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7] 赵汀阳. (2008).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自由. 2008-12-16. 取自: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3322.html.
    [18] 赵汀阳.(2010).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 朱熹. (1983).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十三). 北京: 中华书局.
    [20] 佐藤学. (2012).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钟启泉, 陈静静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8
  • HTML全文浏览量:  152
  • PDF下载量:  25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8-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