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

康永久

康永久. 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1):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9
引用本文: 康永久. 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1):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9
KANG Yongjiu.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xpository Text: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9, 37(1):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9
Citation: KANG Yongjiu.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xpository Text: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9, 37(1):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9

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9
  • 尽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约翰·R·塞尔最后还是倡导一种真理的符合论:“我们的真陈述通常为真,是由于事物在实在世界中不依赖于这些陈述而独立存在。”(塞尔,2008,第2页)这是令人遗憾的。
  • 有人认为:《苏州园林》不是对苏州园林的说明,而是由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中的照片引发的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写“拙政诸图寄深眷”而不是“拙政诸园寄深眷”;其目的不是对苏州园林或中国园林艺术进行说明,而是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待出的《苏州园林》摄影集,最好名之为《〈苏州园林>序》;发表时将“拙政诸图寄深眷”写成“拙政诸园寄深眷”既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即误以为该文是对苏州园林的说明),又是一种文字上的错误(娄西林,2013,第73—74页)。通过仔细研读原文,笔者认为这种理解还是站不住脚的。该文肯定不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不是对待出的《苏州园林》摄影集的说明,也不是让我们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一书带有的195幅图片中寻找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而是在此启发和童年经验的支持下,借助对苏州园林的说明,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和那本尚未谋面的摄影集。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xpository Text: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 摘要: 在学校教科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有比结构图或设计图更好的说明文。但又从来没人拿结构图或设计图作说明文,可见说明文一定具有比这一定义更丰富的内涵。说到底,说明绝不是简单地客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对一个事物的说明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视角,必须有这样的视角才能写出有见地的说明文。而且我们要说明的这个世界并非简单的自然存在,说明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自己所要说明的世界,唯其如此才能对这个世界做真切的说明。所有的"客观说明"都基于一种主观构造,世界在根本上乃是一种符号建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教说明文,只能让学生去"客观地"说明这个世界,忘掉自我,忘掉理论和思想,相信这个世界乃是外在于人的意志的自然实体,最终让这种作茧自缚的说明方式,捆住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手脚。
    1)  尽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约翰·R·塞尔最后还是倡导一种真理的符合论:“我们的真陈述通常为真,是由于事物在实在世界中不依赖于这些陈述而独立存在。”(塞尔,2008,第2页)这是令人遗憾的。
    2)  有人认为:《苏州园林》不是对苏州园林的说明,而是由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中的照片引发的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写“拙政诸图寄深眷”而不是“拙政诸园寄深眷”;其目的不是对苏州园林或中国园林艺术进行说明,而是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待出的《苏州园林》摄影集,最好名之为《〈苏州园林>序》;发表时将“拙政诸图寄深眷”写成“拙政诸园寄深眷”既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即误以为该文是对苏州园林的说明),又是一种文字上的错误(娄西林,2013,第73—74页)。通过仔细研读原文,笔者认为这种理解还是站不住脚的。该文肯定不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不是对待出的《苏州园林》摄影集的说明,也不是让我们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一书带有的195幅图片中寻找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而是在此启发和童年经验的支持下,借助对苏州园林的说明,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和那本尚未谋面的摄影集。
  • [1] 布尔迪厄.(2015).区分: 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刘晖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陈从周.(1956).苏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同济大学建筑系.
    [3] 迪尔凯姆.(1999).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4] 霍克海默.(1989)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
    [5] 克利福德, 马库斯.(2014).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6]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9a).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7]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9b).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8] 雷可夫, 詹森.(2006).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译注).台北: 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9] 娄西林.(2013).都是删改惹的祸——对叶圣陶《苏州园林》的一种解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12期), 73-74.
    [10] 马克思, 恩格斯.(199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1] 马凌诺斯基.(200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12] 米德.(1999).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桓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13] 乔良.(2015).美国人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取自: www.sohu.com/a/126519529_257845.
    [14] 瞿葆奎, 唐莹.(2002).教育科学分类: 问题与框架——《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代序.唐莹.元教育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 塞尔.(2008).社会实在的建构(李步楼译).上海: 上海世纪图书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涂尔干.(2001).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维特根斯坦.(2008).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8] 亚历山大, 何其莘.(1997).新概念英语(新版第4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 Malinowsk, B.(1967).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20] McEwan, H. & Bull, B. (1991). The Pedagogic Nature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2), 316-33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8
  • HTML全文浏览量:  254
  • PDF下载量:  12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9-01-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