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

李栋

李栋.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13-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2
引用本文: 李栋.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13-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2
Li Dong. Imaginative Pedagogical Theo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ory Re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9, 37(4): 13-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2
Citation: Li Dong. Imaginative Pedagogical Theo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ory Re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9, 37(4): 13-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2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学校变革实践的理论原创和学派建设" 16JJD880017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理解与诠释——学校转型时期教育理论的话语实践变革研究" 2018B8

Imaginative Pedagogical Theo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ory Reconstruction

  • 摘要: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肩负着"时代需求"与"学科担当"的双重使命。信息技术通过对"时空构造""工作哲学"与"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时代图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与反身诉求更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发出了多重的时代呼唤,亟需"安身立命"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学人做出应有的时代回答。教育学理论历经"权利让渡与安身立法" "边界扩展与跨界重组" "秩序重建与融合创生"等知识生产的时代变局,重建了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新格局,涵括"问题域的转移""主体性的变更"与"方法论的迁移"三个重建向度。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乌托邦式"想象将廓清教育学学科的生存旨向,即"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澄明教育学人的使命担当,即"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最终迎来教育学理论的巅峰时刻,发出"天才为何成群而来"的时代回响。
  • [1] 安涛, 韩雪婧, 周进.(2019).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路径.电化教育研究, (1), 39-4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hjyyj201901006
    [2] 安涛, 李艺.(2014).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教育研究, (4), 37-4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yj201404012
    [3] 邓飞.(2012).后乌托邦时代的教育承诺及其理论想象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3), 100-103.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12.03.019
    [4] 郭瑞迎.(2017).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研究(1901-1937).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海德格尔.(2011).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王庆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6] 吉本斯.(2011).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吉国秀, 王明月, 杨宏戟.(2016).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个知识扩散的视角.民俗研究, (4), 136-142. doi:  10.3969/j.issn.1002-4360.2016.04.015
    [8] 蒋晓丽, 贾瑞琪.(2018).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的互构与互驯——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观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130-13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nmzxyxb-zxshkxb201804019
    [9] 李海龙.(2019).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高等教育研究, (1), 51-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djyyj201409013
    [10] 李西建, 贺卫东.(2012).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1-1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bdxxb-zxsh200802007
    [11] 刘方喜.(2017)."知性的僧妄"与打不败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人文之思.探索与争鸣, (11), 66-71. doi:  10.3969/j.issn.1004-2229.2017.11.012
    [12] 龙宝新.(2009).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道路及其动力探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 5-10.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09.01.001
    [13] 潘坤.(2018).人工智能危机背景下的实践存在论重构趋势设想.云南社会科学, (4), 21-2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ynshkx201804004
    [14] 任友群, 顾小清.(2019).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教育研究, (1), 141-15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fsfdx201104017
    [15] 石中英.(200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6] 王伯鲁, 宋洁.(2018).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河南社会科学, (8), 50-54. doi:  10.3969/j.issn.1007-905X.2018.08.008
    [17] 王有升.(2018).教育学的想象力——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8] 吴国盛.(2008).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 吴国盛.(2016).技术哲学讲演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 肖峰.(2018).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含义的哲学探析——兼论"软工作"的意义与"工作哲学"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 122-129. doi:  10.3969/j.issn.1000-5420.2018.05.013
    [21] 谢延龙.(2008).教育理论原创诸问题论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5), 27-3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jyxzxyxb200805007
    [22] 辛继湘.(2018).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课程·教材·教法, (9), 62-6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809021.htm
    [23] 雅斯贝尔斯.(1991).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4] 杨念群.(2007).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读书, (4), 50-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ushu200704007
    [25] 杨小微, 金学成, 杨帆.(2006).教育现代化:理论与技术的对话——教育学原理与教育技术学两大阵营的对话.开放教育研究, (5), 11-14. doi:  10.3969/j.issn.1007-2179.2006.05.004
    [26] 叶妮, 王宏波.(2017)."乌托邦"与"实践性"——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物我关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6), 113-11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xjsybzf201706020
    [27] 张斌贤.(1997).从"学科体系时代"到"问题取向时代".教育科学, (1), 18-20.
    [28] 中共中央编译局.(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9] 左璜.(2014)."技术人造物"的本质回归——论拉图尔对技术本质观的批判与重构.自然辩证法研究, (6), 41-4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rbzfyj20140600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9
  • HTML全文浏览量:  167
  • PDF下载量:  6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9-07-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