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埃德蒙德•胡塞尔. (2017). 现象学的观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
|
爱因斯坦. (1976). 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 许良英, 范岱年. (编).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3]
|
保尔•拉法格等. (1973).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4]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197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5]
|
柏拉图. (2009). 理想国.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6]
|
笛卡尔. (1986).第一哲学沉思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7]
|
笛卡尔. (2001). 谈谈方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8]
|
杜任之. (1983).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续集).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9]
|
恩格斯. (1995a).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杜.
|
[10]
|
恩格斯. (1995b). 致约•布洛赫.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杜.
|
[11]
|
郭法奇. (2006). 霍尔与美国的儿童研究运动. <italic>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italic>, (01),122−127.
|
[12]
|
赫尔巴特. (2015). 普通教育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3]
|
黄忏华. (2007). 西洋哲学史纲. 北京: 东方出版社.
|
[14]
|
霍布斯. (1986). 利维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5]
|
景君学. (2015).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
[16]
|
孔子. (2016). 论语. 北京: 中华书局.
|
[17]
|
拉尔夫•泰勒. (1994).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8]
|
拉•梅特李. (2017). 人是机器. 顾寿观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
|
劳伦斯•阿瑟•克雷明. (1994). 学校的变革.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
|
李曼丽等. (2018). 从认知科学到学习科学: 过去、现状与未来. <italic>清华大学教育研究</italic>,39(04),29−39.
|
[21]
|
马克思, 恩格斯.(1958).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2]
|
培根. (1986).新工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3]
|
叔本华. (2017).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4]
|
宋林飞. (1997). 西方社会学理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5]
|
汪奠基. (1961). 培根的归纳逻辑. 中科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 培根哲学思想: 培根诞生四百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6]
|
王立柱, 张伟. (2012). 自然辩证法.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7]
|
威廉•狄尔泰. (2014). 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 南京: 译林出版社.
|
[28]
|
文森特•德贡布. (2007). 当代法国哲学. 北京: 新星出版社.
|
[29]
|
亚里士多德. (2017). 形而上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30]
|
杨光富. (2003). “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italic>外国教育研究</italic>, (02),17−20.
|
[31]
|
约翰•杜威. (2001). 民主主义与教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32]
|
袁振国. (2017).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italic>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italic>,35(3),4−17.
|
[33]
|
袁振国. (2019). 科学问题与教育学知识的增长. <italic>教育研究</italic>, (4),4−14.
|
[34]
|
Descartes, R.(2008).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with selections from the objections and replies. OUP Oxford.
|
[35]
|
Stam, H. J. (1998). Personal-construct theor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ifference and dialogue. <italic>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italic>, 11(3), 187−203. doi: 10.1080/10720539808405220
|
[36]
|
Tyler, R.W. (1987). The five most significant curriculum even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alic>Educational Leadership</italic>, 44, 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