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2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教育理论
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
金生鈜
2006, 24(3): 1-1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1
摘要:
教育学思想的对象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选择的目的、原因, 以及我们基于怎样的立场和价值做出真正合目的的价值选择的问题。教育学要为现实的教育选择提供关于更好教育的导向, 就需要高于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思想。基于特殊立场的任何对教育需要的判断或选择都是在部分的利益立场选择教育的。教育选择的思想性判断必须超越这样的利益立场, 这就是无立场的教育学, 即对教育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共同问题和公共意义进行理解, 超越简单或片面立场。教育学必须站在社会整体性的公共福祉的立场上把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教育的规范性反思。无立场的教育思维在“天下”和“永恒”的背景下, 试图解释文化和生活需要解决的涉及人间、人事和人心的教育问题。
"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
汪凤炎
2006, 24(3): 1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2
摘要:
德的字形与含义在中国文化里经历了一个演化与定型的过程。无心符的德字仅指"直视前方行走"之类的行为。有心符的德字用于伦理道德领域时主要有两种用法:用作名词德的原始义指"直心", 然后才拓展出诸如仁、义之类的通用含义; 用作动词的德主要指"得到"。当代中国德育从德的演化过程里可以得到五点启示:(1)吸取"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的精义思想; (2)将品德视作人的内在品质, 并注重品德的实践精神; (3) "德得论"至今仍是对品德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看法; (4)在弘扬情感德性的同时, 适度加强公正德性的培育; (5)妥善处理雅文化所推崇德性与俗文化所认可德性之间的关系。
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李长伟
2006, 24(3): 21-30,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3
摘要:
心理学与实践哲学是赫尔巴特开创的近代教育学的两座基石, 而近代教育学之所以走向分裂, 原因即在于作为教育学基石之一的实践哲学的沉沦。从本源看, 实践哲学关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行为, 而不是抽象的先验的理念活动。赫尔巴特把可塑性概念的论述放在以实践哲学为基石之一的教育学的核心位置, 以之淹没了具体的历史的生命实践, 必然导致本真的实践哲学的蜕变进而引致近代教育学的分裂。欲治愈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有必要回归本源的实践哲学。
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李春玲
2006, 24(3): 3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4
摘要:
频繁的学校组织变革引发人们对学校组织变革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聚焦于中小学校, 对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归纳出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
方俊明
2006, 24(3): 37-42,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5
摘要:
从融合教育的概念、发展历程来看,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它表明当代特殊教育已经从长期以来的福利型向权利型、大众型的方向转变; 对普通教育而言, 融合教育可能会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引发人们对目前"应试教育"和"英才教育"的进一步反思, 推行融合教育对现代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海外来稿
谈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
[法]皮尔·卡斯巴
2006, 24(3): 43-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6
摘要:
本文围绕近年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这一主题, 首先指出在国家众多、国情各异的欧洲, 教育史学家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和其文化专业背景及工作环境等不同有关; 然后通过四个案例具体介绍欧洲教育史工作者如何运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来发掘新资料、提出新问题和拓展研究领域的; 最后概要叙述史学方法最新的两大变革走向及教育史研究工作者在这种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
测量理论的新进展:规则空间模型
辛涛, 焦丽亚
2006, 24(3): 50-56,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7
摘要:
规则空间模型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式识别和分类取向的认知诊断理论, 该模型可用于识别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诊断学生解题中所犯的错误, 它克服了CTT和IRT在教学评价中的缺陷, 开创了心理测量领域新的里程碑。该文首先介绍了规则空间模型的基本原理及阶段过程, 然后对模型的理论进展及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最后对模型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及其理论解释
曾守锤, 李其维
2006, 24(3): 57-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8
摘要:
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是当前错误记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对现实性监测的定义、研究范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 介绍了三个相关的理论, 指出了现实性监测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并认为, 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研究, 考察现实性监测与易受暗示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与信息封闭—关于“儿童认知模块性”研究的理论思考
翟文静, 熊哲宏
2006, 24(3): 62-66,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9
摘要:
所谓儿童认知模块性, 是指把儿童认知发展理解为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模块)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思路是对世界范围内儿童“领域特殊性发展”研究浪潮的一种响应。本文集中探讨了关于儿童认知模块性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在确立认知发展模块性的基本涵义基础上, 着重论证了在什么意义上认知发展是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的, 从而表明儿童认知发展的模块性。
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麻彦坤
2006, 24(3): 67-72. doi: 10.16382/j.crki.10005560.2006.03.010
摘要:
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融入了蔚为壮观的“维果茨基现象”。他提出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思想, 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宝库, 广泛影响了心理学发展的众多领域; 激发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促进了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迁入并影响了后现代心理学, 从工具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启发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孕育和发展。
教育史
北魏中书学新探
姚宏杰
2006, 24(3): 73-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11
摘要:
北魏前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与太学并存。中书学隶属中书省,主要作为笼络、控制汉人士族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后者参与北魏政权、保持政治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中书学虽以五经教授,而中书博士多不专主授经,中书学生有品阶,反映了北魏中书学的独特性。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又有所创新。北齐国子寺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并为隋唐所继承,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书学。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姚琦
2006, 24(3): 81-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12
摘要: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 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 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 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 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 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重新认识王韬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置书英国事件”
田正平, 叶哲铭
2006, 24(3): 90-96. doi: 10.16382/j.enki.10005560.2006.0B.0B
摘要:
在近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 王韬是一位先驱性人物。他于1867-1870年间在西欧的游历被后世的研究者普遍视为其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 游历本身也是近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事件。然而, 在事后的文本叙述中, 王韬夸大了游历中个别事件的意义; 后世的研究者受王韬叙述的引导暗示, 再加上考证困难、习惯思维的影响等因素, 也往往放大了这些事件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历史意义。本文即以王韬曾置书英国的事件为例对上述现象进行剖析, 试图还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