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39卷  第4期

特稿
教育评价的几大问题及发展方向
赵勇
2021, 39(4):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1
摘要:
本文探讨教育评价必须面对的几大问题,包括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教育评价的完整性、教育目标的非兼容性及矛盾性,以及教育目标的个性化等。这些问题是教育评价中不可避免但又必须恰当处理的。因此,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关注长期的教育性目标,减少对短期的教学性目标评价的依赖;更加注重个性化评价,找出个体学生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教育评价
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监测评价理论模型
李刚, 辛涛
2021, 39(4): 1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2
摘要:
对基础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需从形成规定性定义或纲领性定义转向给出描述性定义,包括:(1)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要素、多层面的,需要建立起系统的教育质量观;(2)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3)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4)学生的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理论模型是对质量内涵的结构化呈现,其以CIPO(背景-输入-过程-产出)为框架,从学生发展角度对教育产出进行定义,并遴选关键影响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各层面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最后从教育因素的作用这一视角表征教育质量。我国监测评价工作还需利用教育质量标准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明确定义,完善关键影响因素监测,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追踪调查和实验研究,建构教育质量指数。
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模式与途径
张佳慧, 李峰, 辛涛
2021, 39(4): 30-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3
摘要:
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可以为教育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对教育指标体系和教育指数的相关探索,总结了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模式,为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提供参考。结合我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趋势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提出了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可能途径:以CIPP框架为出发点初步构建并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基于效度证据选择投入、过程和结果指标;建立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基于质量标准科学地使用和解释指数;在评价质量水平时兼顾公平。同时,为落实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我们认为,还需要一系列教育实证研究的支撑,未来研究应关注数据链接和填补、质量指标的本土化效度验证、不同水平指数的效度验证、“互联网+”时代的指数构建、综合指数合成方法的比较、结合质量标准的指数使用案例,以及融合质量水平与公平的指数构建等研究主题。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陈慧娟, 辛涛
2021, 39(4): 42-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4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经历了以督导评估为依托的萌芽期(1978—2001)、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和试点期(2002—2014)和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期(2015至今)三个阶段。尽管在价值定位、监测内容、组织实施、结果应用、运行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但同时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对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和现存问题的分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未来走向需要全面体现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宏观调控教育督导定位以发挥监测职能、从监测机构设立走向各级监测体系的内涵建设,并推动信息技术与监测评价的深度融合。
高等教育
专业匹配对高校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研究
胡艳婷, 蒋承
2021, 39(4): 53-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5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以及专业匹配对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研究发现: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毫不相关;OLS方法得出专业匹配情况下的工资起薪比专业不匹配高3.4%,使用PSM方法得出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为5%,传统的OLS模型低估了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匹配对非“211工程”本科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与专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匹配对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工资高7%左右;经济学类毕业生专业匹配对工资起薪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的起薪高15%左右。基于此,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专业匹配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金龙, 邬志辉
2021, 39(4): 64-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6
摘要:
本研究主要基于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6—2020年高校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分析了“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双一流”政策对本科生源质量存在一定影响,38所985高校和67所211高校进一步巩固了生源质量的优势地位;3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211高校和19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非211高校,生源质量均有一定提升;原来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政府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和大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所决定的。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魏叶美, 范国睿
2021, 39(4): 73-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7
摘要:
促进包括教师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上海市442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对影响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参与治理态度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显著正相关;(2)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还可以通过参与治理态度间接作用于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3)教师身份和教龄对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治理态度影响教师参与治理意愿的中介效应有调节作用,非教代会代表、新手教师的效应更明显。需要加强参与理念宣传,营造良好参与氛围;注重意见反馈,提高教师参与效能感;用好激励机制,转变教师参与治理的态度;拓展参与范围,尤其注重新教师和非教代会代表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
城乡教师跨校交流中的匹配策略—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的调查研究
李国强, 李志远
2021, 39(4): 83-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8
摘要:
教师跨校交流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校的个人−组织匹配再调整。调查发现,城乡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组织匹配总体较好,但有待提高。基于对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的分析,结合中小学教师个人−组织匹配现状调查,本研究认为提高城乡教师跨校交流可采取如下策略:加大农村学校支持力度,提高城区交流教师与农村学校的需求−供给匹配;推行以骨干教师、优秀校长为主,普通教师为辅的交流队伍模式;提前公开交流教师与接收学校信息,尊重双方意愿,推行双向选择;重构个人−组织价值观体系,营造民主、互助、奋进的组织氛围;依托骨干教师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提升农村学校与教师的要求−能力匹配与需求−供给匹配,实现交流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农村教育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及对中国的启示
朱永新, 罗晶
2021, 39(4): 96-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9
摘要:
2019年10月,世界银行提出“学习贫困”的概念,设定了到2030年将学习贫困率减半的目标,并给出了较为具体完整的行动方案。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得到了世界多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取得了较快进展。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教育脱贫也将进入以高质量、深耕式、多主体为特征的后扶贫时代。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的新理念和新做法,对继续做好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
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挑战与变革—基于《规划纲要》发展回顾与“双高计划”前瞻
马鸿霞, 朱德全
2021, 39(4): 104-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10
摘要:
高水平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发展的核心内容。以《规划纲要》及“双高计划”为依据,从办学水平的五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及“双高计划”的五个核心指标出发,对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标准化建设成就突出,区域差距显著缩小,在整体发展及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上已初步实现《规划纲要》政策目标;但高水平高职教育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还面临着区域失衡、类型属性凸显不够、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挑战。未来发展中,需秉承以顶层设计与政策供给加固基础、以差异化战略和特色化发展凸显“民族本色”、抓住机遇并以提升“造血”能力为主实现后发赶超及以"共治、善治、法治"为原则提升治理效能等变革思路破解民族地区高水平高职教育建设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