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独立学院组织种群的制度起源

王富伟 阎凤桥

王富伟, 阎凤桥. 独立学院组织种群的制度起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118-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3
引用本文: 王富伟, 阎凤桥. 独立学院组织种群的制度起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118-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3
WANG Fuwei, YAN Fengqiao. The Origi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a Uniqu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6): 118-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3
Citation: WANG Fuwei, YAN Fengqiao. The Origi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a Uniqu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6): 118-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3

独立学院组织种群的制度起源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教学与研究之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机制——基于历史分析和个案研究" 10YJCZH148

  • 在访谈的7位董事长之中,有3位是转行进入教育领域的,他们明确表示,一开始他们并不相信能有“民办二级学院”“如此好事”的办学模式。不过后来他们都抓住了这一重大“机遇”(访谈资料012010041419,012010041420,012010120321)。
  • 教育部先后有两份政策文件对独立学院进行了界定:第一份是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第二份是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26号令),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先后对比,后者的界定更为明晰;但两个界定都不能涵盖所有的“独立学院”。因此,我们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强调独立学院的社会性。
  • 本节所引入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案例介绍,主要基于张永平的研究调查。参见:张永平.(200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点分析——独立学院的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 第104-146页.特此致谢。
  • 张永平认为,正是因为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才比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等其他民办二级学院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公认为第一所独立学院。这也恰恰印证了中央政府确认的重要性。参见:张永平.(200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点分析——独立学院的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 第104页.
  • 一个重要的例外是阎凤桥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从“开放系统下组织演化”的视角对“民办二级学院”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具有公私教育边界融合的特征,而这一特征正与经济转型之下“混合”的制度环境特征相适应。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分析:(1)作为“民办二级学院”成熟形态的“独立学院”的变迁;(2)环境变迁引发组织形式变化的具体机制。参见Yan Fengqiao. (2002).A Distinctiv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Mode in China’ 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Private College Affiliated to Public Universities.田正平编: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金字塔式结构系统,分为七个等级:顶层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 第二层是进入“211工程”计划的大学;第三层是教育部所属的其他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及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重点支持的大学; 第四层是其他四年制本科大学和学院(包括具有学历颁发资格的民办高校);第五层是专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第六层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其他高等学校;第七层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参见:陈学飞.(2003).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研究, 24(4), 9-12.这一等级系统的组织和管理特点被称为“制度化的精英主义”,参见:赵炬明.(2006).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4(1), 173-191.
  • 在试图将制度逻辑阐明为“分析框架”的著作中,Thornton等人新增了“社区”(community)这一制度领域,但主要是指地方性、地方系统和归属感的作用,与我们在“元制度领域”意义上讨论一般社会交往规则并不相同(Thornton, Ocasio, & Lounsbury, 2012, pp.68-74)。
  • 所谓“校中校”是指公立高校以独立的“二级学院”名义办学却无独立校园和独立组织结构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质是通过降分和高收费招生,之后这批学生在教学安排、校园生活和文凭发放等方面与本校统招学生完全相同。参见:文东茅.(2006).独立学院的形成与发展.杨东平编: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0年是独立学院数量达到最高点的一年,之后随着一些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而有所减少,2017年已减至265所。作者另有专著讨论独立学院的历史演化。
  • 浙江大学于1998年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The Origi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a Uniqu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 摘要: 借用组织研究中的种群生态学与制度理论可以较好解释独立学院这一中国特有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制度起源。中国高等教育的供需失衡、公共经费不足和经济持续增长构成了独立学院得以产生的基本生态环境,源于经济领域市场机制的扩散提供了观念与方式的认知启迪,而教育领域的公益性观念对市场化的反向作用制约其彻底走向民营化,它的产生还得益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分权改革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创办人为突破边缘地位所做的努力。中央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私营企业的投资,以及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确认则促成了其广泛扩散。理论上来讲,是教育逻辑对政府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双重依附,以及中国特有的规则易于变通的社会逻辑和自我主义倾向的社会逻辑,最终形塑了独立学院"公私混合"的组织特征。
    1)  在访谈的7位董事长之中,有3位是转行进入教育领域的,他们明确表示,一开始他们并不相信能有“民办二级学院”“如此好事”的办学模式。不过后来他们都抓住了这一重大“机遇”(访谈资料012010041419,012010041420,012010120321)。
    2)  教育部先后有两份政策文件对独立学院进行了界定:第一份是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第二份是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26号令),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先后对比,后者的界定更为明晰;但两个界定都不能涵盖所有的“独立学院”。因此,我们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强调独立学院的社会性。
    3)  本节所引入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案例介绍,主要基于张永平的研究调查。参见:张永平.(200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点分析——独立学院的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 第104-146页.特此致谢。
    4)  张永平认为,正是因为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才比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等其他民办二级学院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公认为第一所独立学院。这也恰恰印证了中央政府确认的重要性。参见:张永平.(200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点分析——独立学院的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 第104页.
    5)  一个重要的例外是阎凤桥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从“开放系统下组织演化”的视角对“民办二级学院”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具有公私教育边界融合的特征,而这一特征正与经济转型之下“混合”的制度环境特征相适应。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分析:(1)作为“民办二级学院”成熟形态的“独立学院”的变迁;(2)环境变迁引发组织形式变化的具体机制。参见Yan Fengqiao. (2002).A Distinctiv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Mode in China’ 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Private College Affiliated to Public Universities.田正平编: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金字塔式结构系统,分为七个等级:顶层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 第二层是进入“211工程”计划的大学;第三层是教育部所属的其他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及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重点支持的大学; 第四层是其他四年制本科大学和学院(包括具有学历颁发资格的民办高校);第五层是专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第六层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其他高等学校;第七层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参见:陈学飞.(2003).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研究, 24(4), 9-12.这一等级系统的组织和管理特点被称为“制度化的精英主义”,参见:赵炬明.(2006).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4(1), 173-191.
    7)  在试图将制度逻辑阐明为“分析框架”的著作中,Thornton等人新增了“社区”(community)这一制度领域,但主要是指地方性、地方系统和归属感的作用,与我们在“元制度领域”意义上讨论一般社会交往规则并不相同(Thornton, Ocasio, & Lounsbury, 2012, pp.68-74)。
    8)  所谓“校中校”是指公立高校以独立的“二级学院”名义办学却无独立校园和独立组织结构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质是通过降分和高收费招生,之后这批学生在教学安排、校园生活和文凭发放等方面与本校统招学生完全相同。参见:文东茅.(2006).独立学院的形成与发展.杨东平编: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  2010年是独立学院数量达到最高点的一年,之后随着一些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而有所减少,2017年已减至265所。作者另有专著讨论独立学院的历史演化。
    10)  浙江大学于1998年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 图  1   

    表  1  1990-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年份 世界平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中国
    1990 13.6 7.1 42.7 3.4
    1991 13.8 7.2 44.2 3.5
    1992 14.0 7.3 46.5 3.9
    1993 14.3 7.5 49.3 5.0
    1994 14.9 7.9 51.6 6.0
    1995 15.5 8.5 53.0 7.2
    1996 16.1 9.0 54.5 8.3
    1997 16.8 9.9 54.8 9.1
    1998 17.2 10.5 54.1 9.8
    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学校注册生(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18~22岁)人口数的比率。
    资料来源:(1)教育部教育统计报告(2006).总第二十九期.2006-3-13.http://www.stats.edu.cn/tjgb/tjjb200501.htm.;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99).Ⅱ.S.5 Gross enrolment ratios by level of education. http://data.uis.unesco.org/#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状况        单位:亿元,%

    年份 财政性教育支出 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 高等教育预算内支出 高等教育预算内支出占GDP比例 OECD国家平均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1990 462.45 2.49 97.68 0.53 0.93
    1991 532.39 2.46 107.07 0.50
    1992 621.71 2.33 125.21 0.47
    1993 754.90 2.18 150.36 0.43
    1994 1018.78 2.19 203.48 0.44
    1995 1196.65 2.05 238.16 0.41 1.00
    1996 1415.71 2.09 276.42 0.41
    1997 1545.82 2.08 327.21 0.44 1.06
    1998 1726.30 2.17 335.70 0.43
    1999 1927.32 2.35 410.10 0.50 1.00
    注:(1)1990~1992年高等教育预算支出数据是由高校事业经费和基建支出加总而得;
    (2)OECD国家平均公共经费占GDP比例1990年数据为公共经费对教育机构的支出,其他年份则包括对学生及其家庭的补助
    资料来源:(1)财政性教育支出及占GDP比例,见《中国财政年鉴2001》第365页;(2)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见《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0~1994)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0);(3)OECD国家平均公共经费占GDP比例,见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1998,p.83;2000,p.56;2002,p.17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元)
    1990 18598.4 1634 686.3 1510.2
    1991 21662.5 1879 708.6 1700.6
    1992 26651.9 2287 784.0 2026.6
    1993 34560.5 2939 921.6 2577.4
    1994 46670.0 3923 1221.0 3496.2
    1995 57494.9 4854 1577.7 4283.0
    1996 66850.5 5576 1926.1 4838.9
    1997 73142.7 6053 2090.1 5160.3
    1998 76967.1 6307 2162.0 5425.1
    1999 80422.8 6534 2210.3 585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1996—2002年民办高校规模及所占比例

    年份 民办普通高校 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民办高校所占比重(%)*
    学校数(所) 学生数(万人) 学校数(所) 学生数(万人) 学校数 学生数
    1996 21 1.2053 1109 108.4 0.69 0.21
    1997 20 1.6054 1095 119.0 0.70 0.27
    1998 22 2.2232 1200 0.86 0.36
    1999 37 4.0186 1240 118.4 1.70 0.56
    2000 43 6.8321 1282 98.17 2.37 0.75
    2001 89 14.0359 1291 128.0 4.45 1.19
    2002 133 31.98 1202 140.35 2.1
    资料来源:(1)邬大光、卢彩晨.(2010,第18页)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问题研究.结题报告;(2)阎凤桥.(2004,第24页).中国大陆私立大学组织特征的环境因素分析.民办教育研究, (1).
    *是指具有独立颁发文凭的私立高校(民办普通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在全国同级学校中所占的比例。
    下载: 导出CSV
  • [1] 北京吉利大学.(2009).中国民办大学报告2009-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红旗出版社.
    [2] 陈汉聪.(2009).政策变通与政策同情: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独立学院政策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 北京大学
    [3] 陈学飞, 王富伟, 阎凤桥等.(2011).独立学院地方性发展实践的政策启示——基于浙江省独立学院的实地调查.复旦教育论坛, (1), 56-60. doi:  10.3969/j.issn.1672-0059.2011.01.012
    [4] 陈学飞, 展立新.(2009).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高等教育研究, 30(8), 1-26. doi:  10.3969/j.issn.1674-5485.2009.08.001
    [5] 陈学飞.(2003).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研究, 24(4), 9-1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403250000233578
    [6] 陈学飞. (1998).我国距离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并不遥远.上海高教研究, (2), 10-1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800504299
    [7] 戴劲松.(2004).警惕:高教改革生"怪胎".半月谈, (21), 6-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sznjk201707013
    [8] 东亮. (1999).二级学院与"一校两制".教育发展研究, (5), 19-2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900577794
    [9] 费孝通.(2007).乡土中国.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0] 冯向东.(2006).独立学院"独立"之辨.复旦教育论坛, 4(1), 58-62. doi:  10.3969/j.issn.1672-0059.2006.01.013
    [11] 顾美玲.(1999).公立大学创办民办二级学院新模式初探.北京成人教育, (12), 1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901373963
    [12] 顾美玲. (2003).四川师范大学创建民办二级学院的新探索.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3), 121-125. doi:  10.3969/j.issn.1008-5424.2003.03.025
    [13] 顾美玲. (2006).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前景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38-44. doi:  10.3969/j.issn.1000-5315.2006.02.008
    [14] 郭建如.(2003a).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三个维度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发展机制初探.民办教育研究, (2), 51-5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0301787342
    [15] 郭建如.(2003b).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特征——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为例.高等教育研究, 24(4), 68-7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IGH200304014&dbname=CJFD&dbcode=CJFQ
    [16] 何祚庥, 兰士斌.(1998).高等教育是适度发展还是大力发展.科技导报, (8), 14-2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800354925
    [17] 胡鞍钢.(1996).分税制:评价与建议.中国软科学, (8), 37-4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jshtzbj200701005
    [18] 湖北省教育厅提供资料.(2011).我省独立学院审批过程.
    [19] 姜华, 丁楠.(2008).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模式.民办教育研究, (2), 51-5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0802777335
    [20] 教发[2003]8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1] 教计[1994]145号.关于同意郑州大学与台北广兴文教基金会合作举办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通知.
    [22] 教育部网站资料1.2010年统计数据.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23] 教育部网站资料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77/info1223533377857177.htm
    [24] 教育部全国独立学院问题研究课题组.(2006).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全国独立学院问题研究报告.
    [25] 金耀基.(2010).从传统到现代.北京:法律出版社.
    [26] 来茂德. (2004).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7] 李文利, 刘强.(2010).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六十年概览: 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载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责任与行动: "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 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
    [28] 林小英.(2004).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博士学位论文).北京: 北京大学
    [29] 刘宝存.(20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回顾与前瞻.复旦教育论坛, 7 (1), 43-47. doi:  10.3969/j.issn.1672-0059.2009.01.010
    [30] 刘克崮, 贾康.(2008).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亲历与回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1] 刘小玄.(2008).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马陆亭.(2005).发展独立学院的现实基础及政策探析.中国高等教育, (2), 28-3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GDJ200508012&dbname=CJFD&dbcode=CJFQ
    [33]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网站资料.破茧而生振翅起飞——记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诞生.http://kyyk.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155538
    [34] 彭华安.(2013).诞生与危机: 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的案例研究.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35] 邱泽奇.(1996).边区企业的发展历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6] 渠敬东, 周飞舟, 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 (6), 104-12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403250000015218
    [37] 瞿同祖.(2011).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
    [38] 斯科特.(2002).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39] 斯科特.(2010).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 王黎芳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0] 孙立平, 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1] 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林彬, 杨善华.(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 (2), 47-6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csfxyxb-zxsh200701019
    [42] 王慧华, 张冬素.(2006).教育大变局——浙江重大教育新闻的幕后解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3] 王富伟.(2012).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多重逻辑下的政策变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0(2), 79-96.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2.02.006
    [44] 尉桂华, 葛继平, 吴爱萍.(2009).高校划转的后财政对策研究.煤炭经济研究, (6), 88-9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MTJN200906037&dbname=CJFD&dbcode=CJFQ
    [45] 文东茅.(2003).独立学院的发展与相关政策分析研究报告.财政部委托课题.
    [46] 文东茅. (2006).独立学院的形成与发展.杨东平.2005年: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47] 邬大光.(2001).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上)——兼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研究, (7), 23-28. doi:  10.3969/j.issn.1008-3855.2001.07.004
    [48] 邬大光.(2001).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下)——兼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研究, (8), 13-18. doi:  10.3969/j.issn.1008-3855.2001.08.002
    [49] 吴重涵.(2010).营利性普通民办高校的合法性策略研究——以X省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 北京大学.
    [50] 阎凤桥, 文东茅, 鲍威, 郭建如. (2010).办学体制改革.载顾明远, 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1] 杨善华, 苏红.(2002).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 (1), 17-2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407210000063177
    [52] 杨晓霞, 吴开俊. (2007).论国企改制对公立高校转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现代教育科学, (2), 95-99. doi:  10.3969/j.issn.1005-5843.2007.02.026
    [53] 姚洋.(2008).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4] 余英时.(2003).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55] 岳昌君. (2005).2005-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的研究.财政部委托课题研究报告.http://www.cnsaes.org/homepage/Upfile/2010612/2010061209381174.pdf.
    [56] 张保庆.(2005).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注重质量严格管理.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 (9), 3-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dxjx200505001
    [57] 张国华.(2002)."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体制质疑.教育发展研究, (3), 16-19. doi:  10.3969/j.issn.1008-3855.2002.03.006
    [58] 张军.(1997)."双轨制"经济学: 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59] 张军.(2008).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0] 张兴.(2003).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起源与类型.当代教育论坛, (9), 91-93. doi:  10.3969/j.issn.1671-8305.2003.09.037
    [61] 张永平.(200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点分析——独立学院的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62] 张卓元, 郑航海.(200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
    [63] 制度与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1997).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冬季卷, (21).
    [64] 周济.(2003).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国教育报, 2003-7-8.
    [65] 周黎安.(2008).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6] 周雪光.(2011).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 (11), 67-8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fsd201110005
    [67] 周雪光, 艾云.(2010).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 (4), 132-15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hxzxyxb201702001
    [68] Byrd, W. A.(1991).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69] Carroll, G. R. & Hannan, M.T. (1989). Density Depend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s of Newspaper Organiz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pp. 524-541. http://www.jstor.org/stable/2095875
    [70] Chen, D.Y. (2002) On the Amalgam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1990s.载田正平主编.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71] Giddens, A.(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72] Friedland, R. & Alford, R. R. (1991). Bringing Society Back In: Symbols,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 In: Walter W. Powell and Paul J. DiMaggio.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32~263.
    [73] Hannan, M. T. & Freeman, J. (1977).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 929-964. doi:  10.1086/226424
    [74] Hannan, M. T. & Freeman, J. (1989). Organizational Ecolo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5] Haveman, H. A. & David, R.J. (2008). Ecologists and Institutionalists: Friends or Foes? In: Royston Greenwood, Christine Oliver, Roy Suddaby, Kerstin Sahlin.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pp. 571~595.
    [76] Labaree, D.F. (1997). Public Goods, Private Goods:The American Struggle Over Educational Goa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4(1), pp. 39-81. doi:  10.3102/00028312034001039
    [77] Levin, H. M. (1987).Education as a public and private good.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6(4), pp. 628-641. doi:  10.2307/3323518
    [78] Marginson, S. (2007). The Public/Private Divide in Higher Education:A Global Revision. Higher Education, 53(3), pp. 307-333. doi:  10.1007/s10734-005-8230-y
    [79] Meyer, J. W., Ramirez, F. O., Frank, D. J., Schofer, E. (2005). Higher Education as an Institution. Center on Democracy, Development, and The Rule of Law 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work paper, no. 57.
    [80] Meyer, J. W. & Rowan, B.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340-63. doi:  10.1086/226550
    [81] Nee, V. (1992).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7(1), 1-27. doi:  10.2307/2393531
    [82] Thornton, P. H. (2004). Markets from Culture: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Organizational Decis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83] Thornton, P. H. & Ocasio, W. (2008). Institutional Logics. In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Edited by Royston Greenwood, Christine Oliver, Roy Suddaby, Kerstin Sahli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pp.99~129.
    [84] Thornton, P. H., Ocasio, W., Lounsbury, M. (2012).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A new approach to cultur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5] Yan Fengqiao. (2002). A Distinctiv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Mod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Private College Affiliated to Public Universities.载田正平主编.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86] Yin Qiping and Gordon White.(1994). The "Marketis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 Comparative Education, 30(3), 217-237. doi:  10.1080/0305006940300305
    [87] Zucker, L. G. (1989).Combining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Population Ecology:No Legitimacy, No Histo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4), 542-545. doi:  10.2307/2095876
  • 加载中
图(1)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5
  • HTML全文浏览量:  292
  • PDF下载量:  14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8-11-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