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教育规律与教育规律研究

袁振国

袁振国. 教育规律与教育规律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9):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1
引用本文: 袁振国. 教育规律与教育规律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9):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1
Yuan Zhengguo. Laws of Education and their Researche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0, 38(9):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1
Citation: Yuan Zhengguo. Laws of Education and their Researche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0, 38(9):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1

教育规律与教育规律研究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VEA190002)
  • 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无不强调要按教育规律办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尊重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②第一,效果律。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某种情境或刺激,引起了反应,获得满足,即学会了某种东西。第二,准备律。学习者准备以某种态度、方式应对刺激,获得某种满足,即获得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第三,练习律。在前面两种反应的基础上,练习越多,反应越快,学习需要的时间越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有针对性地给予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习的理论。他还一进步发现,学会了某种东西对学习相似的东西具有促进作用,他认为这是因为学习活动具有共同要素,而这种要素形成之后可以产生迁移作用。由此,他既反对自然主义的态度,因为自然主义主张放任儿童天性,没有计划,没有训练;也反对形式主义,因为形式主义只注重训练而不注重效果。

Laws of Education and their Researches

  • 摘要: 本文从有没有规律、能不能认识规律、怎样认识规律的哲学发问出发,通过对古代哲学家关于“第一哲学”的追寻、经验科学与理性主义的胜利、非理性主义和现象学的挑战的历史回顾,提出了规律是确定性与概率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由意志与群体选择的统一、“规律”与“规则”的统一的崭新观点。巴甫洛夫等人的学习研究、杜威等人从人为场景走向真实场景的教育实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证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规律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思想与实证互动、实证研究方法取得新突破的结果。
    1)  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无不强调要按教育规律办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尊重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②第一,效果律。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某种情境或刺激,引起了反应,获得满足,即学会了某种东西。第二,准备律。学习者准备以某种态度、方式应对刺激,获得某种满足,即获得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第三,练习律。在前面两种反应的基础上,练习越多,反应越快,学习需要的时间越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有针对性地给予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习的理论。他还一进步发现,学会了某种东西对学习相似的东西具有促进作用,他认为这是因为学习活动具有共同要素,而这种要素形成之后可以产生迁移作用。由此,他既反对自然主义的态度,因为自然主义主张放任儿童天性,没有计划,没有训练;也反对形式主义,因为形式主义只注重训练而不注重效果。
  • [1] 埃德蒙德•胡塞尔. (2017). 现象学的观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爱因斯坦. (1976). 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 许良英, 范岱年. (编).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3] 保尔•拉法格等. (1973).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197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5] 柏拉图. (2009). 理想国. 北京: 商务印书馆.
    [6] 笛卡尔. (1986).第一哲学沉思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7] 笛卡尔. (2001). 谈谈方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8] 杜任之. (1983).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续集).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 恩格斯. (1995a).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杜.
    [10] 恩格斯. (1995b). 致约•布洛赫.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杜.
    [11] 郭法奇. (2006). 霍尔与美国的儿童研究运动. <italic>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italic>, (01),122−127.
    [12] 赫尔巴特. (2015). 普通教育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黄忏华. (2007). 西洋哲学史纲.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4] 霍布斯. (1986). 利维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5] 景君学. (2015).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16] 孔子. (2016). 论语. 北京: 中华书局.
    [17] 拉尔夫•泰勒. (1994).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拉•梅特李. (2017). 人是机器. 顾寿观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 劳伦斯•阿瑟•克雷明. (1994). 学校的变革.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 李曼丽等. (2018). 从认知科学到学习科学: 过去、现状与未来. <italic>清华大学教育研究</italic>,39(04),29−39.
    [21] 马克思, 恩格斯.(1958).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2] 培根. (1986).新工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3] 叔本华. (2017).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4] 宋林飞. (1997). 西方社会学理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5] 汪奠基. (1961). 培根的归纳逻辑. 中科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 培根哲学思想: 培根诞生四百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6] 王立柱, 张伟. (2012). 自然辩证法.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7] 威廉•狄尔泰. (2014). 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8] 文森特•德贡布. (2007). 当代法国哲学.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9] 亚里士多德. (2017). 形而上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30] 杨光富. (2003). “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italic>外国教育研究</italic>, (02),17−20.
    [31] 约翰•杜威. (2001). 民主主义与教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32] 袁振国. (2017).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italic>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italic>,35(3),4−17.
    [33] 袁振国. (2019). 科学问题与教育学知识的增长. <italic>教育研究</italic>, (4),4−14.
    [34] Descartes, R.(2008).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with selections from the objections and replies. OUP Oxford.
    [35] Stam, H. J. (1998). Personal-construct theor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ifference and dialogue. <italic>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italic>, 11(3), 187−203. doi:  10.1080/10720539808405220
    [36] Tyler, R.W. (1987). The five most significant curriculum even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alic>Educational Leadership</italic>, 44, 36−3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09
  • HTML全文浏览量:  660
  • PDF下载量:  1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9-14
  • 刊出日期:  2020-09-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