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mpirical Study on Graduates' Employment: Based on 2017 National Survey
-
摘要: 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21个省区市33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7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比较稳定,毕业生工作的"学用结合度"(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关程度)和总体满意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2)毕业生整体"落实率"达到84.6%,与2015年相比,已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的比例都明显增高;(3)从就业分布来看,毕业生依然更倾向于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企业是吸纳毕业生的最主要单位;(4)毕业生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同时,家庭社会资本、学校背景以及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均对毕业生的求职结果、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产生了重要影响。Abstract: Based on 2017 placement data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33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21 provinces of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the overall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2017 is relatively stable, with relatively high job-major correl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Second, the overall placement rate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84.6%. Compared with the data in 2015,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s who have signed employment agreements is higher, and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s taking advanced studies either domestically or abroad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ird, when it comes to the locations of employment, graduates still prefer the eastern or other large cities, and enterpri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units employing graduates. Finally, human capital attributes (such as high academic performance, experience of working as a student cadre, a higher degree and 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s) get better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the labor market. Besides, family background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while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industries are also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graduates' job-hunting outcomes, starting salary levels and job satisfaction.
-
Key words:
- graduates'employment /
- job-hunting outcomes /
- starting salary /
- job satisfaction /
1) 描述统计分析部分节选了刊载在光明日报《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出炉》一文中。关于毕业生所看重的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工作发展和待遇等, 出于篇幅考虑, 本文未作详细说明, 可参见:岳昌君.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出炉.出自:http://news.gmw.cn/2017-11/25/content_26899910.htm.2) 岳昌君, 周丽萍(2016)根据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 得出2015年高校毕业生总体落实率为83.1%。其中, “已确定单位”所占比例为33.4%, “国内升学”为18.5%, “出国/出境”为5.8%, 以上三项均低于2017年; “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7%、4.6%、16.1%;“待就业”毕业生比例为12.9%。3) 本文中“985”高校和“211”高校均按以前的政策规定来划分, 并且本文中的“211”高校不包括“985”高校。 -
表 1 2017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
毕业去向 专科生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全部 (1)已确定单位 47.9 31.8 60.0 43.9 38.8 (2)升学(国内) 10.3 26.2 12.1 8.8 20.4 (3)出国、出境 2.4 7.5 4.3 20.3 5.9 (4)自由职业 8.1 4.2 1.3 2.0 5.0 (5)自主创业 7.2 4.1 1.4 3.4 4.7 (6)其他灵活就业 13.0 8.9 6.1 4.7 9.7 (7)待就业 8.1 10.8 11.8 12.2 10.1 (8)不就业拟升学 0.8 4.2 1.3 0.0 3.0 (9)其他暂不就业 1.3 1.5 0.6 0.7 1.4 (10)其他 1.0 0.8 1.2 4.1 0.9 落实率(第1~6项) 88.9 82.7 85.2 83.1 84.6 表 2 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分布(%)
行政级别 家庭所在地 就业所在地 频数 有效百分比(%) 频数 有效百分比(%) 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1228 18.2 3538 55.8 地级市 1461 21.7 1763 27.8 县级市或县城 1904 28.2 858 13.5 乡镇 515 7.6 128 2.0 农村 1638 24.3 51 0.8 合计 6746 100.0 6338 100.0 表 3 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地区划分 学校所在地 就业所在地 频数 有效百分比(%) 频数 有效百分比(%) 东部地区 3012 43.2 2871 51.8 中部地区 2560 36.8 1521 27.5 西部地区 1393 20.0 1145 20.7 合计 6965 100.0 5537 100.0 表 4 回归分析变量因素及说明
因素 具体变量 说明 人口统计学特征 性别 女(对照组)和男 民族 少数民族(对照组)和汉族 家庭背景 家庭所在地 农村(对照组), 县镇和城市(地级以上) 家庭人均年收入 3000元及以下(对照组), 3001-5000元, 5001-10000元, 10001-20000元, 20001-50000元, 50001元及以上 父母受教育年限 根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推算 父母职业 非管理技术职业(对照组)和管理技术职业 家庭社会关系 不广泛(对照组)和广泛 人力资本 政治面貌 非党员(对照组)和党员 学生干部 非学生干部(对照组)和学生干部 学历层次 专科生(对照组), 本科生, 研究生 学习成绩 班内排名前25%, 中间25%-50%和后50%(对照组) 奖学金 没有获得(对照组)和获得 资格证书 没有获得(对照组)和获得; 分英语类、计算机类和职业类 双学位(或辅修) 没有获得(对照组)和获得 求职状况 工作或实习经历 没有(对照组)和有 求职费用 单位:元 求职次数 单位:次 学校背景 学校类型 重点院校(包括“211”和“985”高校), 普通本科院校(对照组), 高职高专院校,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学校所在地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对照组)和西部地区 就业状况 就业地点 非大中城市(对照组)和大中城市 就业单位所在地区 京津沪, 东部地区(非京津沪), 中部地区(对照组)和西部地区 就业单位性质 国有企业(对照组), 党政机关, 私营企业(民营、个体), 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高校和科研单位, 中小学,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单位 就业行业 科教文卫体(对照组), 农林牧渔业, 采矿和制造业, 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 建筑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其他行业 岗位类型 专业技术工作(对照组), 行政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工作, 办事有关工作, 商业和服务工作,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作, 农林牧渔和水利生产工作, 军人, 其他 学用结合状况 不匹配(对照组)和匹配 雇佣形式 临时雇佣(对照组)和正式雇佣; 测度指标为是否解决当地户口 表 5 求职结果影响因素的Logit回归分析结果
因素 具体变量 系数 标准误 显著性 优势比 常量 0.028 0.342 0.935 1.028 人口统计学特征 男性 0.479 0.092 0.000 1.614 汉族 0.421 0.138 0.002 1.523 家庭背景 家庭所在地 城市(地级以上) 0.216 0.128 0.091 1.242 家庭人均年收入 10001-20000元 0.389 0.161 0.016 1.475 50001元以上 0.489 0.180 0.007 1.630 人力资本 学习成绩 成绩排名前25% 0.322 0.132 0.015 1.379 党员 0.390 0.103 0.000 1.477 证书 外语类 0.367 0.099 0.000 1.443 求职状况 有实习经历 0.390 0.106 0.000 1.477 求职次数 0.005 0.003 0.083 1.005 求职花费 0.000 0.000 0.007 1.000 学校背景 院校类型 “985”/“211” 0.298 0.120 0.013 1.347 高职高专院校 0.981 0.241 0.000 2.668 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 0.280 0.156 0.072 1.323 学校所在地区 东部地区 -0.346 0.122 0.005 0.708 西部地区 -1.065 0.117 0.000 0.345 注:部分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没有在表中列出。 表 6 求职起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因素 具体变量 系数 标准误 显著性 常量 7.791 0.069 0.000 人口统计学特征 男性 0.110 0.014 0.000 汉族 0.046 0.028 0.095 家庭背景 家庭人均年收入 3001-5000元 0.043 0.024 0.076 5001-10000元 0.062 0.024 0.010 10001-20000元 0.085 0.025 0.001 20001-50000元 0.103 0.026 0.000 50001元以上 0.165 0.027 0.000 父母受教育年限 母亲受教育年限 0.005 0.003 0.079 父母岗位类型 父亲:管理技术类岗位 0.036 0.019 0.061 人力资本 学习成绩 成绩排名前25% 0.086 0.021 0.000 成绩排名中间25%-50% 0.050 0.019 0.009 学生干部 0.047 0.015 0.002 学历层次 学历:本科 0.104 0.035 0.003 学历:研究生 0.353 0.044 0.000 证书 外语类 0.037 0.016 0.019 计算机类 -0.035 0.014 0.013 职业类 0.027 0.014 0.050 求职状况 求职次数 0.001 0.000 0.005 求职花费 0.000 0.000 0.050 学校背景 院校类型 “985”/“211” 0.160 0.020 0.000 高职高专院校 -0.246 0.039 0.000 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 -0.203 0.029 0.000 学校所在地区 东部地区 0.055 0.022 0.012 西部地区 -0.076 0.032 0.018 就业状况 就业地点 省会或直辖市 0.075 0.015 0.000 就业地区 京津沪 0.247 0.029 0.000 其他东部地区 0.117 0.022 0.000 就业单位性质 党政机关 -0.123 0.038 0.001 三资企业 0.113 0.029 0.000 农林牧渔 -0.093 0.044 0.035 就业行业 建筑业 -0.094 0.030 0.00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123 0.027 0.000 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093 0.032 0.004 岗位类型 企业管理工作 0.050 0.022 0.024 雇佣形式 解决户口 0.058 0.017 0.001 注:部分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没有在表中列出。 表 7 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Logit回归分析结果
因素 具体变量 系数 标准误 显著性 优势比 常量 -0.445 0.51 0.383 0.641 人口统计学特征 男性 0.277 0.108 0.011 1.319 家庭背景 家庭所在地 城市(地级以上) 0.354 0.145 0.015 1.425 家庭人均年收入 3001-5000元 0.381 0.162 0.019 1.464 5001-10000元 0.372 0.163 0.022 1.451 20001-50000元 0.48 0.185 0.01 1.616 50001元以上 0.459 0.2 0.022 1.583 父母受教育程度 母亲受教育年限 0.04 0.019 0.038 1.04 父母岗位类型 父亲:管理技术类岗位 0.289 0.157 0.065 1.335 家庭社会关系:广泛 0.628 0.184 0.001 1.875 人力资本 学生干部 0.234 0.106 0.026 1.264 学历层次 学历:研究生 -0.608 0.341 0.074 0.544 证书 计算机类 0.23 0.104 0.026 1.259 学校背景 院校类型 “985”/“211” 0.316 0.156 0.042 1.372 就业状况 就业地区 京津沪 0.477 0.227 0.036 1.611 就业单位性质 高校和科研单位 1.062 0.434 0.014 2.892 中小学 0.897 0.344 0.009 2.451 就业行业 建筑业 0.417 0.222 0.060 1.51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434 0.205 0.034 1.543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0.568 0.344 0.098 1.765 岗位类型 企业管理工作 0.283 0.168 0.092 1.327 学用结合状况 匹配 0.549 0.103 0.000 1.731 雇佣形式 解决户口 0.506 0.134 0.000 1.659 无需解决(如本身有户口) 0.329 0.126 0.009 1.389 注:部分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没有在表中列出。 -
[1] 曾湘泉.(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6), 87-9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403250000505994 [2] 陈成文, 胡桂英.(2008).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1), 46-5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403250000070949 [3] 杜桂英, 岳昌君.(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高教研究, (11), 67-7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hgxyj201011017 [4] 闵维方, 丁小浩, 文东茅, 岳昌君.(2006).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1), 31-38. doi: 10.1016-j.jprocont.2010.06.021/ [5] 涂晓明.(2007).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高教探索, (2), 117-119. doi: 10.3969/j.issn.1673-9760.2007.02.031 [6] 文东茅.(2005).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3), 58-63.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05.03.008 [7] 岳昌君, 文东茅, 丁小浩.(2004).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11), 53-6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dxsjy-llb201703018 [8] 岳昌君, 杨中超.(2012).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4), 35-44. doi: 10.3969/j.issn.1008-7192.2012.04.007 [9] 岳昌君, 张恺.(2014).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 (11), 72-8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503310000057227 [10] 岳昌君, 周丽萍.(2016).经济新常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4(2), 63-80.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6.02.005 [11] 岳昌君.(2013).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1(2), 84-96.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3.02.007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10-18).习近平提出,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自: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18/content_5232656.htm. [13] 岳昌君.(2017-11-25).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出炉.取自: http://news.gmw.cn/2017-11/25/content_26899910.htm. [14] Blau, P.M., & Duncan, O. 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3(2), 29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OAPaper/oai_doaj-articles_e92c8461eb5f4e1f74605fc31b58edbf [15] Coleman, J.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OAPaper/oai_doaj-articles_9b0bb38977c351451d29b0bb1d844e74 [16] Florit, E.F., & Lladosa, L.E.V. (2007).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job satisfaction:independent single-equation v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13(2), 157-170. doi: 10.1007/s11294-007-9081-3 [17] Sanyal, B.C.(1987).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Philadelphia:The Falmer Press. [18]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