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xpository Text: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
摘要: 在学校教科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有比结构图或设计图更好的说明文。但又从来没人拿结构图或设计图作说明文,可见说明文一定具有比这一定义更丰富的内涵。说到底,说明绝不是简单地客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对一个事物的说明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视角,必须有这样的视角才能写出有见地的说明文。而且我们要说明的这个世界并非简单的自然存在,说明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自己所要说明的世界,唯其如此才能对这个世界做真切的说明。所有的"客观说明"都基于一种主观构造,世界在根本上乃是一种符号建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教说明文,只能让学生去"客观地"说明这个世界,忘掉自我,忘掉理论和思想,相信这个世界乃是外在于人的意志的自然实体,最终让这种作茧自缚的说明方式,捆住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手脚。Abstract: In schoolbooks, expository text is supposed to objectively describe how things work, in order to equip readers with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ings scientifically. But in fact expository text contains something richer. Any exposition is based on the expositor's own perspective. What's more, the world we exposit is not a natural existence, exposition itself creates the world to a large extent, and thus all objective expositions are based on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the world itself is essentially a symbolic one. No one can teach expository text well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is point, otherwise students would be left to exposit the world objectively, ignoring themselves, or theory and thought, and believing that the world is a natural reality beyond human's will. This could eventually make people enmeshed in the web of their own overcautious spinning.
-
Key words:
- expository text /
- objective exposition /
- constructive exposition /
-
/ -
1) 尽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约翰·R·塞尔最后还是倡导一种真理的符合论:“我们的真陈述通常为真,是由于事物在实在世界中不依赖于这些陈述而独立存在。”(塞尔,2008,第2页)这是令人遗憾的。2) 有人认为:《苏州园林》不是对苏州园林的说明,而是由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中的照片引发的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写“拙政诸图寄深眷”而不是“拙政诸园寄深眷”;其目的不是对苏州园林或中国园林艺术进行说明,而是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待出的《苏州园林》摄影集,最好名之为《〈苏州园林>序》;发表时将“拙政诸图寄深眷”写成“拙政诸园寄深眷”既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即误以为该文是对苏州园林的说明),又是一种文字上的错误(娄西林,2013,第73—74页)。通过仔细研读原文,笔者认为这种理解还是站不住脚的。该文肯定不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不是对待出的《苏州园林》摄影集的说明,也不是让我们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一书带有的195幅图片中寻找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而是在此启发和童年经验的支持下,借助对苏州园林的说明,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和那本尚未谋面的摄影集。 -
[1] 布尔迪厄.(2015).区分: 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刘晖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陈从周.(1956).苏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教材科、同济大学建筑系. [3] 迪尔凯姆.(1999).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4] 霍克海默.(1989)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 [5] 克利福德, 马库斯.(2014).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6]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9a).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7]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9b).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8] 雷可夫, 詹森.(2006).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译注).台北: 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9] 娄西林.(2013).都是删改惹的祸——对叶圣陶《苏州园林》的一种解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12期), 73-74. [10] 马克思, 恩格斯.(199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1] 马凌诺斯基.(200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12] 米德.(1999).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桓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13] 乔良.(2015).美国人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取自: www.sohu.com/a/126519529_257845. [14] 瞿葆奎, 唐莹.(2002).教育科学分类: 问题与框架——《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代序.唐莹.元教育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 塞尔.(2008).社会实在的建构(李步楼译).上海: 上海世纪图书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涂尔干.(2001).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维特根斯坦.(2008).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8] 亚历山大, 何其莘.(1997).新概念英语(新版第4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 Malinowsk, B.(1967).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20] McEwan, H. & Bull, B. (1991). The Pedagogic Nature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2), 316-334.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9
- HTML全文浏览量: 234
- PDF下载量: 124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