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涛, 韩雪婧, 周进.(2019).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路径.电化教育研究, (1), 39-4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hjyyj201901006
|
[2]
|
安涛, 李艺.(2014).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教育研究, (4), 37-4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yj201404012
|
[3]
|
邓飞.(2012).后乌托邦时代的教育承诺及其理论想象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3), 100-103.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12.03.019
|
[4]
|
郭瑞迎.(2017).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研究(1901-1937).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5]
|
海德格尔.(2011).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王庆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6]
|
吉本斯.(2011).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7]
|
吉国秀, 王明月, 杨宏戟.(2016).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个知识扩散的视角.民俗研究, (4), 136-142. doi: 10.3969/j.issn.1002-4360.2016.04.015
|
[8]
|
蒋晓丽, 贾瑞琪.(2018).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的互构与互驯——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观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130-13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nmzxyxb-zxshkxb201804019
|
[9]
|
李海龙.(2019).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高等教育研究, (1), 51-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djyyj201409013
|
[10]
|
李西建, 贺卫东.(2012).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1-1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bdxxb-zxsh200802007
|
[11]
|
刘方喜.(2017)."知性的僧妄"与打不败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人文之思.探索与争鸣, (11), 66-71. doi: 10.3969/j.issn.1004-2229.2017.11.012
|
[12]
|
龙宝新.(2009).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道路及其动力探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 5-10.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09.01.001
|
[13]
|
潘坤.(2018).人工智能危机背景下的实践存在论重构趋势设想.云南社会科学, (4), 21-2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ynshkx201804004
|
[14]
|
任友群, 顾小清.(2019).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教育研究, (1), 141-15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fsfdx201104017
|
[15]
|
石中英.(200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16]
|
王伯鲁, 宋洁.(2018).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河南社会科学, (8), 50-54. doi: 10.3969/j.issn.1007-905X.2018.08.008
|
[17]
|
王有升.(2018).教育学的想象力——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
[18]
|
吴国盛.(2008).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19]
|
吴国盛.(2016).技术哲学讲演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
|
肖峰.(2018).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含义的哲学探析——兼论"软工作"的意义与"工作哲学"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 122-129. doi: 10.3969/j.issn.1000-5420.2018.05.013
|
[21]
|
谢延龙.(2008).教育理论原创诸问题论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5), 27-3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jyxzxyxb200805007
|
[22]
|
辛继湘.(2018).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课程·教材·教法, (9), 62-6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809021.htm
|
[23]
|
雅斯贝尔斯.(1991).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4]
|
杨念群.(2007).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读书, (4), 50-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ushu200704007
|
[25]
|
杨小微, 金学成, 杨帆.(2006).教育现代化:理论与技术的对话——教育学原理与教育技术学两大阵营的对话.开放教育研究, (5), 11-14. doi: 10.3969/j.issn.1007-2179.2006.05.004
|
[26]
|
叶妮, 王宏波.(2017)."乌托邦"与"实践性"——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物我关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6), 113-11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xjsybzf201706020
|
[27]
|
张斌贤.(1997).从"学科体系时代"到"问题取向时代".教育科学, (1), 18-20.
|
[28]
|
中共中央编译局.(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29]
|
左璜.(2014)."技术人造物"的本质回归——论拉图尔对技术本质观的批判与重构.自然辩证法研究, (6), 41-4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rbzfyj201406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