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Building the Classroom Culture
-
摘要: 本文首先阐明了构建教室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为教室文化是学生学习得到保障的权利文化,是学生学习有效开展的最基础条件,只有改造教室文化,才能摆脱教育改革的困境。其次,本文从学生生理和身体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健康与安全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等角度,对教室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构建;接着讨论了促进教师专业意识变革和学生学习变革的教室文化的价值;最后提出了基于学校文化、教师自我知识形成、学科和学段、信息技术等教室文化构建的路径。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the proposition of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building the classroom culture in support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It first construc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lassroom culture, then discusses the values of building the classroom cultur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s the approaches to building culture of the classroom.
-
Key words:
- classroom culture /
- values /
- approaches
1) ① 本文作者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全专业属性的命题,其内涵包括教师的学习专业属性、教授专业属性和学科专业属性三个方面,再加上“教师的伦理专业属性”后,我们称之谓“全专业属性”,从而为构建教师专业意识内涵提供认识论基础。2) ②在这点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们在去中小幼学校访问和考察的时候,经常被告知该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在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在学校办学特色内涵的建构中,“目标和手段”经常交叉使用。令人困惑的是,目标也会有特色,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难道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还会有各自的特色吗?如果我们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来分析,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 ③ 去年是杜威来华一百周年,我看到了一些纪念的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从研讨会上发言的内容来看,大都还是以杜威的著作为依据来表达学术观点的,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走进美国的教室,看看美国的教室文化,再去阅读杜威的教育著作,解读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构建杜威的教育理论,或许会更加有说服力,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也会有更多的启发。 -
[1] 陈佑清. (2011). 教学论新编.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褚清源. (2016). 追问教学真相. 中国教师报, 2016−12−28. [3] 杜威(2012a). 学校与社会进步(刘时工, 白玉国译). 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组译. 杜威全集: 中期著作第一卷(1899-1901).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杜威(2012b). 学校与儿童生活(刘时工, 白玉国译). 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组译. 杜威全集: 中期著作第一卷(1899-1901).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格特勒. (2013). 自我知识(徐竹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6] 科萨罗. (2016). 童年社会学(张蓝予译). 哈尔滨: 黑龙江出版集团. [7] 苏国勋, 张旅平, 夏光.(2016). 全球化: 文化冲突与共生.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 袁丽, 朱旭东, 宋萑. (2016). 美国学校教室文化建构的解读: 基于一所美国公立学校的观察. 外国教育研究,(6),29−41. [9] 朱旭东, 李育球. (2018). 论教师全专业意识的内涵及其唯物主义基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6−123. [10] Sawyer, R.K.(2013). 创造性: 人类创新的科学(师保国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