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

靳玉乐 张铭凯 孟宪云

靳玉乐, 张铭凯, 孟宪云.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47-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5
引用本文: 靳玉乐, 张铭凯, 孟宪云.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 47-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5
Jin Yule, Zhang Mingkai, Meng Xianyu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9, 37(4): 47-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5
Citation: Jin Yule, Zhang Mingkai, Meng Xianyu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9, 37(4): 47-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5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5
基金项目: 

西南大学高层次人才专项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SWU1909744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摘要: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课程论的发展。从静态确定到互动创生的知识形态变革、从实体思维到智能思维的人类认知飞跃以及从局部影响到整体巨变的社会环境重塑是信息技术对课程论发展带来的挑战,而社会环境变革创生的新发展情境、知识形态变革厚植的新发展基础和思维方式变革培育的新发展智能是信息技术为课程论发展创造的机遇。推进信息技术时代课程论的发展,需要树立新的理念,这包含课程本质的人性化、设计的动态化、教材的电子化、实施的平台化、评价的数据化和管理的协同化等。关注网络在线课程发展、重视电子课程资源创建、推进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观照信息技术驱动下课程论发展的伦理问题,以及慎思信息技术影响课程论发展的尺度问题等,这些是信息技术时代课程论发展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 [1] 爱因斯坦.(2009).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 赵中立, 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 鲍宗豪.(2003).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3] 芬伯格.(2015).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论技术与现代性(高海青译).北京:金城出版社.
    [4] 葛洛蒂, 张国治.(1999).数字化世界.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 顾小清.(2006).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 何克抗.(2012).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 (5), 5-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1018262233.htm
    [7] 怀特海.(2004).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 靳玉乐, 于泽元.(2015).课程论(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 靳玉乐.(1995).现代课程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卡斯特.(2003).千年终结(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
    [11] 麦克卢汉.(2000).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莫斯可.(2010).数字化崇拜(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桑新民, 李曙华, 谢阳斌.(2013)."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开放教育研究, (3), 30-41. doi:  10.3969/j.issn.1007-2179.2013.03.003
    [14] 温伯格.(2014).知识的边界(胡泳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5] 吴永和, 马晓玲, 杨飞.(2013).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阐释与研究.远程教育杂志, (1), 17-28. doi:  10.3969/j.issn.1672-0008.2013.01.002
    [16] 肖峰.(2016).信息技术哲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7] 休谟.(2016).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8] 许凌云, 郑长龙.(201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现代远距离教育, (3), 27-31. doi:  10.3969/j.issn.1001-8700.2013.03.005
    [19] 亚里士多德.(1990).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 郑太年, 王美.信息时代的学习与课程.远程教育杂志, 2010(3), 75-79. doi:  10.3969/j.issn.1672-0008.2010.03.011
    [21] Spector, M., Lajoie, S.(2013). Exploration in the learning science, instructional systems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 (Vol.4). New York:Springer.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1
  • HTML全文浏览量:  136
  • PDF下载量:  5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9-07-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