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孔子的“学”范畴研究

杜成宪

杜成宪. 孔子的“学”范畴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 6(3): 67-79.
引用本文: 杜成宪. 孔子的“学”范畴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 6(3): 67-79.

孔子的“学”范畴研究

  • ①“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以思想和概念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对象”。(《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6页)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见解,本文试图将范畴研究引入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尝试通过范畴形式探讨早期儒家教育思想,把教育思想视为人类教育认识的发展史,去深入把握中国古代教育思维的特点、规律和发展水平。本文尝试以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作为研究和叙述方法。抽象是指片面的简单.的规定,具体则是指整体的多方面规定性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从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出发,合乎逻辑地发展出愈来愈复杂、具体的范畴及其体系,把古代教育思想描绘成一个联系、发展和转化的“过程的集合体”。同时遵循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原则,依据对象的内在结构与历史发展,使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过程不至成为脱离历史实际的主观逻辑,比较贴近历史本来面目地去表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法论问题在学位论文中曾有专节叙述,此处限于篇幅,就不详加展开.
  • ②《论语.卫灵公》。以下引文凡出自《论语》,只注篇名。
  • ③《尧日》。
  • ①《荀子.劝学》。
  • ② 毛礼锐、邵鹤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1949-1980)》,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 ③《学而》。
  • ④《学而》。
  • ⑤《阳货》。
  • ⑥ 刘宝楠: 《论语正义》引马融语。
  • ⑦ 见《礼记·月令》。
  • ⑧《朱熹语类》卷二中。
  •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卷二。
  • ②《荀子·致士》。
  • ③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引。
  • ④《为政》。
  • ⑤《述而》。
  • ⑥《子罕》。
  • ⑦《卫灵公》。
  • ①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 ②《学而》
  • ③《公治长》。
  • ④《子路》。
  • ⑤《公治长》。
  • ⑥《卫灵公》。
  • ⑦ 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翔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
  • ⑧《学而》
  • ⑨《先进》.
  • ①《颜渊》。
  • ②《学而》。
  • ③《学而》。
  • ④《卫灵公》。
  • ⑤《里仁》。
  • ⑥《学而》。
  • ⑦ 钱穆: 《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7页。
  • ⑧《为政》。
  • ⑨《八佾》。
  • ⑩《先进》。
  • ①《述而》。
  • ② 黄绍箕:《中国教育史》第一卷,1902年版, 第48页引郑玄语。
  • ③《泰伯》。
  • ④《公冶长》。
  • ①《子张》。
  • ② 朱熹:《论语集注》卷十.
  • ③《子路》。
  • ④ 王彬:《由“学而优则化”谈起》,《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页。
  • ① 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杜1981年版,第34页。
  •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页。
  • ①《阳货》。
  • ②《泰伯》。
  • ③《述而》。
  • ④ 参见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
  • ⑤《先进》。
  • ⑥《颜渊》。
  • ①《宪问》。
  • ②《孟子·公孙丑上》。
  • ③《孟子字义疏证》,第48页.
  • ④《颜渊》。
  • ⑤《孟子·公孙丑上》。
  •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马融语。
  • ②《阳货》。
  • ① 黄绍箕; 《中国教育史》第一卷,第49-50页.
  • ②《季氏》。
  • ③《颜渊》
  • ④《子路》。
  • ⑤《子路》。
  • ⑥《里仁》。
  • ⑦《子路》。
  • ① 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 1)  ①“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以思想和概念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对象”。(《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6页)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见解,本文试图将范畴研究引入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尝试通过范畴形式探讨早期儒家教育思想,把教育思想视为人类教育认识的发展史,去深入把握中国古代教育思维的特点、规律和发展水平。本文尝试以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作为研究和叙述方法。抽象是指片面的简单.的规定,具体则是指整体的多方面规定性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从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出发,合乎逻辑地发展出愈来愈复杂、具体的范畴及其体系,把古代教育思想描绘成一个联系、发展和转化的“过程的集合体”。同时遵循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原则,依据对象的内在结构与历史发展,使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过程不至成为脱离历史实际的主观逻辑,比较贴近历史本来面目地去表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法论问题在学位论文中曾有专节叙述,此处限于篇幅,就不详加展开.
    2)  ②《论语.卫灵公》。以下引文凡出自《论语》,只注篇名。
    3)  ③《尧日》。
    4)  ①《荀子.劝学》。
    5)  ② 毛礼锐、邵鹤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1949-1980)》,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6)  ③《学而》。
    7)  ④《学而》。
    8)  ⑤《阳货》。
    9)  ⑥ 刘宝楠: 《论语正义》引马融语。
    10)  ⑦ 见《礼记·月令》。
    11)  ⑧《朱熹语类》卷二中。
    12)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卷二。
    13)  ②《荀子·致士》。
    14)  ③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引。
    15)  ④《为政》。
    16)  ⑤《述而》。
    17)  ⑥《子罕》。
    18)  ⑦《卫灵公》。
    19)  ①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20)  ②《学而》
    21)  ③《公治长》。
    22)  ④《子路》。
    23)  ⑤《公治长》。
    24)  ⑥《卫灵公》。
    25)  ⑦ 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翔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
    26)  ⑧《学而》
    27)  ⑨《先进》.
    28)  ①《颜渊》。
    29)  ②《学而》。
    30)  ③《学而》。
    31)  ④《卫灵公》。
    32)  ⑤《里仁》。
    33)  ⑥《学而》。
    34)  ⑦ 钱穆: 《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7页。
    35)  ⑧《为政》。
    36)  ⑨《八佾》。
    37)  ⑩《先进》。
    38)  ①《述而》。
    39)  ② 黄绍箕:《中国教育史》第一卷,1902年版, 第48页引郑玄语。
    40)  ③《泰伯》。
    41)  ④《公冶长》。
    42)  ①《子张》。
    43)  ② 朱熹:《论语集注》卷十.
    44)  ③《子路》。
    45)  ④ 王彬:《由“学而优则化”谈起》,《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页。
    46)  ① 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杜1981年版,第34页。
    47)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页。
    48)  ①《阳货》。
    49)  ②《泰伯》。
    50)  ③《述而》。
    51)  ④ 参见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
    52)  ⑤《先进》。
    53)  ⑥《颜渊》。
    54)  ①《宪问》。
    55)  ②《孟子·公孙丑上》。
    56)  ③《孟子字义疏证》,第48页.
    57)  ④《颜渊》。
    58)  ⑤《孟子·公孙丑上》。
    59)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马融语。
    60)  ②《阳货》。
    61)  ① 黄绍箕; 《中国教育史》第一卷,第49-50页.
    62)  ②《季氏》。
    63)  ③《颜渊》
    64)  ④《子路》。
    65)  ⑤《子路》。
    66)  ⑥《里仁》。
    67)  ⑦《子路》。
    68)  ① 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 加载中
图(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0
  • HTML全文浏览量:  668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