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个人全面发展问题浅议

赵卫

赵卫.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个人全面发展问题浅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0, 8(4): 23-31.
引用本文: 赵卫.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个人全面发展问题浅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0, 8(4): 23-31.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个人全面发展问题浅议

  • 一定的教育受一定社会的制约。教育的对象是人,不同的教育培养着不同的人。一般说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的课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探讨这些课题,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摆事实、讲道理,“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必然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学术水平。为此, 本刊从这期起,开辟“关于教育·社会·人的问题”的学术讨论专栏,竭诚欢迎惠稿,积极参加讨论。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 ②③参见:《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不同理解》,孙喜享主编:《教育问题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225页中的两种观点。
  • ① 赵卫:《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酒义的重新理解》,《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 ②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 *斯莫尔在评述马克思关于分工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时也是将马克思提到的“个人全面发展"视为一个历史过程加以理解的; 然而他由此推论出:(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就确信能见到自已周圈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结论,倒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斯莫尔的原话是这样说的:“Marx Eelieved that he could sse this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taking place around him". (Small, R., The Concept of the Polytechaical Education. In the Studies of British Education. XXXII, No.1, 1984.文本可参见:赵卫译,施良方、瞿葆奎校; 《综合技术教育的概念》,《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待出版)。
  • ③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骗(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 ②“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
  • ③ 马克思说道: “人以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3页。
  •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版,第926页。
  •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1页。
  • ⑥“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同上卷, 第122页。然而,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也终究只是“罕见的事情”。(參见:马克恩:《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21页)。
  • ⑦ 先前的研究表现出这方面的倾向:即试图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归入哲学、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各个单一范畴中。这是造成理解上存在歧义的原因之一。
  • ① 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曹葆华译:《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共产主义》,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92页。
  • ③《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两卷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55页。
  •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6页。
  • ⑤“政治解放"不同于“人类解放",前者是向后者的过渡。它的涵义是指:“人民所排斥的那种国家即专制权力所依靠的旧社会的解体"。马克思在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从研究人在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状况出发,阐明了“政治解放”同“人类解放”二者间的区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 ⑥⑦参见:《毛泽东同志书信集》,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239页。
  •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宜言》, 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3页。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宜言》, 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页。
  • ② 列宁:《国家与革命》, 《列宁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11页。
  • ③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 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宜言》, 第26页。
  • ⑥ Marx, K. & Engdels, F., Werke.(Ber1in, 1959).P.9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 ⑧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3页。
  • ① 对此,也有一种相反的观点。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最终体现在“人”上,而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最终要体现在活动的全面性上”。(丁学良: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 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这里,方式成了目的,正如条件成了内在规定本身一样都证实作者在对问题的提法中,就包含了使向题无法得到解决的错误前提。
  • ② 在以往关于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探讨中含有两种明显片面地解释,一是把人的对象化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化, 二是把劳动的对象化混同于劳动的异化。这里有必要作些澄清。人的对象化(Vergegenstandlichen)不同于异化(Entfremdung), 前者是主体客体化,即人在自身发展中肯定自己,在客体中创造自已和实现自己; 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与外部对象世界发生的作用过程, 而后者只是一种历史现象, 具有暂时性劳动的对象化则指人自身类属的本质力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中凝集并得到确证。关于异化劳动,马克思曾描述了它的特征(不是规定):即人“在劳动中, 不是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第413页中的两种观点。
  • ③ 这里两个尺度是指客体即被改造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尺度同主体自身也即人的内在尺度。后者之于人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尺度,因为人在丰富、充实自己发展的过程中,也按照人的内在尺度改造世界(uberalldas in harente MaB dem Gegenstand anzulegen weiB即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钱念孙:《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学问题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 1983年,第2期。
  • ④《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和文艺》,第29页。
  • ⑤ 黑格尔: 《美学》, 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1页。
  • ⑥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关于“真正的人是他自已劳动的成果”这一命题,参见马克思《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163页。
  • ⑦ 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21页。
  • ⑧ 马克思注重劳动的性质。在他看来,“古代世界的基础是强制性劳动,中世纪的劳动则是处于孤立,分散状态下的劳动", 这两种劳动无不扼杀人的创造力。(参见: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197页)。
  • ⑨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3页。
  • ⑩ 对于麈佣劳动与劳动者个人的实际发展状况的理论探讨,就笔者阅读到的篇目、著述来说,陈桂生的著作颇具见地(请参见其所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 ⑪ 这种目的和手段的“互相分离竟达到这般地步以致物质生活一般都表现都表现为目的,而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则表现为手段"(参见:马克思恳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75、76页。
  • ① 马克思: 《经济学乎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肃》第46卷(上), 第485页。
  • ② 一提到“生产”,人们就习谓于把它视为“物质生产”,从而把一些看来是“观念意识"的产物从“生产”范赙中不自觉地就轻易排除了。对此,马克思曾提到过:“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特殊的方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1页)。
  • ③ 这里使用“单教”个人与“复数”个人这一词法现象喻指“普適的”个人及“少数的”个人,这一方法借用于马克思用此来比喻少数特权的自由与普迫个人的自由。(见《马克思恩格斯全態)第1鉴,第91页)。
  • 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 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8页。
  • ⑤ 哈罗德西尔佛砻,肖克明译:霍克海默尔的《批判理论》文选,金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另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 第271页。
  • ⑥ 关于“劳动能力”这一概念,以往理解上存在歧义。不少研究者把它看成是同个人智力、体力之和"等价的范畴”。固然,马克思所讲的劳动能力即劳动者个人生产能力包含体、智两个娶素但不等同于这两个要素。理解这一点,似应先明了马克思对“劳动”所赋予的最一般的含义。他认为:即使是最简单的劳动,也是以某种形式去占有物的有目的的经济活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13卷, 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页)。人在这一有目的经济活动中, 使用、发挥着他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不仅包括“臂和腿、头和手"为基础的“人的身上的自然力", 而且也包括自觉意识到的“目的”,以及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意志”《马克思:资本论》(1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 》一书中,他又写道:“劳动能力本身只是工人活的机体中存在的和具有的从事劳动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全秉, 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页)。在该书后面, 马克思又搂着写邀:"与作为物化劳动的货币(或价值)相反,劳动能力表现为活的主体的能力”(同上书,第40页)。
  • ①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2页。
  • ② 马克恩:《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5页。
  • ③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80-81页。
  • ④ 分工为社会结构的不断丰富奠定基础,它直接是“生产社会性的反映"(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91页。
  •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9页。
  • ⑥《费尔巴哈著作集》(下),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822页。
  •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页。
  • ⑧《黑格尔全集>(俄文版)第4卷, 莫斯科外国语言出版社, 1957年版,第172页。
  • ⑨ 这种观念的局限性说到底是小生产者落后,狭隘、保守意识的体现。正如马克恩所说:留恋由这种狭隘的自身局复性构成的“原始的丰富", 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的空虚中, 也是可笑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109页)。
  • ① 不能排除这一方式同早期文明时代手工业者发展方式之间具有的历史渊源关系; 在那时,每个手工艺者个人手艺的专业化并不排除他兼顾的多种其它手艺的娴熟。然而现代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已决非昔日所能相提并论了。
  • ② 列斐伏尔(Henri Lefebene, 1905-)倒是不反对现代社会下, 工人能够有转变为“全面的人”的可能性,然而他所主张的实现方式:通过工人自治,开展日常生活批判,却夸大了自我意识在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但法兰克福学派却对工人阶级在当代的作用明显表示了深深的疑虑:看来, “现代历史变革的动因已不再是马克思时代以来的工人阶级,而是“不断崛起的新左派”。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结构和功能"(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法兰克禍学派的判断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 ③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2、926-927页。
  • ④ 因为:“人, 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 只有作为人们, 才能成为人格的现实的理念"(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279页)。
  • ⑤ C.C.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在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上的社会关系》,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 1984年第6期。
  • ⑥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40页。
  • ⑦ 马克恩:《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 第167页。
  • ⑨ 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第292页。
  • 1) 编者按:
    1)  一定的教育受一定社会的制约。教育的对象是人,不同的教育培养着不同的人。一般说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的课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探讨这些课题,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摆事实、讲道理,“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必然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学术水平。为此, 本刊从这期起,开辟“关于教育·社会·人的问题”的学术讨论专栏,竭诚欢迎惠稿,积极参加讨论。
    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3)  ②③参见:《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不同理解》,孙喜享主编:《教育问题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225页中的两种观点。
    4)  ① 赵卫:《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酒义的重新理解》,《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5)  ②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6)  *斯莫尔在评述马克思关于分工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时也是将马克思提到的“个人全面发展"视为一个历史过程加以理解的; 然而他由此推论出:(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就确信能见到自已周圈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结论,倒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斯莫尔的原话是这样说的:“Marx Eelieved that he could sse this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taking place around him". (Small, R., The Concept of the Polytechaical Education. In the Studies of British Education. XXXII, No.1, 1984.文本可参见:赵卫译,施良方、瞿葆奎校; 《综合技术教育的概念》,《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待出版)。
    7)  ③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8)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骗(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9)  ②“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
    10)  ③ 马克思说道: “人以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3页。
    11)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版,第926页。
    12)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1页。
    13)  ⑥“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同上卷, 第122页。然而,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也终究只是“罕见的事情”。(參见:马克恩:《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21页)。
    14)  ⑦ 先前的研究表现出这方面的倾向:即试图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归入哲学、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各个单一范畴中。这是造成理解上存在歧义的原因之一。
    15)  ① 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曹葆华译:《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共产主义》,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16)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92页。
    17)  ③《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两卷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55页。
    18)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6页。
    19)  ⑤“政治解放"不同于“人类解放",前者是向后者的过渡。它的涵义是指:“人民所排斥的那种国家即专制权力所依靠的旧社会的解体"。马克思在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从研究人在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状况出发,阐明了“政治解放”同“人类解放”二者间的区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20)  ⑥⑦参见:《毛泽东同志书信集》,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239页。
    21)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宜言》, 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3页。
    2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宜言》, 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页。
    23)  ② 列宁:《国家与革命》, 《列宁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11页。
    24)  ③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25)  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宜言》, 第26页。
    26)  ⑥ Marx, K. & Engdels, F., Werke.(Ber1in, 1959).P.9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27)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28)  ⑧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3页。
    29)  ① 对此,也有一种相反的观点。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最终体现在“人”上,而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最终要体现在活动的全面性上”。(丁学良: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 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这里,方式成了目的,正如条件成了内在规定本身一样都证实作者在对问题的提法中,就包含了使向题无法得到解决的错误前提。
    30)  ② 在以往关于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探讨中含有两种明显片面地解释,一是把人的对象化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化, 二是把劳动的对象化混同于劳动的异化。这里有必要作些澄清。人的对象化(Vergegenstandlichen)不同于异化(Entfremdung), 前者是主体客体化,即人在自身发展中肯定自己,在客体中创造自已和实现自己; 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与外部对象世界发生的作用过程, 而后者只是一种历史现象, 具有暂时性劳动的对象化则指人自身类属的本质力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中凝集并得到确证。关于异化劳动,马克思曾描述了它的特征(不是规定):即人“在劳动中, 不是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第413页中的两种观点。
    31)  ③ 这里两个尺度是指客体即被改造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尺度同主体自身也即人的内在尺度。后者之于人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尺度,因为人在丰富、充实自己发展的过程中,也按照人的内在尺度改造世界(uberalldas in harente MaB dem Gegenstand anzulegen weiB即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钱念孙:《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学问题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 1983年,第2期。
    32)  ④《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和文艺》,第29页。
    33)  ⑤ 黑格尔: 《美学》, 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1页。
    34)  ⑥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关于“真正的人是他自已劳动的成果”这一命题,参见马克思《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163页。
    35)  ⑦ 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21页。
    36)  ⑧ 马克思注重劳动的性质。在他看来,“古代世界的基础是强制性劳动,中世纪的劳动则是处于孤立,分散状态下的劳动", 这两种劳动无不扼杀人的创造力。(参见: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197页)。
    37)  ⑨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3页。
    38)  ⑩ 对于麈佣劳动与劳动者个人的实际发展状况的理论探讨,就笔者阅读到的篇目、著述来说,陈桂生的著作颇具见地(请参见其所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9)  ⑪ 这种目的和手段的“互相分离竟达到这般地步以致物质生活一般都表现都表现为目的,而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则表现为手段"(参见:马克思恳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75、76页。
    40)  ① 马克思: 《经济学乎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肃》第46卷(上), 第485页。
    41)  ② 一提到“生产”,人们就习谓于把它视为“物质生产”,从而把一些看来是“观念意识"的产物从“生产”范赙中不自觉地就轻易排除了。对此,马克思曾提到过:“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特殊的方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1页)。
    42)  ③ 这里使用“单教”个人与“复数”个人这一词法现象喻指“普適的”个人及“少数的”个人,这一方法借用于马克思用此来比喻少数特权的自由与普迫个人的自由。(见《马克思恩格斯全態)第1鉴,第91页)。
    43)  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 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8页。
    44)  ⑤ 哈罗德西尔佛砻,肖克明译:霍克海默尔的《批判理论》文选,金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另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 第271页。
    45)  ⑥ 关于“劳动能力”这一概念,以往理解上存在歧义。不少研究者把它看成是同个人智力、体力之和"等价的范畴”。固然,马克思所讲的劳动能力即劳动者个人生产能力包含体、智两个娶素但不等同于这两个要素。理解这一点,似应先明了马克思对“劳动”所赋予的最一般的含义。他认为:即使是最简单的劳动,也是以某种形式去占有物的有目的的经济活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13卷, 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页)。人在这一有目的经济活动中, 使用、发挥着他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不仅包括“臂和腿、头和手"为基础的“人的身上的自然力", 而且也包括自觉意识到的“目的”,以及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意志”《马克思:资本论》(1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 》一书中,他又写道:“劳动能力本身只是工人活的机体中存在的和具有的从事劳动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全秉, 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页)。在该书后面, 马克思又搂着写邀:"与作为物化劳动的货币(或价值)相反,劳动能力表现为活的主体的能力”(同上书,第40页)。
    46)  ①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2页。
    47)  ② 马克恩:《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5页。
    4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80-81页。
    49)  ④ 分工为社会结构的不断丰富奠定基础,它直接是“生产社会性的反映"(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91页。
    50)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9页。
    51)  ⑥《费尔巴哈著作集》(下),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822页。
    52)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页。
    53)  ⑧《黑格尔全集>(俄文版)第4卷, 莫斯科外国语言出版社, 1957年版,第172页。
    54)  ⑨ 这种观念的局限性说到底是小生产者落后,狭隘、保守意识的体现。正如马克恩所说:留恋由这种狭隘的自身局复性构成的“原始的丰富", 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的空虚中, 也是可笑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109页)。
    55)  ① 不能排除这一方式同早期文明时代手工业者发展方式之间具有的历史渊源关系; 在那时,每个手工艺者个人手艺的专业化并不排除他兼顾的多种其它手艺的娴熟。然而现代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已决非昔日所能相提并论了。
    56)  ② 列斐伏尔(Henri Lefebene, 1905-)倒是不反对现代社会下, 工人能够有转变为“全面的人”的可能性,然而他所主张的实现方式:通过工人自治,开展日常生活批判,却夸大了自我意识在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但法兰克福学派却对工人阶级在当代的作用明显表示了深深的疑虑:看来, “现代历史变革的动因已不再是马克思时代以来的工人阶级,而是“不断崛起的新左派”。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结构和功能"(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法兰克禍学派的判断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57)  ③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2、926-927页。
    58)  ④ 因为:“人, 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 只有作为人们, 才能成为人格的现实的理念"(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279页)。
    59)  ⑤ C.C.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在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上的社会关系》,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 1984年第6期。
    60)  ⑥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40页。
    61)  ⑦ 马克恩:《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 第167页。
    62)  ⑨ 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第292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9
  • HTML全文浏览量:  209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1-02-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