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德国教育史学的民族传统

周采

周采. 论德国教育史学的民族传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2): 90-96.
引用本文: 周采. 论德国教育史学的民族传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2): 90-96.
Zhou Cai. Analysis on the Ethnic Tradition of German Historiagraphy of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2): 90-96.
Citation: Zhou Cai. Analysis on the Ethnic Tradition of German Historiagraphy of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2): 90-96.

论德国教育史学的民族传统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08JA880037

  •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 张文涛:《“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历史反思比较学术研讨会”报道》,《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 李秉忠、贺慧霞:《汉斯-维尔纳·格茨教授在津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 [德]克里斯托弗·福尔著,肖辉英、陈德兴、戴继强译:《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 [德]弗·鲍尔生著,滕大春、滕大生译:《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 陈新:《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 黄正柏:《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 王利红:《试论赫尔德浪漫主义历史哲学思想》,《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页。
  • 彼得·洛温伯格著,罗凤礼译:《民族主义及其需要制造对立面的心理根源》,《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 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Analysis on the Ethnic Tradition of German Historiagraphy of Education

  • 摘要: 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学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性学科,以兰克为代表的“科学的历史学”的学术研究方法得到全世界的极大尊重。但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对现代德国历史命运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及其对德国教育史学科的影响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注意。本文从19世纪德国经历的深刻思想变迁、近代德国历史学的民族特征、1945年以来德国历史学界的反思以及对德国教育史和德国教育史学史研究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尤其重视德国教育史研究的政治语境,期盼引起教育史同行的关注和讨论。
    1)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2)  张文涛:《“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历史反思比较学术研讨会”报道》,《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3)  李秉忠、贺慧霞:《汉斯-维尔纳·格茨教授在津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4)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6)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7)  [德]克里斯托弗·福尔著,肖辉英、陈德兴、戴继强译:《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8)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9)  [德]弗·鲍尔生著,滕大春、滕大生译:《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10)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1)  陈新:《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12)  黄正柏:《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13)  王利红:《试论赫尔德浪漫主义历史哲学思想》,《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14)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15)  [法]安托万·基扬著,黄艳红译:《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页。
    16)  彼得·洛温伯格著,罗凤礼译:《民族主义及其需要制造对立面的心理根源》,《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17)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8)  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2
  • HTML全文浏览量:  259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1-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