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

曾守锤

曾守锤.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62-67.
引用本文: 曾守锤.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62-67.
Zeng Shouchui.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Children:Research, Intervention and Reflec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1): 62-67.
Citation: Zeng Shouchui.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Children:Research, Intervention and Reflec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1): 62-67.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

基金项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B501

  •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2009年。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
  •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2009年。
  •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 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王惠凤:《小学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 《中国校医》2005年第4期。
  • 王丹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小组社会工作干预过程分析—以杭州市下城区胜蓝小学某成长小组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 2008年。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自尊的稳定性以及自尊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2期。
  •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4年。
  • 刘晓瑛、宋媛、陆艳红、冯梅珍、顾珏:《苏州市4-5岁流动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第5期。
  • Benson, P L, Scales, P C, Hamilton, S F., & Sesma, A Jr, 张卫译:《积极的青年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 见Damon, W & Lerner, R M,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 林崇德、李其维、董奇总主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1028-1083页。
  • 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6年。
  •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 朱雨欣、沈文伟:《灾后儿童心理重建路径探析—基于“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分析》, 《社会工作》2009年第9期(下)。
  •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4期。
  • 王丹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小组社会工作干预过程分析—以杭州市下城区胜蓝小学某成长小组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 2008年。
  •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 迟兆艳:《改善母亲看护行为以提高流动家庭母婴依恋质量的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 http://yinghuangli.blog.sohu.com/67481629.html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报告》2010年(b)。
  •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后适应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 2009年。
  •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4年。
  •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后适应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 2009年。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 王丹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小组社会工作干预过程分析—以杭州市下城区胜蓝小学某成长小组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 2008年。
  • 李晓巍、邹泓、金灿灿、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
  •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4年。
  •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4期。
  • 李晓巍、邹泓、金灿灿、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教育安置方式的比较及其政策含义》, 《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 何资桥:《进城农民工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 当然, 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尽管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环境是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考虑到环境的改变是缓慢且艰难的, 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果, 于是转而寻求让流动儿童做出改变, 因为这样的干预可能起效更快, 短期效果也更好。
  •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 http://www.dianping.com/group/bjyc/topic/3159607
  •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报告》2010年(b)。
  •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后适应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 2009年。
  • 周海霞:《进城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学习适应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8年。
  • 段成荣:《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
  • http://www.sx.people.com.cn
  •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 迟兆艳:《改善母亲看护行为以提高流动家庭母婴依恋质量的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Children:Research, Intervention and Reflection

  • 摘要: 通过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和干预的综述, 指出该领域存在的三个问题: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比较模糊; 研究贡献的定位不清晰; 干预中存在消极视角和个体水平的局限。因此, 应在积极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 重视流动儿童的积极发展, 环境的改变以及以全体儿童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改革。
    1)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2009年。
    2)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3)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
    4)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2009年。
    5)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6)  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王惠凤:《小学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 《中国校医》2005年第4期。
    7)  王丹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小组社会工作干预过程分析—以杭州市下城区胜蓝小学某成长小组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 2008年。
    8)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自尊的稳定性以及自尊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2期。
    10)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4年。
    11)  刘晓瑛、宋媛、陆艳红、冯梅珍、顾珏:《苏州市4-5岁流动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第5期。
    12)  Benson, P L, Scales, P C, Hamilton, S F., & Sesma, A Jr, 张卫译:《积极的青年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 见Damon, W & Lerner, R M,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 林崇德、李其维、董奇总主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1028-1083页。
    13)  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6年。
    14)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15)  朱雨欣、沈文伟:《灾后儿童心理重建路径探析—基于“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分析》, 《社会工作》2009年第9期(下)。
    16)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17)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18)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4期。
    19)  王丹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小组社会工作干预过程分析—以杭州市下城区胜蓝小学某成长小组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 2008年。
    20)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21)  迟兆艳:《改善母亲看护行为以提高流动家庭母婴依恋质量的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22)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23)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25)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报告》2010年(b)。
    26)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后适应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 2009年。
    27)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4年。
    28)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后适应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 2009年。
    2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30)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31)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32)  王丹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小组社会工作干预过程分析—以杭州市下城区胜蓝小学某成长小组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 2008年。
    33)  李晓巍、邹泓、金灿灿、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
    34)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4年。
    35)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4期。
    36)  李晓巍、邹泓、金灿灿、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
    37)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教育安置方式的比较及其政策含义》, 《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38)  何资桥:《进城农民工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
    3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a)。
    40)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41)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年。
    42)  当然, 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尽管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环境是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考虑到环境的改变是缓慢且艰难的, 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果, 于是转而寻求让流动儿童做出改变, 因为这样的干预可能起效更快, 短期效果也更好。
    43)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44)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年第6期。
    46)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报告》2010年(b)。
    47)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后适应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 2009年。
    48)  周海霞:《进城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学习适应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8年。
    49)  段成荣:《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
    51)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52)  迟兆艳:《改善母亲看护行为以提高流动家庭母婴依恋质量的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 图  1  对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概念的分解

    表  1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流行率

    研究者(年份) 流动儿童的年级 流行率
    学前 小学 初中
    王芳, 吴晓丽, 沈玉林, 王惠凤(2005) √(3-6年级) 男:28.8%;
    女:21.50%
    刘晓瑛, 宋媛, 陆艳红, 冯梅珍, 顾珏(2006) √(4-5岁) 男:24.59%;
    女:33.61%
    李晓巍, 邹泓, 金灿灿, 柯锐(2008) √(5, 6年级) √(初一、初二) 内化:31.0%;
    外化:20.1%
    曾守锤(2010a) √(1-5年级) √(初一-初三) 总检出率:1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风险因素 保护因素
    个体因素 性别(男), 年龄(小), 普通话不流利, 留守时间长, 转学次数多; 人格的情绪性和开放性 自尊水平高; 积极的应对方式
    环境因素 教育安置方式(流动儿童学校); 家长不愿意将孩子带在身边; 消极的生活事件; 受歧视感 社会支持水平高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5
  • HTML全文浏览量:  321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1-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