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

蔡堂根

蔡堂根. 论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1): 56-61.
引用本文: 蔡堂根. 论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1): 56-61.
Cai Tanggen. On the Hidde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n the Peeping′s Taboo[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1): 56-61.
Citation: Cai Tanggen. On the Hidde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n the Peeping′s Taboo[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1): 56-61.

论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

On the Hidde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n the Peeping′s Taboo

  • 摘要: 偷窥禁忌在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中很常见,一般包括禁止偷窥、偷窥、惩罚等几个要素。偷窥禁忌富有神奇色彩,往往被认为与宗教信仰有关,但实际上,它完全是由人类的隐蔽心理机制决定的。人类的隐蔽心理机制是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安全心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隐蔽心理机制决定着偷窥禁忌的结构:“禁止偷窥”是隐蔽自己,确保安全;“偷窥”是破坏隐蔽,是对安全的威胁;“惩罚”则是对破坏隐蔽所作出的反应。隐蔽心理机制在偷窥禁忌中往往以潜意识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人们既难以发现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又难以准确理解偷窥禁忌。
  • [1] 班固(著). 颜师古(注). (1962). 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 达尔文. (1995). 物种起源. 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3] D·M·巴斯. (2007). 进化心理学. 熊哲宏张勇晏倩(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关敬吾. (1982). 鱼妻. 见关敬吾(编). 日本民间故事选.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5] 刘义庆(著). 余嘉锡(笺疏). (1993). 世说新语笺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尚玉昌.(2005).动物行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 万建中.(2001).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8] 王新良(编). (1998). 罗马神话故事.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9] 威廉·麦独孤. (2010). 社会心理学导论. 俞国良雷雳张登印(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钟敬文. (1985). 盘瓠神话的考察. 见钟敬文.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6
  • HTML全文浏览量:  351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2-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