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

胡金木 冯建军

胡金木, 冯建军.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2): 80-86.
引用本文: 胡金木, 冯建军.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2): 80-86.
Hu Jinmu, Feng Jianjun. Discuss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Early Education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2): 80-86.
Citation: Hu Jinmu, Feng Jianjun. Discuss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Early Education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2): 80-86.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11SZYB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2YJC880028

  • 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见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71页。
  •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下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41页。
  •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页。
  • 费正清、刘广京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96页。
  •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 如西方学者冷纳认为,西方模型只有在历史的意义上说是西方的,但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则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形态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具体可参见D.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梁漱溟认为,“西化”就是“世界化”,西方文化在当时不仅仅属于西方的,而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具有一种普遍性的世界文化。西方文化不是地域性的概念,而是文化形态的问题(具体见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2—385页)。冯友兰对于中西文化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东西文化不再是简单的地域性关系问题,而是新旧文化问题。“一般人所谓的西洋文化者,实是指近代或现代文化”。“这(东西文化——引者注)不是一个东西的问题,而是一个古今的问题。一般人所说的东西之分,其实不过是古今之异。”(具体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244页)
  •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60页。
  • 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 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 费正清、刘广京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44页。
  •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4页。
  • 关于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转换这一问题,限于篇幅关系笔者将会在其他相关论文中详细地加以论述,这里仅仅作简要的论述。
  • 在维新变法期间,“有关文化教育领域的上谕据粗略的估计即有近40项,在短短的103天,平均每隔三天即有一道教育方面的谕旨发布。”这些谕旨主要涉及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与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堂等方面。具体参见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1-93页。
  •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6页。
  • 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13页。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 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见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6页。
  •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 严复:《教授新法》,《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 冯桂芬.《采西学议》,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页。
  •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页。
  • 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见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65页。
  • 郑观应:《学校(上)》,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2页。
  •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下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7页。
  • 魏源:《海国图志》卷三七《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总叙》,长沙:岳麓书社, 1998年,第1093页。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页。
  • 薛福成:《筹洋刍议》,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 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二《礼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七《学校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册。

Discuss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Early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 摘要: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教育启蒙之路曲折坎坷,从启蒙路径、话语范式到启蒙主题都发生了重要转换。首先,教育启蒙经历了从复兴传统到借鉴西方的路径转换,在批判现实中复兴传统,又在质疑传统中学习西方; 其次,教育启蒙还实现了从中西之争到新旧之别的话语转换,在中西之争中逐渐地实现了新旧更替,不断走向现代化; 再次,教育启蒙完成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主题转换,从培养救亡所需之“材”到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正是在这三重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现代教育改革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要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捍卫人的尊严与价值。
    1)  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见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71页。
    2)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下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41页。
    3)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页。
    4)  费正清、刘广京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96页。
    5)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6)  如西方学者冷纳认为,西方模型只有在历史的意义上说是西方的,但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则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形态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具体可参见D.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梁漱溟认为,“西化”就是“世界化”,西方文化在当时不仅仅属于西方的,而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具有一种普遍性的世界文化。西方文化不是地域性的概念,而是文化形态的问题(具体见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2—385页)。冯友兰对于中西文化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东西文化不再是简单的地域性关系问题,而是新旧文化问题。“一般人所谓的西洋文化者,实是指近代或现代文化”。“这(东西文化——引者注)不是一个东西的问题,而是一个古今的问题。一般人所说的东西之分,其实不过是古今之异。”(具体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244页)
    7)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60页。
    8)  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9)  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10)  费正清、刘广京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44页。
    11)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4页。
    12)  关于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转换这一问题,限于篇幅关系笔者将会在其他相关论文中详细地加以论述,这里仅仅作简要的论述。
    13)  在维新变法期间,“有关文化教育领域的上谕据粗略的估计即有近40项,在短短的103天,平均每隔三天即有一道教育方面的谕旨发布。”这些谕旨主要涉及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与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堂等方面。具体参见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1-93页。
    14)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6页。
    15)  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13页。
    1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17)  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见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18)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6页。
    19)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20)  严复:《教授新法》,《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21)  冯桂芬.《采西学议》,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22)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页。
    23)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页。
    24)  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见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65页。
    25)  郑观应:《学校(上)》,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2页。
    26)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下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7页。
    27)  魏源:《海国图志》卷三七《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总叙》,长沙:岳麓书社, 1998年,第1093页。
    28)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29)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页。
    30)  薛福成:《筹洋刍议》,见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31)  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32)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二《礼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33)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七《学校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册。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3
  • HTML全文浏览量:  131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