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

郑富兴

郑富兴.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4): 1-7.
引用本文: 郑富兴.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4): 1-7.
Zheng Fuxing. The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Individuation Society[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4): 1-7.
Citation: Zheng Fuxing. The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Individuation Society[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4): 1-7.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

基金项目: 

2007年国家青年基金课题《责任与对话—学校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思考》 CEA070192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255页。
  • 李菲:《近年来我国德育理念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分析》,《道德教育研究》(内部刊物)2005年第2期。
  • [德]埃里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 [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 [英]托马斯·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之源与现代认同》,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6-22页。
  • 廖申白、孙春晨主编:《伦理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8页。
  • 薛红:《在个体化浪潮之中的性别身份和婚姻家庭——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的性别和婚姻家庭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 [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 包利民、[德]M·斯戴克豪思:《现代性价值辨证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 [美]Roger Strughan.《儿童道德教育—我们可以教导儿童成为好孩子吗?》,李奉儒译,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57页。
  • 唐灿:《家庭变迁的社会之维》,《检察风云》2009年第5期。
  •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The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Individuation Society

  • 摘要: 我国当代社会具有了分化与个体化的特征。在没有了道德共识和同质社会环境的现代社会里,社会化道德教育就产生了一种“规则错位”的问题,学生所学的道德规范不能用于他生活的社会结构或者将来生活的社会结构。而一些现代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实践结果则是培养或强化了一种“孤独的个体”。“错位的规则”与“孤独的个体”是学校道德教育割裂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的结果。面对现代社会里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应在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调整思路。
    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255页。
    2)  李菲:《近年来我国德育理念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分析》,《道德教育研究》(内部刊物)2005年第2期。
    3)  [德]埃里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4)  [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5)  [英]托马斯·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6)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之源与现代认同》,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6-22页。
    7)  廖申白、孙春晨主编:《伦理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8)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8页。
    9)  薛红:《在个体化浪潮之中的性别身份和婚姻家庭——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的性别和婚姻家庭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0)  [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  包利民、[德]M·斯戴克豪思:《现代性价值辨证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12)  [美]Roger Strughan.《儿童道德教育—我们可以教导儿童成为好孩子吗?》,李奉儒译,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57页。
    13)  唐灿:《家庭变迁的社会之维》,《检察风云》2009年第5期。
    14)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15)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16)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4
  • HTML全文浏览量:  207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1-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