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动因及其展现形式

容中逵

容中逵.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动因及其展现形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2): 26-32.
引用本文: 容中逵.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动因及其展现形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2): 26-32.
Rong Zhongkui. Impetus and Mutual Crossed-struggles of Chinese Rural Education Vicissitudes in the Last 100 Year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2): 26-32.
Citation: Rong Zhongkui. Impetus and Mutual Crossed-struggles of Chinese Rural Education Vicissitudes in the Last 100 Year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2): 26-32.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动因及其展现形式

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传统与现代” CGA080210

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项目成果 HNUEYT201101007

  •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像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1页。
  • 原国民党宣传部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哲学博士吴国桢先生曾撰《中国的传统》一著,以大量史实论证了中国的传统自原始初民至三代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详见《中国的传统》(吴国桢著,陈博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中之论述)
  •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6页。
  • 在众多关于现代性特征的论述中,笔者最为欣赏并赞同的是河清先生的观点,尽管其为一家之言,且看似偏颇,但笔者对其关于现代性演进历程及特征的分析至为认同,故此处关于现代性特征的阐述主要是对《现代,太现代了,中国!》一著中前六章观点的归纳(河清著),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22页。
  •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 容中逵:《论中国文化精神之一、二、三》,《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第104-108页。
  • [美]克拉克·威斯勒著,钱岗强译:《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7页。
  •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04-205页。
  • 叶启政:《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揉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 本研究是在对山东莒县大刘庄、湖南道县雷洞、青海湟中县西纳川、河北定兴县界河铺、安徽怀远县涂山五村田野调查与历史人类学分析基础上之理论阐述,故在呈现方式上不再对上述五村教育变迁实况做个案式深描,而只做综合分析之后的概括性理论提升
  • [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4-17页。
  • [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354页。
  • 罗公认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这是中国现代运动的初始阶段,是旧王朝体制下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1911年至1949年,这40年是中国内忧外患同时加深、半边缘化与革命化同步发展的时期,现代化处于被挤压的自发状态;1946年至1979年,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现代化时期,1979年之后,中国才真正找到了适应自身特点的现代发展模式(详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97-502页)。
  •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52页。
  • 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266页。
  •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7-58页。

Impetus and Mutual Crossed-struggles of Chinese Rural Education Vicissitudes in the Last 100 Years

  • 摘要: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之所以出现如此那般的历时态与共时态,乃由各具内涵特质的“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双方交锋及其结果所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游击战、阵地战、观望战博弈过程中,决定二者胜负的关键在于各自体系的严谨性、生机控制性及其为当时人们所认同接受的广度与深度,而最终决定乡村教育变迁演进实况的则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众对二者内涵特质的认知理解与对二者关系的把握处理。
    1)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像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1页。
    2)  原国民党宣传部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哲学博士吴国桢先生曾撰《中国的传统》一著,以大量史实论证了中国的传统自原始初民至三代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详见《中国的传统》(吴国桢著,陈博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中之论述)
    3)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6页。
    4)  在众多关于现代性特征的论述中,笔者最为欣赏并赞同的是河清先生的观点,尽管其为一家之言,且看似偏颇,但笔者对其关于现代性演进历程及特征的分析至为认同,故此处关于现代性特征的阐述主要是对《现代,太现代了,中国!》一著中前六章观点的归纳(河清著),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22页。
    5)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6)  容中逵:《论中国文化精神之一、二、三》,《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第104-108页。
    7)  [美]克拉克·威斯勒著,钱岗强译:《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7页。
    8)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04-205页。
    9)  叶启政:《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揉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0)  本研究是在对山东莒县大刘庄、湖南道县雷洞、青海湟中县西纳川、河北定兴县界河铺、安徽怀远县涂山五村田野调查与历史人类学分析基础上之理论阐述,故在呈现方式上不再对上述五村教育变迁实况做个案式深描,而只做综合分析之后的概括性理论提升
    11)  [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4-17页。
    12)  [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354页。
    13)  罗公认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这是中国现代运动的初始阶段,是旧王朝体制下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1911年至1949年,这40年是中国内忧外患同时加深、半边缘化与革命化同步发展的时期,现代化处于被挤压的自发状态;1946年至1979年,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现代化时期,1979年之后,中国才真正找到了适应自身特点的现代发展模式(详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97-502页)。
    14)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52页。
    15)  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266页。
    1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7-58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5
  • HTML全文浏览量:  124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1-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