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下)

瞿葆奎 施良方

瞿葆奎, 施良方.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 6(2): 27-41.
引用本文: 瞿葆奎, 施良方.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 6(2): 27-41.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下)

  • ① Adams,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p. 186.
  • ②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p.81.
  • ③[苏] З··莫诺兹昂:“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见凯洛夫等主编:《教育百科全书》第2卷,1965年俄文版。
  • ④[西德]《教育学辞典》1971年德文版。
  • ⑤[日]《新教育用语事典》:1972年日文版。
  • ①[日]《教育学大事典》第4卷; 1978年日文版。
  • ②《辞海.教育、心理分册》第68页。
  • ③ 杜威:实质教育“否认官能的存在, 强调教材在发展心智和道德倾向中的独特作用。据这种理论看来,教育既不是由内向外的展开过程,也不是对心里固有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而是由外部提示教材,使其内容形成某种联合或联结,从而形成儿童的心灵。”见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p. 84.
  • ④ 凯洛夫:实质教育的拥护者认为,“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用积极的经验和现实的、实用的、适合于生活要求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材、一定的有益的知识体系,那末,这就能更好地保证他们智力底发展; 这个智力是满足他们实际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对于学生认识力的发展,再不必提出任何特别的任务了。”见《教育学》第54页。
  • ⑤ 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拥护实质教育的人认为, ”在掌握“有益的知识’的进程中,用不着特意努力就可以使才能获得发展。...实质教育说成了以后所谓教学的实用路线的基础。”见《教学论》3第53页。
  • ⑥ 斯卡特金:“实质教育论者过高估计大量吸收知识的作用,而对于发展思惟的意义却认识不足。他们错误地认为, 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认识能力自然就会发展。”见《中学教学论》; 第111页。
  • ⑦ 巴班斯基:“实质教育论的拥护者从经验论哲学出发,断言教给学生的知识要符合他们谋生和将来从事实际活动的功利目的。”见《教育学》第135页。
  • ⑧ 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校:“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他们看来,则无需特别训练。”见《教育学》; 第125页。
  • 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实质教育派主张为资本主义培养具有实用知识的人,因而选择教材的主要标准是看教材有无实用的价值。所以重视现代语、算术、历史、地理、物理、商业、家庭、速记等知识的学习,认为在掌握这些有益的知识过程中,不需要特意的努力,就可以使智力得到发展。”见《教育学》; 第211页。
  • ⑩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实质教育论主张中学应学习现代语、历史、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商业、法律等等实用的知识,这些学科被称为实质学科。因为学校传授实际需要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从事某种职业作好准备; 至于发展智力,是不必作为任务提出的,在掌握实用知识的过程中,智力会自然发展起来的。”见《教学论》第136页。
  • ⑪ 王策三:“按照实质教育论,学校课程就重视自然学科,现代语言等学科,轻视古代语言和古代史之类的学科。....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则是无关轻重的事情。”见《教学论稿》第190-191页。
  • ⑫ 吴杰:实质教育论认为,“在教学中应追求实质的目的,即必须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在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中就包含着官能训练的作用。它的理论依据是联想主义心理学。”见《教学论》,第95页。
  •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330页。
  • ② 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第53页。
  • ③[日]《教育学大事典》第4卷。
  • ④ 方克明: 《夸美纽斯和他的 < 大教学论 > 》。见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版, 第1-2页。
  • ⑤《大教学论》第2页。
  • ⑥ 曹孚编:《外国教育史》第80页。
  • ⑦ Eby & Arrowoo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P.267.
  • ⑧《大教学论》第231页。
  • ①《大教学论》第231-232页。Quick, Essays on Educational Reformer, pp. 141-142.
  • ② Eby & Arrowood, The Development of M odern Education, p.270.
  • ③ Lowell, E.J., The Ev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892, p.61. From Eby & Arrowoo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P.426.
  • ④ 杨清: 《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 ① 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第5页。
  • ② Brubacher, 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p. 144.
  • ③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 ④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 ⑤ Heidbreder, E., Seven Psychologies, 1961, p.43.
  • Thompson,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P.43.
  • ⑦《心理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 ⑧ 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1-213页。
  • ① Chaplin, J.P,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1968, pp.212-213.
  • ②《教育大辞书》(下册)“赫尔巴特”条; 第1445页。
  • 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教育学》第211页。
  • ④ 巴斑斯基主编:《教育学》第135页。
  • ⑤ 柯尔著、于熙俭泽:《西洋教育思潮发达史》商务印书馆版,第457页。
  • ⑥ Dewey, Denmocracy and Education, p. 81.
  • ⑦ 也有人认为,英国的联想主义与德国的赫尔巴特主义(Herbartianism), 是法国的笛卡儿的思想、英国的经验论和德国的康德思想中派生出来的两个前科学的心理学流派。见Heidbreder, SevenPsychologies, p.35.
  • ⑧“观念”的德文为“vorstelluagen”,或译“表象”, 相当于英国经验论者的“idea(观念)”.
  • ① 陈书译、郑晓沧校; 《教育学讲义刚要》;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00、302页。
  • ② 常道直:《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再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3期。
  • ③ 常道直:《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再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3期。
  • ④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第70-3页。
  • ⑤ Meyer, An Educational History of Western World, p.361.
  • ⑥ 转引自哥兰塔、加业林著, 柏嘉译。《世界教育学史》作家书屋1953年版,第178页。
  • ⑦ 波特:《教育心理辨歧》第78页。
  • ⑧ 常道直:《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再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3期。
  • ⑨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第49页。
  • ①斯宾塞:《教育论》第7页。
  • ②斯宾塞:《教育论》第10页。
  • ③斯宾塞:《教育论》第37页。
  • ①曹孚编: 《外国育教史》第209页。
  • ②王承绪改译、张定璋校:《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67-368页。
  • ③王承绪改译、张定璋校:《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69页。
  • ④王承绪改译、张定璋校:《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67页。
  • ⑤曹孚编: 《外国育教史》第209页。
  • ①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73-77.
  • ②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83-84.
  • ③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81.
  • ④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93.
  • ⑤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93.
  • ⑥ 杜威著、常道直译:《平民主义与教育》。
  • ⑦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169.
  • ⑧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92.
  • ①《教育理论和教学论研究》贝尔茨出版社1975年德文版,第43页。
  • ② 贝斯特著、赵端瑛译:《教育的荒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揠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72页。
  • ③ 赫钦斯著、赵祥麟译:《普通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第201页。
  • ① 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数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 ② 怀特海著、王承绪译:《教育的目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第121页。
  • ③布鲁纳著,邵瑞珍译、王承绪校:《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 ④ Bruner, J, 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1966, p.72.
  • ⑤Bruner, J, 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1966, p.72.
  • ⑥布鲁纳著,邵瑞珍译、王承绪校:《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 ⑦ Bruner, J.S., The Act of Discovery.In Anglio, J. M. (Ed.), 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 1973m PP.409-410.
  • ①Gagoe, R., Conditions of Learning, 1970, PP.29.
  • ②Gagoe, R., Conditions of Learning, 1970, PP.233.
  • ③"liberal education", 又译广博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与课程(Lib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一文, 是赫斯特《知识与课程》一书的核心。该书的基本观点都已在这篇论文中有所表露。赫斯特认为博雅教育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得到充分发展。博雅教育主张进行广泛的一般化的教育, 而不是为生计而设立的专门化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使心灵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
  • ④ Hirst, P.H,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1972, p.25.
  • ①Soltis, J.F.,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80, No.4, May 1979.
  • ②Soltis, J.F.,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80, No.4, May 1979.
  • ③ McNeil, J, D,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Introd uction(2d ed.), 1981.p.55.
  • ④ Hirst, P.H., Reply to Jonas F. SoIti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1, 80, No.4, May 1979.
  • ⑤ 凯洛夫总主编、陈侠等译: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98页。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第136页。
  •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2页。
  • ② Ebel, R. L, Command of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Primary Ob jective of Education. Today' Education, March 1971.
  • ③ 列宁:《黑格尔 < 逻辑学 > 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页。
  • Creative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izent, 1986,p.9.当今年2月接到他委托出版社寄赠给我们的书时,他却已于1987年11月26日逝世了!
  • 1)  ① Adams,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p. 186.
    2)  ②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p.81.
    3)  ③[苏] З··莫诺兹昂:“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见凯洛夫等主编:《教育百科全书》第2卷,1965年俄文版。
    4)  ④[西德]《教育学辞典》1971年德文版。
    5)  ⑤[日]《新教育用语事典》:1972年日文版。
    6)  ①[日]《教育学大事典》第4卷; 1978年日文版。
    7)  ②《辞海.教育、心理分册》第68页。
    8)  ③ 杜威:实质教育“否认官能的存在, 强调教材在发展心智和道德倾向中的独特作用。据这种理论看来,教育既不是由内向外的展开过程,也不是对心里固有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而是由外部提示教材,使其内容形成某种联合或联结,从而形成儿童的心灵。”见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p. 84.
    9)  ④ 凯洛夫:实质教育的拥护者认为,“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用积极的经验和现实的、实用的、适合于生活要求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材、一定的有益的知识体系,那末,这就能更好地保证他们智力底发展; 这个智力是满足他们实际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对于学生认识力的发展,再不必提出任何特别的任务了。”见《教育学》第54页。
    10)  ⑤ 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拥护实质教育的人认为, ”在掌握“有益的知识’的进程中,用不着特意努力就可以使才能获得发展。...实质教育说成了以后所谓教学的实用路线的基础。”见《教学论》3第53页。
    11)  ⑥ 斯卡特金:“实质教育论者过高估计大量吸收知识的作用,而对于发展思惟的意义却认识不足。他们错误地认为, 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认识能力自然就会发展。”见《中学教学论》; 第111页。
    12)  ⑦ 巴班斯基:“实质教育论的拥护者从经验论哲学出发,断言教给学生的知识要符合他们谋生和将来从事实际活动的功利目的。”见《教育学》第135页。
    13)  ⑧ 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校:“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他们看来,则无需特别训练。”见《教育学》; 第125页。
    14)  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实质教育派主张为资本主义培养具有实用知识的人,因而选择教材的主要标准是看教材有无实用的价值。所以重视现代语、算术、历史、地理、物理、商业、家庭、速记等知识的学习,认为在掌握这些有益的知识过程中,不需要特意的努力,就可以使智力得到发展。”见《教育学》; 第211页。
    15)  ⑩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实质教育论主张中学应学习现代语、历史、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商业、法律等等实用的知识,这些学科被称为实质学科。因为学校传授实际需要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从事某种职业作好准备; 至于发展智力,是不必作为任务提出的,在掌握实用知识的过程中,智力会自然发展起来的。”见《教学论》第136页。
    16)  ⑪ 王策三:“按照实质教育论,学校课程就重视自然学科,现代语言等学科,轻视古代语言和古代史之类的学科。....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则是无关轻重的事情。”见《教学论稿》第190-191页。
    17)  ⑫ 吴杰:实质教育论认为,“在教学中应追求实质的目的,即必须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在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中就包含着官能训练的作用。它的理论依据是联想主义心理学。”见《教学论》,第95页。
    18)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330页。
    19)  ② 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第53页。
    20)  ③[日]《教育学大事典》第4卷。
    21)  ④ 方克明: 《夸美纽斯和他的 < 大教学论 > 》。见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版, 第1-2页。
    22)  ⑤《大教学论》第2页。
    23)  ⑥ 曹孚编:《外国教育史》第80页。
    24)  ⑦ Eby & Arrowoo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P.267.
    25)  ⑧《大教学论》第231页。
    26)  ①《大教学论》第231-232页。Quick, Essays on Educational Reformer, pp. 141-142.
    27)  ② Eby & Arrowood, The Development of M odern Education, p.270.
    28)  ③ Lowell, E.J., The Ev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892, p.61. From Eby & Arrowoo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P.426.
    29)  ④ 杨清: 《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30)  ① 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第5页。
    31)  ② Brubacher, 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p. 144.
    32)  ③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33)  ④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34)  ⑤ Heidbreder, E., Seven Psychologies, 1961, p.43.
    35)  ⑥ Thompson,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P.43.
    36)  ⑦《心理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37)  ⑧ 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1-213页。
    38)  ① Chaplin, J.P,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1968, pp.212-213.
    39)  ②《教育大辞书》(下册)“赫尔巴特”条; 第1445页。
    40)  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教育学》第211页。
    41)  ④ 巴斑斯基主编:《教育学》第135页。
    42)  ⑤ 柯尔著、于熙俭泽:《西洋教育思潮发达史》商务印书馆版,第457页。
    43)  ⑥ Dewey, Denmocracy and Education, p. 81.
    44)  ⑦ 也有人认为,英国的联想主义与德国的赫尔巴特主义(Herbartianism), 是法国的笛卡儿的思想、英国的经验论和德国的康德思想中派生出来的两个前科学的心理学流派。见Heidbreder, SevenPsychologies, p.35.
    45)  ⑧“观念”的德文为“vorstelluagen”,或译“表象”, 相当于英国经验论者的“idea(观念)”.
    46)  ① 陈书译、郑晓沧校; 《教育学讲义刚要》;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00、302页。
    47)  ② 常道直:《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再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3期。
    48)  ③ 常道直:《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再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3期。
    49)  ④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第70-3页。
    50)  ⑤ Meyer, An Educational History of Western World, p.361.
    51)  ⑥ 转引自哥兰塔、加业林著, 柏嘉译。《世界教育学史》作家书屋1953年版,第178页。
    52)  ⑦ 波特:《教育心理辨歧》第78页。
    53)  ⑧ 常道直:《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再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3期。
    54)  ⑨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第49页。
    55)  ①斯宾塞:《教育论》第7页。
    56)  ②斯宾塞:《教育论》第10页。
    57)  ③斯宾塞:《教育论》第37页。
    58)  ①曹孚编: 《外国育教史》第209页。
    59)  ②王承绪改译、张定璋校:《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67-368页。
    60)  ③王承绪改译、张定璋校:《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69页。
    61)  ④王承绪改译、张定璋校:《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67页。
    62)  ⑤曹孚编: 《外国育教史》第209页。
    63)  ①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73-77.
    64)  ②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83-84.
    65)  ③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81.
    66)  ④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93.
    67)  ⑤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93.
    68)  ⑥ 杜威著、常道直译:《平民主义与教育》。
    69)  ⑦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169.
    70)  ⑧ Dewey, Demoraccy and Education, PP.92.
    71)  ①《教育理论和教学论研究》贝尔茨出版社1975年德文版,第43页。
    72)  ② 贝斯特著、赵端瑛译:《教育的荒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揠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72页。
    73)  ③ 赫钦斯著、赵祥麟译:《普通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第201页。
    74)  ① 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数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75)  ② 怀特海著、王承绪译:《教育的目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第121页。
    76)  ③布鲁纳著,邵瑞珍译、王承绪校:《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77)  ④ Bruner, J, 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1966, p.72.
    78)  ⑤Bruner, J, 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1966, p.72.
    79)  ⑥布鲁纳著,邵瑞珍译、王承绪校:《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80)  ⑦ Bruner, J.S., The Act of Discovery.In Anglio, J. M. (Ed.), 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 1973m PP.409-410.
    81)  ①Gagoe, R., Conditions of Learning, 1970, PP.29.
    82)  ②Gagoe, R., Conditions of Learning, 1970, PP.233.
    83)  ③"liberal education", 又译广博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与课程(Lib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一文, 是赫斯特《知识与课程》一书的核心。该书的基本观点都已在这篇论文中有所表露。赫斯特认为博雅教育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得到充分发展。博雅教育主张进行广泛的一般化的教育, 而不是为生计而设立的专门化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使心灵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
    84)  ④ Hirst, P.H,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1972, p.25.
    85)  ①Soltis, J.F.,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80, No.4, May 1979.
    86)  ②Soltis, J.F.,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80, No.4, May 1979.
    87)  ③ McNeil, J, D,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Introd uction(2d ed.), 1981.p.55.
    88)  ④ Hirst, P.H., Reply to Jonas F. SoIti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1, 80, No.4, May 1979.
    89)  ⑤ 凯洛夫总主编、陈侠等译: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98页。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第136页。
    90)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2页。
    91)  ② Ebel, R. L, Command of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Primary Ob jective of Education. Today' Education, March 1971.
    92)  ③ 列宁:《黑格尔 < 逻辑学 > 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页。
    93)  ④ Creative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izent, 1986,p.9.当今年2月接到他委托出版社寄赠给我们的书时,他却已于1987年11月26日逝世了!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0
  • HTML全文浏览量:  203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