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兼论当代中国德育哲学的变革

郝文武

郝文武. 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兼论当代中国德育哲学的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2): 1-8.
引用本文: 郝文武. 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兼论当代中国德育哲学的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2): 1-8.
HAO Wenwu. The Eternal Car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ulti-value & manner in Multi-culture Development-jointly Discussing the Change of Chinese Pho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0, 28(2): 1-8.
Citation: HAO Wenwu. The Eternal Car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ulti-value & manner in Multi-culture Development-jointly Discussing the Change of Chinese Pho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0, 28(2): 1-8.

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兼论当代中国德育哲学的变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郝文武(1954-),男,陕西省清涧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教师教育》主编。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战略和教师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 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23.
  • 檀传宝.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两种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
  • 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文集(《论公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13.
  • 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 (12).
  •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3-35.
  • 赵汀阳.伦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3).黄勇.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J].复旦学报, 2005, (2).
  • 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1).
  • 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8).
  • 檀传宝.道德教育的边界,—道德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中国德育,2006, (11).
  •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4).
  • 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53-154.
  • [美]约翰•罗尔斯著,张国清译.道德哲学讲义[M].译者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
  •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182.
  • 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8).
  • 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J].社会科学,2002, (2).
  • 宣云凤.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 2003, (6).
  •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
  • [英]以赛亚•柏林著,潘荣荣等译.现实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3.
  •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9、36-38.

The Eternal Car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ulti-value & manner in Multi-culture Development-jointly Discussing the Change of Chinese Pho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

  • 摘要: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根源和形成方式、表现形式,因此,对善的追求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方式和形式,但对善的核心价值追求则是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德育的根本依据、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德育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和个人道德品德转化为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道德和德育应该形成以圣性最高善为核心价值取向,全面追求圣性最高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和谐统一的多层面的目标、价值和方式。
    1)  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23.
    2)  檀传宝.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两种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
    3)  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文集(《论公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13.
    4)  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 (12).
    5)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3-35.
    6)  赵汀阳.伦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3).黄勇.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J].复旦学报, 2005, (2).
    7)  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1).
    8)  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8).
    9)  檀传宝.道德教育的边界,—道德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中国德育,2006, (11).
    10)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4).
    11)  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53-154.
    12)  [美]约翰•罗尔斯著,张国清译.道德哲学讲义[M].译者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
    13)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182.
    14)  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8).
    15)  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J].社会科学,2002, (2).
    16)  宣云凤.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 2003, (6).
    17)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
    18)  [英]以赛亚•柏林著,潘荣荣等译.现实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3.
    19)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9、36-3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2
  • HTML全文浏览量:  164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0-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