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建国后教育史研究取向的转换

李忠

李忠. 建国后教育史研究取向的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88-96.
引用本文: 李忠. 建国后教育史研究取向的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88-96.
Li Zhong. The Three Orientations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1): 88-96.
Citation: Li Zhong. The Three Orientations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1): 88-96.

建国后教育史研究取向的转换

  • 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 第1页。
  • 于述胜:《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 《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近现代部分)编译组编:《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第214页。
  • 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61页。
  •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组:《 <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总结报告》, 《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 贺国庆:《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断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3期; 金忠明, 林炊利:《教育史学科困境及其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年第6期; 张斌贤:《全面危机中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页。
  • [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44页。
  • 杜成宪:《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第9期。
  • [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导言》,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第4页。
  • 周洪宇, 申国昌:《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3期;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1期。
  • 罗荣渠编:《现代化新论续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99页。
  •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前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2-3页。
  •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导言》第6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2页。
  • [美]詹姆斯·R·汤森等著, 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页。
  • 凯旆:《从讨论武训思想谈到批判旧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1951年7月。
  • 凯洛夫著:《教育学》上册, 沈颖、南致善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 第38页。
  • 郭法奇:《什么是教育史研究?—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 《教育学报》2005年第3期; 周采:《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建设及其意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梁淑红, 杨汉麟:《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转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1期。
  • 《人民教育》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 《人民教育》1952年11月; 元宗凯、黄实君:《我们是如何学习教育学的》, 《人民教育》1953年5月。
  • 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中, 认为苏联教育不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不要共产党的领导, 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 苏联教育学遭到批判。1969年10月31日《浙江日报》评论文章指出:“凯洛夫是现代修正主义教育的鼻祖, 是国际上臭名远扬的修正主义反动权威。他所炮制的《教育学》, 毒气四溢, 是一套反动透顶的修正主义教育纲领。……必须充分发动群众, 组织群众, 依靠群众, 打一场围歼凯洛夫《教育学》的人民战争。”
  • 吕达, 周满盛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194页。
  • 目前, 对这一概念有“近代化”、“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 仔细考察, 除了这种名称上的差异之外, 内涵则基本相同。因此, 除了引文中仍以原文称谓标识外, 其余相关概念则一律称之为“现代化”。
  • 叶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76页。
  • [美]柯文著, 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社会》,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8页。
  • [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65、78-80页。
  • 张国安主编:《教育史》, 教育行政学院1956年翻印, 第2页。
  • 《毛泽东选集》第四册,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847页。
  • 申国昌、王学:《教育史学科的时代使命》,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2期; 廖其发:《论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页; 肖会平, 周洪宇:《教育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 《教育学报》2006年第3期; 张斌贤, 王晨:《整体史观:重构教育史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73-74页。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40页。
  • 关正礼、何寿昌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1953年油印本, 第2页。张国安主编:《教育史》, 教育行政学院1956年翻印, 第32页。朗奎第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引言》, 山东师范学院教务处1954年。

The Three Orientations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摘要: 建国后出现三种不同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即革命史取向、现代化取向与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多元取向。前两种取向的教育史研究都以学校教育理论为分析框架, 对相同的教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 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标准, 治出了不同的教育史, 形成大批研究成果。然而, 在研究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学科生存却遭遇严峻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 出现了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多元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这种取向的教育史研究还处于艰难探索之中。未来的教育史研究需要直面这种挑战, 提升研究品质, 为学科建设也为学科功能的发挥打下基础。
    1)  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 第1页。
    2)  于述胜:《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 《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3)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近现代部分)编译组编:《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第214页。
    4)  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61页。
    5)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组:《 <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总结报告》, 《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6)  贺国庆:《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断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3期; 金忠明, 林炊利:《教育史学科困境及其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年第6期; 张斌贤:《全面危机中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7)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页。
    8)  [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44页。
    9)  杜成宪:《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第9期。
    10)  [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导言》,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第4页。
    11)  周洪宇, 申国昌:《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3期;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1期。
    12)  罗荣渠编:《现代化新论续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99页。
    13)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前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2-3页。
    14)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导言》第6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2页。
    15)  [美]詹姆斯·R·汤森等著, 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页。
    16)  凯旆:《从讨论武训思想谈到批判旧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1951年7月。
    17)  凯洛夫著:《教育学》上册, 沈颖、南致善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 第38页。
    18)  郭法奇:《什么是教育史研究?—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 《教育学报》2005年第3期; 周采:《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建设及其意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梁淑红, 杨汉麟:《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转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1期。
    19)  《人民教育》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 《人民教育》1952年11月; 元宗凯、黄实君:《我们是如何学习教育学的》, 《人民教育》1953年5月。
    20)  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中, 认为苏联教育不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不要共产党的领导, 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 苏联教育学遭到批判。1969年10月31日《浙江日报》评论文章指出:“凯洛夫是现代修正主义教育的鼻祖, 是国际上臭名远扬的修正主义反动权威。他所炮制的《教育学》, 毒气四溢, 是一套反动透顶的修正主义教育纲领。……必须充分发动群众, 组织群众, 依靠群众, 打一场围歼凯洛夫《教育学》的人民战争。”
    21)  吕达, 周满盛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194页。
    22)  目前, 对这一概念有“近代化”、“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 仔细考察, 除了这种名称上的差异之外, 内涵则基本相同。因此, 除了引文中仍以原文称谓标识外, 其余相关概念则一律称之为“现代化”。
    23)  叶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76页。
    24)  [美]柯文著, 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社会》,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8页。
    25)  [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65、78-80页。
    26)  张国安主编:《教育史》, 教育行政学院1956年翻印, 第2页。
    27)  《毛泽东选集》第四册,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847页。
    28)  申国昌、王学:《教育史学科的时代使命》,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2期; 廖其发:《论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页; 肖会平, 周洪宇:《教育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 《教育学报》2006年第3期; 张斌贤, 王晨:《整体史观:重构教育史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9)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73-74页。
    3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40页。
    31)  关正礼、何寿昌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1953年油印本, 第2页。张国安主编:《教育史》, 教育行政学院1956年翻印, 第32页。朗奎第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引言》, 山东师范学院教务处1954年。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0
  • HTML全文浏览量:  10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1-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