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在理论上的重大变化

张人杰

张人杰.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在理论上的重大变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4, 2(2): 1-10.
引用本文: 张人杰.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在理论上的重大变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4, 2(2): 1-10.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在理论上的重大变化

  • ① 夏尔·于梅勒,曾担任瑞士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瑞士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理事、国际教育局理事会瑞士代表。上述报告,以面对明日世界之今日教育》为题,于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
  • ② 托斯顿·胡森,曾担任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理事会主席。在担任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主席期间,主持过几项很有影响的国际教育调查研究。现任瑞奥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上述文章刊载于教科文组织教育季刊《展望》,1982年第1期,题为《当今教育主要趋势》。
  • ③ 除了综合性的论述中涉及这一问题的以外,还有许多专门阐述全球或地区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报告,例如:布达佩斯大学校长高尔古·亚当《变动世界中大学的若干问题》, 载《欧洲的高等教育》杂志,1977年3-4月号东德F·博勒克:《当代世界的大学教育》, 译载北京师大《外国教育动态》, 1981年第6期; 印度B·C·杉尼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译载华东师大《外国教育资料》,1982年第6期, 尤盖特·蔡勒:《从东欧和西欧国家的作法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社会需要》, 译载北京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78年第18期;
  • 蒙古英德拉林钦等:《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译载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教育文摘》,1982年第3期;
  • 波兰华沙大学教授简·克罗辛斯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载《展望》杂志,1980年第2期;
  • 欧洲委员会《今日欧洲第三阶段教育之改革》, 1978年斯特拉斯堡法文版;
  • 罗马尼亚雅西科技学院教授克里斯多弗·I·西米奥奈斯库:《东歇国家的教学、科研与生产》, 载《展望》杂志,1980年第3期。
  • ④ 但是,往往不恰当地忽视了战后高等教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多科性的研究领域,也是反映这一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我们并不准备在这方面展开。不然,将会远远超出为本文规定的任务。
  • 相应年龄组青年大学入学率,比大学生人数年增长率见长的是:有一个共同单位作为依据,可以把一国与别国进行比较(大学生人数增长率5%,这对高校入学率只有10%的国家,以及对高校入学即达40%的国家, 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 而且很好地排除了人口变动这一因素。但缺点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相应年龄组”多半指20至24岁这一年龄组,这样,就把高校入学年龄低于20岁的国家其高校入学率低估了。
  • ⑤ 如果就一国不同年代大学生总人数进行比较, 固然,足以说明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变化。但是,进行国际比较时也只是罗列一串大学生人数的统计数字,那就难以让人形成一个概念。
  • 每一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多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被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所采用。然而,这一指标并不考虑各国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差别。
  • ⑥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情况》, 1982年第3期。
  • ⑦ 教育部情报资料室:《教育参考资料》, 1983年10月15日,第7期。
  • ⑧ 法国《世界报》, 1983年1月7日。
  • ⑨ 国际大学联合会:《通报》, 1982年第4期,英文法文混合版,第255页。
  • ⑩ 波兰简·克罗辛斯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 载《展望》杂志,1980年第3期。
  • ⑪ 让一马里·迪蓬:《法国的人口》, 载法国《世界报》, 1982年3月21日.
  • ⑫ 让·托马斯, 《世界重大教育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版,中译本第45-46页.
  • ⑬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十年教育政策(1970-1980年)》, 1971年法文版,第12页.
  • ⑭ 马尔.佩努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1977年法文版,第215页。B·C·杉尼耳:《发展中国家高等敷育体系中遇到的若千问题), 同上引文。
  • ⑮ 欧洲委员会:《今日欧洲第三阶段教育之改革》, 同上引文,第276页。
  • ⑯ 张人杰:《欧美“教育与经济”研究述评》, 载《华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1980年第2期。后转裁于《论教育和国民龟济的发服》,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 ⑰ 米歇尔德博韦:《教育与国家发展》, 在世界比较教育协会第四次大会(1980年,东京)上的发言提纲,法文打印稿。
  • ⑱ 国际大学联合会:《通报》, 1982年第4期,附件。
  • ⑲ 参见法文版《变化中的教育》, 第68—75页。
  • 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职业结构、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1970年法文版。
  • ㉑ 参见《变化中的教育》。
  • ㉒ 伯努瓦·米约,同上书, 第64-67页。
  • ㉓ 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平垛益德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四次大会期间发表的谈话,见北京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3期。
  • ㉔ 米歇尔·德博韦《K教育与国家发展》。
  • ㉕ 参见国际大学联合会:《远报》, 1982年第1期。另参见米歇尔·德博韦; 《教育与国家的发展》.
  • ㉖ 夏尔·于梅勒:《面对明日世界之今日教育》。
  • ㉗ 原载《发展论坛》, 1981年5月号,后摘要转载于国际大学联合会《(遒报》, 1982年第1期。
  • ㉘ 参见国际大学联合会第四次圆桌会议报告。另参见《面对明日世界之今日教育》一书中“教育与社会发展”一节。
  • ㉙ 法国《新观察家》杂志,1979年增刊《事实与数字》, 教育栏。
  • ㉚ 西德埃尔兰振一纽伦堡大学校长在国际大学联合会1983年4月慕尼思会议上的闭慕词,载该联合会《工报》, 1983年
  • ㉛乔治●普萨查罗波洛斯:《大学研究与政策制定》,戴《展望》杂志,1979年第4期。
  • ㉜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教育之未来与末来之教育》,1980年法文版,第88-112页。
  • ㉝马尔●佩努伊, 同上引文,第216页。
  • ㉞维●彼●叶留金:《苏联高等学校及其当前的发展问题》,译载北京师大1977年汇编的有关资料。
  • ㉟社会变动,在这里足一个社会学概念,又译作社会晋升、社会升迁和社会流动。
  • ㊱罗歇●吉罗,同上引文,第49页。
  • ㊲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十年教育政策( 1970-1980年)》。
  • ㊳英德拉林钦等:《现阶段社会主 义国家高筝教育的发展问题》,译载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教育文捕》,1982年第3期。
  • ㊴奥列格●克●德雷耶尔:《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教育向题》,载《展望》杂志1982年第1期。
  • ㊵夏尔.于梅勒,同上引文,第20页。
  • 1)  ① 夏尔·于梅勒,曾担任瑞士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瑞士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理事、国际教育局理事会瑞士代表。上述报告,以面对明日世界之今日教育》为题,于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
    2)  ② 托斯顿·胡森,曾担任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理事会主席。在担任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主席期间,主持过几项很有影响的国际教育调查研究。现任瑞奥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上述文章刊载于教科文组织教育季刊《展望》,1982年第1期,题为《当今教育主要趋势》。
    3)  ③ 除了综合性的论述中涉及这一问题的以外,还有许多专门阐述全球或地区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报告,例如:布达佩斯大学校长高尔古·亚当《变动世界中大学的若干问题》, 载《欧洲的高等教育》杂志,1977年3-4月号东德F·博勒克:《当代世界的大学教育》, 译载北京师大《外国教育动态》, 1981年第6期; 印度B·C·杉尼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译载华东师大《外国教育资料》,1982年第6期, 尤盖特·蔡勒:《从东欧和西欧国家的作法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社会需要》, 译载北京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78年第18期;
    3)  蒙古英德拉林钦等:《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译载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教育文摘》,1982年第3期;
    3)  波兰华沙大学教授简·克罗辛斯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载《展望》杂志,1980年第2期;
    3)  欧洲委员会《今日欧洲第三阶段教育之改革》, 1978年斯特拉斯堡法文版;
    3)  罗马尼亚雅西科技学院教授克里斯多弗·I·西米奥奈斯库:《东歇国家的教学、科研与生产》, 载《展望》杂志,1980年第3期。
    4)  ④ 但是,往往不恰当地忽视了战后高等教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多科性的研究领域,也是反映这一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我们并不准备在这方面展开。不然,将会远远超出为本文规定的任务。
    5)  相应年龄组青年大学入学率,比大学生人数年增长率见长的是:有一个共同单位作为依据,可以把一国与别国进行比较(大学生人数增长率5%,这对高校入学率只有10%的国家,以及对高校入学即达40%的国家, 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 而且很好地排除了人口变动这一因素。但缺点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相应年龄组”多半指20至24岁这一年龄组,这样,就把高校入学年龄低于20岁的国家其高校入学率低估了。
    5)  ⑤ 如果就一国不同年代大学生总人数进行比较, 固然,足以说明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变化。但是,进行国际比较时也只是罗列一串大学生人数的统计数字,那就难以让人形成一个概念。
    5)  每一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多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被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所采用。然而,这一指标并不考虑各国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差别。
    6)  ⑥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情况》, 1982年第3期。
    7)  ⑦ 教育部情报资料室:《教育参考资料》, 1983年10月15日,第7期。
    8)  ⑧ 法国《世界报》, 1983年1月7日。
    9)  ⑨ 国际大学联合会:《通报》, 1982年第4期,英文法文混合版,第255页。
    10)  ⑩ 波兰简·克罗辛斯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 载《展望》杂志,1980年第3期。
    11)  ⑪ 让一马里·迪蓬:《法国的人口》, 载法国《世界报》, 1982年3月21日.
    12)  ⑫ 让·托马斯, 《世界重大教育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版,中译本第45-46页.
    13)  ⑬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十年教育政策(1970-1980年)》, 1971年法文版,第12页.
    14)  ⑭ 马尔.佩努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1977年法文版,第215页。B·C·杉尼耳:《发展中国家高等敷育体系中遇到的若千问题), 同上引文。
    15)  ⑮ 欧洲委员会:《今日欧洲第三阶段教育之改革》, 同上引文,第276页。
    16)  ⑯ 张人杰:《欧美“教育与经济”研究述评》, 载《华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1980年第2期。后转裁于《论教育和国民龟济的发服》,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17)  ⑰ 米歇尔德博韦:《教育与国家发展》, 在世界比较教育协会第四次大会(1980年,东京)上的发言提纲,法文打印稿。
    18)  ⑱ 国际大学联合会:《通报》, 1982年第4期,附件。
    19)  ⑲ 参见法文版《变化中的教育》, 第68—75页。
    20)  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职业结构、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1970年法文版。
    21)  ㉑ 参见《变化中的教育》。
    22)  ㉒ 伯努瓦·米约,同上书, 第64-67页。
    23)  ㉓ 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平垛益德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四次大会期间发表的谈话,见北京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3期。
    24)  ㉔ 米歇尔·德博韦《K教育与国家发展》。
    25)  ㉕ 参见国际大学联合会:《远报》, 1982年第1期。另参见米歇尔·德博韦; 《教育与国家的发展》.
    26)  ㉖ 夏尔·于梅勒:《面对明日世界之今日教育》。
    27)  ㉗ 原载《发展论坛》, 1981年5月号,后摘要转载于国际大学联合会《(遒报》, 1982年第1期。
    28)  ㉘ 参见国际大学联合会第四次圆桌会议报告。另参见《面对明日世界之今日教育》一书中“教育与社会发展”一节。
    29)  ㉙ 法国《新观察家》杂志,1979年增刊《事实与数字》, 教育栏。
    30)  ㉚ 西德埃尔兰振一纽伦堡大学校长在国际大学联合会1983年4月慕尼思会议上的闭慕词,载该联合会《工报》, 1983年
    31)  ㉛乔治●普萨查罗波洛斯:《大学研究与政策制定》,戴《展望》杂志,1979年第4期。
    32)  ㉜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教育之未来与末来之教育》,1980年法文版,第88-112页。
    33)  ㉝马尔●佩努伊, 同上引文,第216页。
    34)  ㉞维●彼●叶留金:《苏联高等学校及其当前的发展问题》,译载北京师大1977年汇编的有关资料。
    35)  ㉟社会变动,在这里足一个社会学概念,又译作社会晋升、社会升迁和社会流动。
    36)  ㊱罗歇●吉罗,同上引文,第49页。
    37)  ㊲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十年教育政策( 1970-1980年)》。
    38)  ㊳英德拉林钦等:《现阶段社会主 义国家高筝教育的发展问题》,译载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教育文捕》,1982年第3期。
    39)  ㊴奥列格●克●德雷耶尔:《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教育向题》,载《展望》杂志1982年第1期。
    40)  ㊵夏尔.于梅勒,同上引文,第20页。
  • 表    若干国家大学生人数演变*

    表    若干发达国家高校入学率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4
  • HTML全文浏览量:  101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