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价值博弈中的我国班级教育研究:历程、内容与路径

黄小莲 刘力

黄小莲, 刘力. 价值博弈中的我国班级教育研究:历程、内容与路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4): 18-26.
引用本文: 黄小莲, 刘力. 价值博弈中的我国班级教育研究:历程、内容与路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4): 18-26.
Huang Xiaolian, Liu Li. The Value Game in Chinese Class Education Research: the Process, Content and Path[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4): 18-26.
Citation: Huang Xiaolian, Liu Li. The Value Game in Chinese Class Education Research: the Process, Content and Path[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4): 18-26.

价值博弈中的我国班级教育研究:历程、内容与路径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新班集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 BHA080020

  • 万玮:《班主任兵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 吴康宁:《论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2期。
  • 柳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发刊辞》, 《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
  • “班集体建设与个性发展的研究”以龚浩然教授和唐迅教授为代表;“关注生命活力的班级重建研究”以叶澜教授为代表;“关注独生子女和小班化情境的新班级教育”以蒋莉和刘力教授为代表。
  • 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班级》,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40、183-211页。
  • 浦熙修:《访凯洛夫院士》, 《文汇报》1957年1月22日第1版。
  • 张人杰:《外国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 第506页。
  • 尼尔·坦纳等著:《学校课程史》, 崔允漷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第351页。
  • 蒋莉、刘力:《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7-21页。
  • 李涛:《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专家来华的历史考察》,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 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 吴式颖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 第21页。
  •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中国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报告集》(第三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年, 第126—137页。
  • 龚浩然:《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106-266页。
  •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 《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 1963年10月《人民教育》杂志发表批判文章:《我们必须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线》、《从用“童心”爱“童心”说起》、《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这组文章以讨论“母爱教育”为主题, 认为“母爱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早就提倡过的“爱的教育”, 与教育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方向相违背, 应当摒弃。
  • 罗长奇、杨天成:《马振抚中学事件的前前后后》, 《文史精华》1996年第8期。
  • 陈振华:《理解型班级管理的追求》, 《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我国班级管理的变革方向》, 《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9期。
  • 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论纲》,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25-169页。
  •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年。
  • 片冈德雄著:《班级社会学》, 贺晓星译,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年, 第7-8页。
  •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96页。
  • 崔维华:《班主任要善于抓活的思想》, 《人民教育》1962年第10期。
  • 朱典馨:《推荐包德列夫主編的“班主任”》, 《人民教育》1957年第3期。
  • 黄帅:《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 《北京日报》1973年12月12日。
  •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309-324页。
  • 龚浩然:《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4页。
  • 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年第11期;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革命”》, 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159页。
  • 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与方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10-19页。
  •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3年;《班级管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 苏霍姆林斯基著:《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黄之瑞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第222页。
  • 邵士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研究》, 博士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 2005届, 第17页。
  •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77-188页。
  • 梁东标:《班级心理辅导手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
  •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第52-56页。
  • 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与方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2页。
  •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 第275-302页。
  • 班华:《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 《人民教育》2004年第Z3期。
  •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95页。
  • 吴清山:《班级经营》, 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0年, 第9-12页。

The Value Game in Chinese Class Education Research: the Process, Content and Path

  • 摘要: 建国至今, 我国的班级教育研究经历了介绍引进、践行改造、严重破坏、发展实验、反思重建、深化拓展六个阶段;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为核心, 走向集体与个性的平衡, 以及迈步新集体主义的博弈;在研究内容上集中于班集体建设、班级性质、班主任工作三个方面;在研究路径上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野。展望未来的班级教育研究, 应在复杂理论的方法论指导下使研究成果走向经验与理性的整合。
    1)  万玮:《班主任兵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  吴康宁:《论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2期。
    3)  柳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发刊辞》, 《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
    4)  “班集体建设与个性发展的研究”以龚浩然教授和唐迅教授为代表;“关注生命活力的班级重建研究”以叶澜教授为代表;“关注独生子女和小班化情境的新班级教育”以蒋莉和刘力教授为代表。
    5)  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班级》,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40、183-211页。
    6)  浦熙修:《访凯洛夫院士》, 《文汇报》1957年1月22日第1版。
    7)  张人杰:《外国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 第506页。
    8)  尼尔·坦纳等著:《学校课程史》, 崔允漷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第351页。
    9)  蒋莉、刘力:《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7-21页。
    10)  李涛:《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专家来华的历史考察》,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11)  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 吴式颖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 第21页。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中国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报告集》(第三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年, 第126—137页。
    13)  龚浩然:《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106-266页。
    14)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 《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15)  1963年10月《人民教育》杂志发表批判文章:《我们必须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线》、《从用“童心”爱“童心”说起》、《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这组文章以讨论“母爱教育”为主题, 认为“母爱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早就提倡过的“爱的教育”, 与教育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方向相违背, 应当摒弃。
    16)  罗长奇、杨天成:《马振抚中学事件的前前后后》, 《文史精华》1996年第8期。
    17)  陈振华:《理解型班级管理的追求》, 《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我国班级管理的变革方向》, 《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9期。
    18)  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论纲》,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25-169页。
    19)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年。
    20)  片冈德雄著:《班级社会学》, 贺晓星译,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年, 第7-8页。
    2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96页。
    22)  崔维华:《班主任要善于抓活的思想》, 《人民教育》1962年第10期。
    23)  朱典馨:《推荐包德列夫主編的“班主任”》, 《人民教育》1957年第3期。
    24)  黄帅:《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 《北京日报》1973年12月12日。
    25)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309-324页。
    26)  龚浩然:《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4页。
    27)  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年第11期;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28)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革命”》, 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159页。
    29)  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与方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10-19页。
    30)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3年;《班级管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1)  苏霍姆林斯基著:《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黄之瑞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第222页。
    32)  邵士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研究》, 博士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 2005届, 第17页。
    33)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77-188页。
    34)  梁东标:《班级心理辅导手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5)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第52-56页。
    36)  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与方法》,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2页。
    3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 第275-302页。
    38)  班华:《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 《人民教育》2004年第Z3期。
    39)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95页。
    40)  吴清山:《班级经营》, 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0年, 第9-12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3
  • HTML全文浏览量:  187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