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喻:传统教育的思维范式

金忠明

金忠明. 喻:传统教育的思维范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3, 11(4): 1-11.
引用本文: 金忠明. 喻:传统教育的思维范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3, 11(4): 1-11.

喻:传统教育的思维范式

  • ①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第72页。
  • ①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60页。
  • ① 详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卷首, 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一50页。
  • ② 高亨说:“凡取象之辞皆似原有图,即记事之辞亦或原有图, 《山海经》, 《天问》,其图有若干故事,是其例。准此而论, 则《周易》之成书, 当有三阶段:有卦形, 有图象, 而无文章, 此第一阶段也; 有卦形, 有图象, 兼系文辞,此第二阶段也; 有卦形, 有文辞而删图象, 此第三阶段也。”(《周易古经今注》卷首, 第52页。)
  • ③ 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文史述林》,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340页。
  • ① 胡适:《先秦名学史》, 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第144页。
  • ②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第354页。“过程”表现为时间的渗透(动), “物体”表现为空间的分离(静), 两者有差异:前者的直觉为“内在", 后者的直觉为“外在"。中国之"喻"教, 更体现出内在直觉、时间过程、相互渗透的特征。
  • ③ 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文史述林》, 第337页。
  • ④ 莫里·迪瓦恩等编, 唐润华译:《最有影响的书》, 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第32页。
  • ⑤“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风’、‘赋’为第一阶段,是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国子能熟练地歌唱诗,朗诵诗。前者是以‘声'为用的基本形式, 后者是以‘义’为用的基本形式。‘比’、‘兴'为第二阶段, 是诗歌义理的训练, 要求国子能准确、深刻地以‘义'为用。‘雅'、‘颂’为第三阶段,是正声诗乐的训练,要求国子能严格地按照周礼以‘声’为用。从而达到以‘诗致鬼神、和邦国、谐万民、安宾客、说远人、作动物'(《周礼·春官·大司乐》的教学目的o"(章必功:《“六诗"探故》, 《文史》第二十二辑)比、兴固为义理之训练,然而由于形象大于思维(义理), 故又不限于义理训练。
  • ① 《闻一多全集》(一)《说鱼》, 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
  • ② 高亨: :《周曷古经今注》卷首, 第51页。
  • ① 朱自清:《经典常谈》, 三联书店1980年版, 第95页。
  • ②《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 《 < 文选序 > “事出于沉思, 义归于糊藻”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 ③《抱朴子.外篇》有《博喻》、《广譬》, 其比喻之多且妙,令人击节赞赏。明徐元太撰集《喻林》计一百二十卷,其自序谓:“断六朝以上, 白经史子华以及道佛请书四百余种。”共分十门, 五百八十四子日。古代典籍腧诃之窗, 洋洋乎大哉!
  • ① 饯钟书指出, 苏轼诗词风格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沙士比亚式的比喻。以连番迭出之形象来描写和衬托的方法,犹如”车轮大战”, 极富感染力,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均擅此法。唐诗中又以韩愈之重叠比喻为最多。上古理论家早巳著重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诗学》谓:“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可参见钱钟书; 《宋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 71-74页。)稍带指出,钱氏亦是“博喻"大师。其喻之精妙以及喻在小说和学术著作中所构成的独特意境,已为近年来“钱学”研究者所乐道。
  • ② 参见托马斯.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耍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291页。
  • ③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转引自AJ.艾耶尔著、陈永实等译:《维特根斯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33页。
  • ① 一切宗教祢以比喻和象征引导人们进入神旨境界。“宗教文献曾大量地使用象征与寓盲,.....在象征中,可见的表象和不可见的意义溶为一体, 成为许多宗教祟拜仪式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一点普遍地出现在世界各主要崇教中,像基督教的.十字架、飞翼天使,佛教中的莲座、舍利塔, 道教中的‘ '形等等。象征也被理解为意义不可穷竭的灵感源泉,因为.它是在一:个有限的表现世界中以象征开辟出了一个无限的意义境界。”“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性的,象征站在艺术的中心。”(股鼎:《理解的命运)第六章(语肓的自我遗忘>, 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3-184页。)
  • ②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第48页。
  • ③ 沙夫著、林波等译:《人的哲学》,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68-69页。
  • ④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方式本身无高低之分。笔者不同意某种学术观点, 以为抽象思维高于形象患维, 甚而以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方式等同于原始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就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言, 并非停留在原始阶段, 而是充分成熟, 甚至是超前发展了。
  • ⑤ 拉法格著、王子野译; (思想起源论>,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58-59页。
  • ① 详参胡伟希: (意象理论与中国恩维方式之变迁》, 《断裂与继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67-283页。
  • ② 角田直延; 《日本人的大脑:大脑功能与东——西方文化), 《世界科学》1981年第12期。
  • ① 熊十力: 《佛家名相通释》撰述大意2,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第346页。
  • ② 详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16-17页。
  • ③ 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 华中科技咨询公司1984年版,第35-36页。叔本华也指出:“概念好比镶嵌的手艺一样, 不管是如何细致, 但是嵌合的碎片间总不能没有界限,所以不可能从一个颜色毫无痕迹地过渡到另一颜色。概念正是如此, 由于它的硬性规定, 由于精确地互为界划, 尽管人们用如何更细致的规定把一个概念分而又分,这是不可能达到直观中.的那种细腻分限,....就是概念的这一本性使概念近似于镶嵌中的碎片。由于这一本性,直观永远是概念可近不可及的极限,这也是何以在艺术中不能用概念获得良最成绩的理由。”(《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7-98页)尼采也赞同权本华的此类观点,他的哲学著作就以诗体语育写成。这是与西方理论哲学性传统不同的浪漫主义的哲学精神,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在表现手法上却有颇多相似。
  • ① 详参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第321-322页。殷氏此一观点颇值得重视。语育文字是思想(思维)的物质外壳, 因此语盲的变化, 实质上就意昧著思想的变化。白话文运动不仅是文学革命, 同时是教育革命和思想革命。附带提一下, 当今大陆谎行的外语热,也是一种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必将带来今后民族心理、风尚、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的大变动, 这种变动无政治变动之剧烈, 而稳定、持久、深刻, 并将最终造成东、西两大文化的汇融和整合。
  • ② 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第359页。
  • ③ 钱钟书:《管锥编》(一),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13-14页。
  • 1)  ①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第72页。
    2)  ①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60页。
    3)  ① 详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卷首, 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一50页。
    4)  ② 高亨说:“凡取象之辞皆似原有图,即记事之辞亦或原有图, 《山海经》, 《天问》,其图有若干故事,是其例。准此而论, 则《周易》之成书, 当有三阶段:有卦形, 有图象, 而无文章, 此第一阶段也; 有卦形, 有图象, 兼系文辞,此第二阶段也; 有卦形, 有文辞而删图象, 此第三阶段也。”(《周易古经今注》卷首, 第52页。)
    5)  ③ 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文史述林》,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340页。
    6)  ① 胡适:《先秦名学史》, 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第144页。
    7)  ②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第354页。“过程”表现为时间的渗透(动), “物体”表现为空间的分离(静), 两者有差异:前者的直觉为“内在", 后者的直觉为“外在"。中国之"喻"教, 更体现出内在直觉、时间过程、相互渗透的特征。
    8)  ③ 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文史述林》, 第337页。
    9)  ④ 莫里·迪瓦恩等编, 唐润华译:《最有影响的书》, 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第32页。
    10)  ⑤“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风’、‘赋’为第一阶段,是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国子能熟练地歌唱诗,朗诵诗。前者是以‘声'为用的基本形式, 后者是以‘义’为用的基本形式。‘比’、‘兴'为第二阶段, 是诗歌义理的训练, 要求国子能准确、深刻地以‘义'为用。‘雅'、‘颂’为第三阶段,是正声诗乐的训练,要求国子能严格地按照周礼以‘声’为用。从而达到以‘诗致鬼神、和邦国、谐万民、安宾客、说远人、作动物'(《周礼·春官·大司乐》的教学目的o"(章必功:《“六诗"探故》, 《文史》第二十二辑)比、兴固为义理之训练,然而由于形象大于思维(义理), 故又不限于义理训练。
    11)  ① 《闻一多全集》(一)《说鱼》, 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
    12)  ② 高亨: :《周曷古经今注》卷首, 第51页。
    13)  ① 朱自清:《经典常谈》, 三联书店1980年版, 第95页。
    14)  ②《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 《 < 文选序 > “事出于沉思, 义归于糊藻”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5)  ③《抱朴子.外篇》有《博喻》、《广譬》, 其比喻之多且妙,令人击节赞赏。明徐元太撰集《喻林》计一百二十卷,其自序谓:“断六朝以上, 白经史子华以及道佛请书四百余种。”共分十门, 五百八十四子日。古代典籍腧诃之窗, 洋洋乎大哉!
    16)  ① 饯钟书指出, 苏轼诗词风格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沙士比亚式的比喻。以连番迭出之形象来描写和衬托的方法,犹如”车轮大战”, 极富感染力,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均擅此法。唐诗中又以韩愈之重叠比喻为最多。上古理论家早巳著重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诗学》谓:“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可参见钱钟书; 《宋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 71-74页。)稍带指出,钱氏亦是“博喻"大师。其喻之精妙以及喻在小说和学术著作中所构成的独特意境,已为近年来“钱学”研究者所乐道。
    17)  ② 参见托马斯.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耍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291页。
    18)  ③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转引自AJ.艾耶尔著、陈永实等译:《维特根斯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33页。
    19)  ① 一切宗教祢以比喻和象征引导人们进入神旨境界。“宗教文献曾大量地使用象征与寓盲,.....在象征中,可见的表象和不可见的意义溶为一体, 成为许多宗教祟拜仪式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一点普遍地出现在世界各主要崇教中,像基督教的.十字架、飞翼天使,佛教中的莲座、舍利塔, 道教中的‘ '形等等。象征也被理解为意义不可穷竭的灵感源泉,因为.它是在一:个有限的表现世界中以象征开辟出了一个无限的意义境界。”“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性的,象征站在艺术的中心。”(股鼎:《理解的命运)第六章(语肓的自我遗忘>, 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3-184页。)
    20)  ②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第48页。
    21)  ③ 沙夫著、林波等译:《人的哲学》,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68-69页。
    22)  ④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方式本身无高低之分。笔者不同意某种学术观点, 以为抽象思维高于形象患维, 甚而以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方式等同于原始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就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言, 并非停留在原始阶段, 而是充分成熟, 甚至是超前发展了。
    23)  ⑤ 拉法格著、王子野译; (思想起源论>,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58-59页。
    24)  ① 详参胡伟希: (意象理论与中国恩维方式之变迁》, 《断裂与继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67-283页。
    25)  ② 角田直延; 《日本人的大脑:大脑功能与东——西方文化), 《世界科学》1981年第12期。
    26)  ① 熊十力: 《佛家名相通释》撰述大意2,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第346页。
    27)  ② 详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16-17页。
    28)  ③ 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 华中科技咨询公司1984年版,第35-36页。叔本华也指出:“概念好比镶嵌的手艺一样, 不管是如何细致, 但是嵌合的碎片间总不能没有界限,所以不可能从一个颜色毫无痕迹地过渡到另一颜色。概念正是如此, 由于它的硬性规定, 由于精确地互为界划, 尽管人们用如何更细致的规定把一个概念分而又分,这是不可能达到直观中.的那种细腻分限,....就是概念的这一本性使概念近似于镶嵌中的碎片。由于这一本性,直观永远是概念可近不可及的极限,这也是何以在艺术中不能用概念获得良最成绩的理由。”(《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7-98页)尼采也赞同权本华的此类观点,他的哲学著作就以诗体语育写成。这是与西方理论哲学性传统不同的浪漫主义的哲学精神,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在表现手法上却有颇多相似。
    29)  ① 详参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第321-322页。殷氏此一观点颇值得重视。语育文字是思想(思维)的物质外壳, 因此语盲的变化, 实质上就意昧著思想的变化。白话文运动不仅是文学革命, 同时是教育革命和思想革命。附带提一下, 当今大陆谎行的外语热,也是一种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必将带来今后民族心理、风尚、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的大变动, 这种变动无政治变动之剧烈, 而稳定、持久、深刻, 并将最终造成东、西两大文化的汇融和整合。
    30)  ② 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第359页。
    31)  ③ 钱钟书:《管锥编》(一),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13-14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1
  • HTML全文浏览量:  387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