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

王晓慧

王晓慧. 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1): 86-92.
引用本文: 王晓慧. 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1): 86-92.
Wang Xiaohui. Cultural Hegemony, Education Control and Women Liberation——A Historical Review of Modern Chinese Female School[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1): 86-92.
Citation: Wang Xiaohui. Cultural Hegemony, Education Control and Women Liberation——A Historical Review of Modern Chinese Female School[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1): 86-92.

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

基金项目: 

江苏省普通高校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民国时期江苏女子教育研究” CXZZ11_0847

  • 王炳照主编:《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9页。
  • 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 刘义馨:《毕业同学就业调查》(1947年金女大学生毕业论文)。转引自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 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 [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 佚名:《启明女子中学章程》,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97页。
  • Ellsworth C. Carlson,The Foochow Missionaries,1847-1880,Boston:Th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at Harvard University,1974,pp.86-87.转引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 杨慧:《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935页。
  • 实际上,与培养西式“贤媛淑女”教育目标类同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女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正是“贤妻良母”,如此,就使得教会女学的培养目标渐趋与中国传统女教目标有着一致的一面。
  • 薛正:《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4页。
  •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66页。
  • 谷忠玉:《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兴起与发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 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 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南京:金女大校友会,转引自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 刘粤声:《两广浸信会史略》,广州:两广浸信会联会,1934年,第39页。转引自杨思信、郭淑兰:《教育与国权——1920年代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263-264页。
  • 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2页。
  • 王炳照主编:《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8页。
  • 江君:《配偶问题的两点》,《金陵周刊》1928年第24期。
  • 佚名:《耶稣教美以美会镇江女塾功课章程》,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105-106页。
  • 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4-65页。
  • 佚名:《基督教教育之目的与精神》,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 “Women’s Work for Women”这个理念兴起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结束,为世界性妇女宣教运动的主旨。其目的主要是出于传教的实际需要,要把基督教福音传给异教妇女,使她们摆脱“错误宗教”和社会习惯势力的压迫,并在为这些异教妇女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位,使之成为一名“真正的妇女(True Womanhood)”。见段琦:《清末民初美国女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 麦克·F·D·扬主编:《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 [美]杰西·格·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98页。
  • 吴洪成:《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 佚名:《上海中西女塾章程》,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83-85页。
  • 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 薛正:《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4页。
  • 黄新宪:《从华南女子大学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旧中国一所著名教会女子大学的考察》,《教育科学》1990年第3期。
  • [美]杰西·格·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28页。
  • 佚名:《徐汇女中概况》,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250页。
  •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 王宏图:《西方文化的霸权和东方的边缘性》,《上海文学》1992年第12期。
  • 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 [美]杰西·格·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97页。
  • 中国妇联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2页。
  • 李淑仁:《记福州毓英女子学校》,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2-273页。
  • 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南京:金女大校友会,转引自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30页。

Cultural Hegemony, Education Control and Women Liberation——A Historical Review of Modern Chinese Female School

  • 摘要: 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
    1)  王炳照主编:《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9页。
    2)  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3)  刘义馨:《毕业同学就业调查》(1947年金女大学生毕业论文)。转引自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4)  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5)  [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6)  佚名:《启明女子中学章程》,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97页。
    7)  Ellsworth C. Carlson,The Foochow Missionaries,1847-1880,Boston:Th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at Harvard University,1974,pp.86-87.转引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8)  杨慧:《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935页。
    10)  实际上,与培养西式“贤媛淑女”教育目标类同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女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正是“贤妻良母”,如此,就使得教会女学的培养目标渐趋与中国传统女教目标有着一致的一面。
    11)  薛正:《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4页。
    12)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66页。
    13)  谷忠玉:《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兴起与发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4)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15)  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16)  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南京:金女大校友会,转引自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17)  刘粤声:《两广浸信会史略》,广州:两广浸信会联会,1934年,第39页。转引自杨思信、郭淑兰:《教育与国权——1920年代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263-264页。
    18)  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2页。
    19)  王炳照主编:《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8页。
    20)  江君:《配偶问题的两点》,《金陵周刊》1928年第24期。
    21)  佚名:《耶稣教美以美会镇江女塾功课章程》,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105-106页。
    22)  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23)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4-65页。
    24)  佚名:《基督教教育之目的与精神》,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25)  “Women’s Work for Women”这个理念兴起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结束,为世界性妇女宣教运动的主旨。其目的主要是出于传教的实际需要,要把基督教福音传给异教妇女,使她们摆脱“错误宗教”和社会习惯势力的压迫,并在为这些异教妇女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位,使之成为一名“真正的妇女(True Womanhood)”。见段琦:《清末民初美国女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26)  麦克·F·D·扬主编:《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27)  [美]杰西·格·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98页。
    28)  吴洪成:《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9)  佚名:《上海中西女塾章程》,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83-85页。
    30)  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31)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32)  薛正:《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4页。
    33)  黄新宪:《从华南女子大学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旧中国一所著名教会女子大学的考察》,《教育科学》1990年第3期。
    34)  [美]杰西·格·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28页。
    35)  佚名:《徐汇女中概况》,见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250页。
    36)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37)  王宏图:《西方文化的霸权和东方的边缘性》,《上海文学》1992年第12期。
    38)  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9)  [美]杰西·格·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97页。
    40)  中国妇联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2页。
    41)  李淑仁:《记福州毓英女子学校》,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2-273页。
    42)  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南京:金女大校友会,转引自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43)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30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7
  • HTML全文浏览量:  652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2-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