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伊索克拉底教育思想初探

赵中建

赵中建. 伊索克拉底教育思想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 10(3): 29-38.
引用本文: 赵中建. 伊索克拉底教育思想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 10(3): 29-38.

伊索克拉底教育思想初探

  •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承蒙我国外国教育史专家赵祥嶙教授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谨表衷心谢忱。
  • ① Eby, F. & Arrowood, C.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cient and Medieval, Prentice-Hall, Inc., 1946, P.339.
  • ② 对于伊索克拉底究竟是否师从过苏格拉底, 西方教育史学界是有争议的.法国学者马罗(Marrou, H, I.)认为伊索克拉底对苏格拉底的熟悉只是间接,即通过书籍。见Marrow, H.I,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nquity, trans- 1ated by George Lamb, Sheed and Ward, 1956.p.83.鲍尔(Power, EJ.)则从五个方面来说明伊索克拉底与苏格拉底的相似之处或前者受后者的影响,以此来论证他们的师生关系。详见Power, E.J., Main Current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0, pp。105-107.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苏格拉底曾对伊索克拉底作过很高的评价,认为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伊索克拉底会使他的前辈在他目前从事的演说方面似乎像小孩一样; 或者如果——假定这还不能使他满足的话——某些天赐的动力会使他做更伟大的事情;对此我不会感到惊讶"。[柏拉图的《斐德罗(Phaedrus)》]。参见Jarrett, J, L. (Ed.), Th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the Sophist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69, PP.96-97。
  • ③ Marrou, H.I, op.cit.D.82。
  • ① 这些名人均被列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 ② Eby, F. & Arrowood, C.F., op.cit., P.340.
  • ③ 详见Jarrett, J.L. op.cit, PP.212-231.
  • ④⑤lbid., P.212.
  • ⑥⑦华东师范大学救育系、杭州大学敬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 ⑧ Marrou, H.I., op.cit., P.88.
  • ⑨ Nash, P.et al, The Educated Ma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sht, Robert E. Krie- ger Pub1ish Company, 1982, P.49.
  • ① 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8页。
  • ② 有关智者派教育的详细情况, 可参见戴本博:《论智者和智者的教育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2期。
  • ③⑥马骥雄; 《外国教育史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第46、48页。
  • ④⑦周川《试论外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上海高教研究》1989年第3期。
  • ⑤ 博伊德、金菁、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24和23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 ⑧ Marrou, H.I., 0P.cit, p.85.
  • ①②Jarrett, J.L., op.cit, P.213.
  • ③ 转引自戴本博:《论智者和智者的教育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2期。
  • 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96页。
  • ⑤ Marrou, H.I, , op.cit., p.84.
  • ⑥ Jarrett, J.L., op.cit., P.216.
  • ⑦ 戴本博:《论智者和智者的教育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2期。
  • ⑧ Marrou, H.I, op.cit., p.85.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说的真正继承者。此外, 苏格拉底的弟子中还形成了三个学派犬儒学派或昔尼克学派(Cynic school), 快乐学派或昔勒尼学派(Cyrenaic school), 麦加拉学派(Megaric school).这些学派在西方哲学史上统称为小苏格拉底派。安提西尼(Antistbenes)财是犬儒学派的创始人。
  • ⑨ 博伊德、金著:《西方教育史》, 第91页。
  • ⑩ Jarrett, J.L., op.cit., P.229.
  • ① Marrou, H, I., op.cil., P.86.
  • 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6页。
  • ③ 博伊德、金著:《酉方教育史》第22页。
  • ④ 参见Eby, F. & Arrowood, C.F., op.cit, pp.292-294.
  • ⑤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83、81页。
  • ⑥ Jarrett, J.L., op.cit.P.223.
  • ①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87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哲学”一词在伊索克拉底那里有两种含义, 纳什(Nash, P.)等人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纳什等人指出:"伊索克拉底的教育计划强调一种宽泛而有用的文化,他称此为‘哲学’。值得再次指出的是,他用‘哲学'一词来指有教养的生话、普通文化以及适合于自由人的高级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他的这一用法与当时所用‘哲学’一词的含义是一致的。从狭义而言,伊索克拉底认为“哲学'同演说术(art of discourse)的修习是一致的,而这正是他的学校的主要目标。"纳什等人进而解释说: “伊索克拉底关于哲学的概念不同于柏拉图时代留传给我们的暂学概念。”(参见Nash, P.et al, op.cit., P.62.)笔者据此认为,“哲学”一词在这里主要是指演说术。
  • ③ Nash, P.et al., op.cit, , P.72.
  • ④ Jarrett, J, L., op.cit, P.216.
  • ①⑤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8、89、89页。
  • ②⑦⑧Jarrett, J.I., op.cit., PP.61、216、65、217.
  • ⑧ Marrou.H.I.op.cit., P.85.
  • ④ Eby, F. & Arrowood, C.F., op.cit., P.339.
  • ①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7、90-91页。
  • ②⑤Marrou, H.I., op.cit., PP.83、83.
  • ③ Nash, P.et al., 0p.cit., P.68.
  • ⑥ 马骥雄:《外国教育史略》第49页。
  • ①②④⑤⑥Nash, P.et al, , op.cit., pp.62、62、74.68、68-69.
  • ③ Jarrett, J.L, op.cit., p.62.
  • ⑦ 以上引文均见Nash, P.et al, op.cit, pp.73-74.
  • ⑧ Cubberley, El1wood P., The History of Educatiom: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pbogess Considered As a Phas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Western Civiltzation, Houghton Miffin Company, 1920, P.45.
  • ⑨ Broudy, Harry S,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Educational Leadershtp, May 1982, p. 575.
  • ① 博伊德、金菁:《西方教育史》, 第22页。
  • 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力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6页。
  • ③ Broudy, Harry S, , op.elf., D.575.
  • ④⑤Marrou, H, I, , ep.ci1, , PP.80-90、91.
  • ⑥ 马骥雄; 《外国教育史略》, 第49页。
  • ⑦ 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曹孚教育论稿》, 第518页。
  • ⑧ Marrou, H.I., op.cit., P.91.阿特兰特人(Atlantes), 系希腊神话中大西洋神岛上的居民。
  • 1)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承蒙我国外国教育史专家赵祥嶙教授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谨表衷心谢忱。
    2)  ① Eby, F. & Arrowood, C.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cient and Medieval, Prentice-Hall, Inc., 1946, P.339.
    3)  ② 对于伊索克拉底究竟是否师从过苏格拉底, 西方教育史学界是有争议的.法国学者马罗(Marrou, H, I.)认为伊索克拉底对苏格拉底的熟悉只是间接,即通过书籍。见Marrow, H.I,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nquity, trans- 1ated by George Lamb, Sheed and Ward, 1956.p.83.鲍尔(Power, EJ.)则从五个方面来说明伊索克拉底与苏格拉底的相似之处或前者受后者的影响,以此来论证他们的师生关系。详见Power, E.J., Main Current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0, pp。105-107.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苏格拉底曾对伊索克拉底作过很高的评价,认为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伊索克拉底会使他的前辈在他目前从事的演说方面似乎像小孩一样; 或者如果——假定这还不能使他满足的话——某些天赐的动力会使他做更伟大的事情;对此我不会感到惊讶"。[柏拉图的《斐德罗(Phaedrus)》]。参见Jarrett, J, L. (Ed.), Th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the Sophist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69, PP.96-97。
    4)  ③ Marrou, H.I, op.cit.D.82。
    5)  ① 这些名人均被列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6)  ② Eby, F. & Arrowood, C.F., op.cit., P.340.
    7)  ③ 详见Jarrett, J.L. op.cit, PP.212-231.
    8)  ④⑤lbid., P.212.
    9)  ⑥⑦华东师范大学救育系、杭州大学敬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10)  ⑧ Marrou, H.I., op.cit., P.88.
    11)  ⑨ Nash, P.et al, The Educated Ma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sht, Robert E. Krie- ger Pub1ish Company, 1982, P.49.
    12)  ① 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8页。
    13)  ② 有关智者派教育的详细情况, 可参见戴本博:《论智者和智者的教育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2期。
    14)  ③⑥马骥雄; 《外国教育史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第46、48页。
    15)  ④⑦周川《试论外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上海高教研究》1989年第3期。
    16)  ⑤ 博伊德、金菁、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24和23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17)  ⑧ Marrou, H.I., 0P.cit, p.85.
    18)  ①②Jarrett, J.L., op.cit, P.213.
    19)  ③ 转引自戴本博:《论智者和智者的教育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2期。
    20)  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96页。
    21)  ⑤ Marrou, H.I, , op.cit., p.84.
    22)  ⑥ Jarrett, J.L., op.cit., P.216.
    23)  ⑦ 戴本博:《论智者和智者的教育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2期。
    24)  ⑧ Marrou, H.I, op.cit., p.85.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说的真正继承者。此外, 苏格拉底的弟子中还形成了三个学派犬儒学派或昔尼克学派(Cynic school), 快乐学派或昔勒尼学派(Cyrenaic school), 麦加拉学派(Megaric school).这些学派在西方哲学史上统称为小苏格拉底派。安提西尼(Antistbenes)财是犬儒学派的创始人。
    25)  ⑨ 博伊德、金著:《西方教育史》, 第91页。
    26)  ⑩ Jarrett, J.L., op.cit., P.229.
    27)  ① Marrou, H, I., op.cil., P.86.
    28)  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6页。
    29)  ③ 博伊德、金著:《酉方教育史》第22页。
    30)  ④ 参见Eby, F. & Arrowood, C.F., op.cit, pp.292-294.
    31)  ⑤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83、81页。
    32)  ⑥ Jarrett, J.L., op.cit.P.223.
    33)  ①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87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哲学”一词在伊索克拉底那里有两种含义, 纳什(Nash, P.)等人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纳什等人指出:"伊索克拉底的教育计划强调一种宽泛而有用的文化,他称此为‘哲学’。值得再次指出的是,他用‘哲学'一词来指有教养的生话、普通文化以及适合于自由人的高级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他的这一用法与当时所用‘哲学’一词的含义是一致的。从狭义而言,伊索克拉底认为“哲学'同演说术(art of discourse)的修习是一致的,而这正是他的学校的主要目标。"纳什等人进而解释说: “伊索克拉底关于哲学的概念不同于柏拉图时代留传给我们的暂学概念。”(参见Nash, P.et al, op.cit., P.62.)笔者据此认为,“哲学”一词在这里主要是指演说术。
    34)  ③ Nash, P.et al., op.cit, , P.72.
    35)  ④ Jarrett, J, L., op.cit, P.216.
    36)  ①⑤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8、89、89页。
    37)  ②⑦⑧Jarrett, J.I., op.cit., PP.61、216、65、217.
    38)  ⑧ Marrou.H.I.op.cit., P.85.
    39)  ④ Eby, F. & Arrowood, C.F., op.cit., P.339.
    40)  ①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7、90-91页。
    41)  ②⑤Marrou, H.I., op.cit., PP.83、83.
    42)  ③ Nash, P.et al., 0p.cit., P.68.
    43)  ⑥ 马骥雄:《外国教育史略》第49页。
    44)  ①②④⑤⑥Nash, P.et al, , op.cit., pp.62、62、74.68、68-69.
    45)  ③ Jarrett, J.L, op.cit., p.62.
    46)  ⑦ 以上引文均见Nash, P.et al, op.cit, pp.73-74.
    47)  ⑧ Cubberley, El1wood P., The History of Educatiom: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pbogess Considered As a Phas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Western Civiltzation, Houghton Miffin Company, 1920, P.45.
    48)  ⑨ Broudy, Harry S,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Educational Leadershtp, May 1982, p. 575.
    49)  ① 博伊德、金菁:《西方教育史》, 第22页。
    50)  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力古代教育论著选》, 第86页。
    51)  ③ Broudy, Harry S, , op.elf., D.575.
    52)  ④⑤Marrou, H, I, , ep.ci1, , PP.80-90、91.
    53)  ⑥ 马骥雄; 《外国教育史略》, 第49页。
    54)  ⑦ 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曹孚教育论稿》, 第518页。
    55)  ⑧ Marrou, H.I., op.cit., P.91.阿特兰特人(Atlantes), 系希腊神话中大西洋神岛上的居民。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5
  • HTML全文浏览量:  537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