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考试文化: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

王中男

王中男. 考试文化: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1): 33-38.
引用本文: 王中男. 考试文化: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1): 33-38.
Wang Zhongnan. Exam Culture: Fetters of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form[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1): 33-38.
Citation: Wang Zhongnan. Exam Culture: Fetters of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form[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1): 33-38.

考试文化: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

  • 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8期。
  •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5页。
  • 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长沙:岳麓书社, 2007年,第432页。
  • 在变革涌动的春秋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是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改革。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两次改革,在长达20年的变法时间里,变法内容广涉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社会习俗等多个领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先是称霸西域,接着横扫六国,绘制了中国历史的版图,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王朝。故而,商鞅变法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亦打造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模式。
  • 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294页。
  • 庆历兴学、熙丰兴学、崇宁兴学。
  • 在危亡相逼的近代,戊戌变法掀起了中国第二次改革大潮,拉开了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失败,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忧愤国难的深重、拯救国家的使命感,促使维新志士们产生了强烈的变法要求。从“公车上书”到之后的一系列维新努力,终于把光绪帝请到了历史的前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以此为标志,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戊戌变法的主旨在于“兴民权、抑君权”,即以西方之君主立宪制取代中国之封建专制制度,变法的内容广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然而,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软禁,维新派被镇压,标志着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 1958年招生制度大调整,1959年恢复统一高考制度,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 商鞅变法百余年后,李斯如此评价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 主要指科举制度的存废之争、数次改革、于1905年的被废除;高考制度的确立、废止、恢复、改革等。
  • 商鞅变法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形态转变,在整个社会形态的变迁趋势下,当社会经济结构体现为土地所有权由诸侯私有变为国家公有时,与之对应的社会政治结构亦必然从诸侯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 遵循“文化是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基本认识,本文将考试文化界定为“关于考试的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它体现为考试场域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

Exam Culture: Fetters of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form

  • 摘要: 延续了千余年的考试文化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从理论视角来看,改革的实质是文化变革,一项文化变革的深层桎梏是文化;从实践视角来看,考试文化是我国历史上诸多教育改革的深层桎梏。而今,考试文化已然穿越历史,成为我们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这表现在,考试文化制约了课程评价功能的应然转向,导致了课程评价指向与初衷背离。
    1)  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8期。
    2)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5页。
    3)  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长沙:岳麓书社, 2007年,第432页。
    4)  在变革涌动的春秋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是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改革。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两次改革,在长达20年的变法时间里,变法内容广涉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社会习俗等多个领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先是称霸西域,接着横扫六国,绘制了中国历史的版图,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王朝。故而,商鞅变法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亦打造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模式。
    5)  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294页。
    6)  庆历兴学、熙丰兴学、崇宁兴学。
    7)  在危亡相逼的近代,戊戌变法掀起了中国第二次改革大潮,拉开了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失败,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忧愤国难的深重、拯救国家的使命感,促使维新志士们产生了强烈的变法要求。从“公车上书”到之后的一系列维新努力,终于把光绪帝请到了历史的前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以此为标志,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戊戌变法的主旨在于“兴民权、抑君权”,即以西方之君主立宪制取代中国之封建专制制度,变法的内容广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然而,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软禁,维新派被镇压,标志着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8)  1958年招生制度大调整,1959年恢复统一高考制度,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9)  商鞅变法百余年后,李斯如此评价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10)  主要指科举制度的存废之争、数次改革、于1905年的被废除;高考制度的确立、废止、恢复、改革等。
    11)  商鞅变法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形态转变,在整个社会形态的变迁趋势下,当社会经济结构体现为土地所有权由诸侯私有变为国家公有时,与之对应的社会政治结构亦必然从诸侯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12)  遵循“文化是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基本认识,本文将考试文化界定为“关于考试的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它体现为考试场域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3
  • HTML全文浏览量:  143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