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路在何方:抗战前中学生出路探析

杨国山

杨国山. 路在何方:抗战前中学生出路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4): 75-81.
引用本文: 杨国山. 路在何方:抗战前中学生出路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4): 75-81.
Yang Guoshan. A Study about the Outle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4): 75-81.
Citation: Yang Guoshan. A Study about the Outle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 31(4): 75-81.

路在何方:抗战前中学生出路探析

  • 李绍忠:《“青年出路”与回乡村去》, 《浙江青年》1934年第2期。
  • 刘步月:《中学生底出路》, 《研究与批判》1935年第7期。
  • 作之:《现代青年的失业问题与出路问题》, 《学生杂志》1931年第10期。
  • 孙明梅:《如何打破升学的苦闷》,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
  • 郑文汉、陈选善:《中学生职业兴趣调查报告》, 《教育与职业》1933年第148期。
  • 《毕业学生出路问题》, 《福建教育厅周刊》1932年第124期。
  •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 第73—74页。
  • 冯家经:《谈谈中学生的出路问题》, 《稽中学生》1936年第5期。
  • 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 《北辰杂志》1933年第1期。
  • 梁冰弦:《中等学生的出路问题与民众教育》, 《教育与民众》1934年第2期。
  • 盛朗西:《十年来江苏中等学校毕业生出路统计》, 《教育杂志》1925年第4期。
  • 郑鹤春:《中国教育之病态及其诊治之方法》, 《安徽教育》1933年第1期。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 第410页。
  • 《中学毕业生自杀事件》, 《大公报》, 1930年8月6日, 第2版。
  • 匡亚明:《青年升学问题之考察》, 《新学生》1931年第5期。
  • 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2年, 第115页。
  • 陈斯龄:《青年应认识过去的错误和未来的前途》, 《江苏学生》1934年第6期。
  • 陈广源:《省立八中求学时代之生活》, 《江苏省扬州中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44页。
  • 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 金仲华:《出了中学以后的两条路》, 《中学生杂志丛刊·中学生的出路》, 上海:开明书店, 1935年。
  • 姚中明:《中学生的出路·其一》, 《中学生》1930年第6号。
  • 程天放:《中学生应有之认识与努力》, 《安徽教育》1931年第1期。
  • 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 王凤喈:《初中学生出路问题》, 《中央日报》, 1937年5月13日, 第8版。
  • 金兆銮:《论学制》, 《甲寅周刊》1925年第1卷第10号。
  • 尹冰彦:《中学生升学的几个问题》,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刘榘:《大学生用款分配及其经济背景之调查》, 《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930年第14期。
  • 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 《北辰杂志》1933年第1期。
  • 黄炎培:《考察本国教育笔记》, 《教育杂志》1915年第5期。
  • 中学生社:《给中学青年》, 上海:开明书店, 1935年, 第102页。
  • 《北平冯一吾先生提议改进中学教育》, 《益世报》, 1934年7月8日, 第9版。
  • 何日平:《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 《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3期。
  • 金兆銮:《论学制》, 《甲寅周刊》1925年第1卷第10号。
  • 五四运动之后, 学潮频起。其起因固然纷繁复杂, 诸如政党的运作、主义学说的泛滥等, 然而, 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加以考察, 则可发现, 学生无出路, 是学潮层见叠出的重要原因, 尤其在中等学校, 更是如此。多数学生把“闹学潮”当作寻求出路的一种手段。笔者拟另撰文详释, 兹不赘述。
  • 王凤喈:《初中学生出路问题》, 《中央日报》, 1937年5月13日, 第8版。
  • 姚中明:《中学生的出路·其一》, 《中学生》1930年第6号。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 第391页。
  • 伦耀:《上海教育界之怪现状》, 《社会与教育》1930年第7期。
  • 钱曼情、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294页。
  • 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 第94页。
  •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 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年, 第4页。
  • 开来:《中学毕业生的失学和升学问题》,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
  • 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第771页。
  • 沈圣时:《失业一周年》, 《申报》, 1934年8月18日, 第14版。
  • 杨公达:《可悲痛的青年失业问题》, 《时代公论》1934年第44期。
  • 黄炎培:《考察本国教育笔记》, 《教育杂志》1915年第5期。
  •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621页。
  • 相关研究可参阅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 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武增锋:《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教育反动》, 《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谭玉秀、范立君:《抗战前大学生失业问题探析》, 《教育评论》2008年第6期。
  • 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 《北辰杂志》1933年第1期。
  • 沈圣时:《失业一周年》, 《申报》, 1934年8月18日, 第14版。
  • 李绍忠:《“青年出路”与回乡村去》, 《浙江青年》1934年第2期。
  • 本文所言中学生是指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学生, 不包括师范学生和职业学生。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数量来看, 普通中学在整个中等教育中都占有主导地位。如1930年度全国中等教育统计, 普通中学校数占中等学校数三分之二, 经费占四分之三, 学生数超过四分之三(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 第154页)。
  •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 第22页。
  • 谢春满:《青年与做官》, 《绸缪月刊》1936年第2期。
  • 孙明梅:《如何打破升学的苦闷》,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
  • 天行:《学潮与出路》, 《东方杂志》1932年第29卷第6号。
  • 汤茂如:《中学四年级生职业选择之调查》, 《心理》1922年第4期;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 姚中明、李自强、何适、龙笑云、沈炳彪、刘芷芳、董竹菴等人的7篇获奖文章, 《中国现在中学生的出路》, 《中学生》1930年第6号。
  • 罗毅:《读了“救救中学生”以后》, 《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34期。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 第282、59、85页。
  • 林代昭:《中国近现代人事制度》, 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9年, 第225页。
  • 《中学毕业生自杀事件》, 《大公报》, 1930年8月6日, 第2版。

A Study about the Outle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 摘要: 抗战前, 中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均面临严峻的形势。中学生无出路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学校风气、教育威信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究其原因, 除了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大背景影响外, 还与中学教育同社会需求脱节、中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1)  李绍忠:《“青年出路”与回乡村去》, 《浙江青年》1934年第2期。
    2)  刘步月:《中学生底出路》, 《研究与批判》1935年第7期。
    3)  作之:《现代青年的失业问题与出路问题》, 《学生杂志》1931年第10期。
    4)  孙明梅:《如何打破升学的苦闷》,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
    5)  郑文汉、陈选善:《中学生职业兴趣调查报告》, 《教育与职业》1933年第148期。
    6)  《毕业学生出路问题》, 《福建教育厅周刊》1932年第124期。
    7)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 第73—74页。
    8)  冯家经:《谈谈中学生的出路问题》, 《稽中学生》1936年第5期。
    9)  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 《北辰杂志》1933年第1期。
    10)  梁冰弦:《中等学生的出路问题与民众教育》, 《教育与民众》1934年第2期。
    11)  盛朗西:《十年来江苏中等学校毕业生出路统计》, 《教育杂志》1925年第4期。
    12)  郑鹤春:《中国教育之病态及其诊治之方法》, 《安徽教育》1933年第1期。
    1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 第410页。
    14)  《中学毕业生自杀事件》, 《大公报》, 1930年8月6日, 第2版。
    15)  匡亚明:《青年升学问题之考察》, 《新学生》1931年第5期。
    16)  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2年, 第115页。
    17)  陈斯龄:《青年应认识过去的错误和未来的前途》, 《江苏学生》1934年第6期。
    18)  陈广源:《省立八中求学时代之生活》, 《江苏省扬州中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44页。
    19)  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20)  金仲华:《出了中学以后的两条路》, 《中学生杂志丛刊·中学生的出路》, 上海:开明书店, 1935年。
    21)  姚中明:《中学生的出路·其一》, 《中学生》1930年第6号。
    22)  程天放:《中学生应有之认识与努力》, 《安徽教育》1931年第1期。
    23)  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24)  王凤喈:《初中学生出路问题》, 《中央日报》, 1937年5月13日, 第8版。
    25)  金兆銮:《论学制》, 《甲寅周刊》1925年第1卷第10号。
    26)  尹冰彦:《中学生升学的几个问题》,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刘榘:《大学生用款分配及其经济背景之调查》, 《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930年第14期。
    27)  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 《北辰杂志》1933年第1期。
    28)  黄炎培:《考察本国教育笔记》, 《教育杂志》1915年第5期。
    29)  中学生社:《给中学青年》, 上海:开明书店, 1935年, 第102页。
    30)  《北平冯一吾先生提议改进中学教育》, 《益世报》, 1934年7月8日, 第9版。
    31)  何日平:《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 《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3期。
    32)  金兆銮:《论学制》, 《甲寅周刊》1925年第1卷第10号。
    33)  五四运动之后, 学潮频起。其起因固然纷繁复杂, 诸如政党的运作、主义学说的泛滥等, 然而, 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加以考察, 则可发现, 学生无出路, 是学潮层见叠出的重要原因, 尤其在中等学校, 更是如此。多数学生把“闹学潮”当作寻求出路的一种手段。笔者拟另撰文详释, 兹不赘述。
    34)  王凤喈:《初中学生出路问题》, 《中央日报》, 1937年5月13日, 第8版。
    35)  姚中明:《中学生的出路·其一》, 《中学生》1930年第6号。
    3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 第391页。
    37)  伦耀:《上海教育界之怪现状》, 《社会与教育》1930年第7期。
    38)  钱曼情、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294页。
    39)  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 第94页。
    40)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 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年, 第4页。
    41)  开来:《中学毕业生的失学和升学问题》,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
    42)  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43)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第771页。
    44)  沈圣时:《失业一周年》, 《申报》, 1934年8月18日, 第14版。
    45)  杨公达:《可悲痛的青年失业问题》, 《时代公论》1934年第44期。
    46)  黄炎培:《考察本国教育笔记》, 《教育杂志》1915年第5期。
    47)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621页。
    48)  相关研究可参阅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9)  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武增锋:《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教育反动》, 《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谭玉秀、范立君:《抗战前大学生失业问题探析》, 《教育评论》2008年第6期。
    50)  逸飞:《由本年的毕业生出路想到改善教育》, 《北辰杂志》1933年第1期。
    51)  沈圣时:《失业一周年》, 《申报》, 1934年8月18日, 第14版。
    52)  李绍忠:《“青年出路”与回乡村去》, 《浙江青年》1934年第2期。
    53)  本文所言中学生是指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学生, 不包括师范学生和职业学生。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数量来看, 普通中学在整个中等教育中都占有主导地位。如1930年度全国中等教育统计, 普通中学校数占中等学校数三分之二, 经费占四分之三, 学生数超过四分之三(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 第154页)。
    54)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 第22页。
    55)  谢春满:《青年与做官》, 《绸缪月刊》1936年第2期。
    56)  孙明梅:《如何打破升学的苦闷》, 《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
    57)  天行:《学潮与出路》, 《东方杂志》1932年第29卷第6号。
    58)  汤茂如:《中学四年级生职业选择之调查》, 《心理》1922年第4期;朱白苹:《我国学生失业的研究》, 《青年月刊》1936年第1期。
    59)  姚中明、李自强、何适、龙笑云、沈炳彪、刘芷芳、董竹菴等人的7篇获奖文章, 《中国现在中学生的出路》, 《中学生》1930年第6号。
    60)  罗毅:《读了“救救中学生”以后》, 《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34期。
    6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 第282、59、85页。
    62)  林代昭:《中国近现代人事制度》, 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9年, 第225页。
    63)  《中学毕业生自杀事件》, 《大公报》, 1930年8月6日, 第2版。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4
  • HTML全文浏览量:  147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