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为什么清末教育机构被称作“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学校考(一)

章小谦

章小谦. 为什么清末教育机构被称作“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学校考(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4): 55-63.
引用本文: 章小谦. 为什么清末教育机构被称作“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学校考(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4): 55-63.

为什么清末教育机构被称作“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学校考(一)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章小谦(1968-),男.江西鹰谭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

  • 教骨机构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教育机构指进行各种教育工作的场所和教育管理机关。狭义的教育构关指各级各类学校,本文取狭义。
  • 王力先生认为,研究没语史,"不应该以书中所叙述的时代为标准.而应该以著书的时代为标准”。见《汉语史稿》第1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 汉朝“学官”指官设的教育机构,“学宫”为进行教学活动场所。有时二者也可以通用。
  • 在解释学巾,“专名”指某种语言特有的无法同其他语言对译的名称,其对应的概念为“通名”。在传统语境中,学校乃教化之本.中国之外.皆被视为蛮夷,自然无学校可言。
  • 明朝的四夷馆与清朝的四详馆,在机构设置、性质、功能方皤基本相同。
  • 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的奏稿中就有“盛泌设立学习外国语青文字学馆”之语。见《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册)第214页。
  • 有两个例外:一是1880年张树声于广州设立的广东实学馆.也称广东西学馆;另一个是1883年左宗棠于南京设立的京陵同文电学馆。
  • 清末官学完全沦为科举附庸,有学校之名,无教学之实.科举翩废除之后,各级学官随之裁撤,地方官学不复存在。中央官学大部分并入京师大学堂。国子监南学改为师范学堂。
  • 中图分类号: G529

  • 摘要: 学堂、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名称,在中国都是古已有之。但是,在清末中西文化碰撞、新旧势力交替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学堂由专指学习外国语言、西方军事技术的教育机构,演变为指称专门讲求西学的教育机构,最后成为近代新式教育机构的通称。
    1)  教骨机构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教育机构指进行各种教育工作的场所和教育管理机关。狭义的教育构关指各级各类学校,本文取狭义。
    2)  王力先生认为,研究没语史,"不应该以书中所叙述的时代为标准.而应该以著书的时代为标准”。见《汉语史稿》第1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3)  汉朝“学官”指官设的教育机构,“学宫”为进行教学活动场所。有时二者也可以通用。
    4)  在解释学巾,“专名”指某种语言特有的无法同其他语言对译的名称,其对应的概念为“通名”。在传统语境中,学校乃教化之本.中国之外.皆被视为蛮夷,自然无学校可言。
    5)  明朝的四夷馆与清朝的四详馆,在机构设置、性质、功能方皤基本相同。
    6)  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的奏稿中就有“盛泌设立学习外国语青文字学馆”之语。见《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册)第214页。
    7)  有两个例外:一是1880年张树声于广州设立的广东实学馆.也称广东西学馆;另一个是1883年左宗棠于南京设立的京陵同文电学馆。
    8)  清末官学完全沦为科举附庸,有学校之名,无教学之实.科举翩废除之后,各级学官随之裁撤,地方官学不复存在。中央官学大部分并入京师大学堂。国子监南学改为师范学堂。
  • [1]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C]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子路[A].论语[C].
    [3] 滕文公上[A].孟子[C].
    学记[A].札记[C].
    [5] 尚书序[A].尚书正义[C].
    [6] 平帝纪[A].双书[C].
    辞海[Z].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8] 循吏传[A].汉书[C].
    [9] 蒋济.奏太学条规[A].全三国文[C].
    [10] 张凭.奏太学条规[A]全晋文[C].
    [11] 求那跋陀罗.失掘魔罗经[M].
    [12] 佛陀扇多.银色女经[M].
    [13]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A]韩愈集.卷一[C].
    [14] 刘禹锡.许州文直王新庙碑[A].全唐文·卷六百八[C].
    [15] 明史·选举一[M].
    [16] 说文解字[Z].
    [17] 张盛藻.请同文馆无庸招集正途疏[A]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C]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杜, 1992
    [18] 倭仁.请罢同文馆用正途人员习天算折[A].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C]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19] 奕新.遵议倭仁密陈折片并陈管见折[A].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C].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20]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1] 左宗棠.试造轮船先呈大概情形折[A]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C].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22]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23] 高庚恩.新剖学堂, 隐患甚巨, 亟须及早杜绝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C]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杜.1987.
    [24] 桨启超.学校余论[A].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C].上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02
    [25] 张元济.答友人问学堂事书[J].教育世界第20号.1902.
    [26] 刘坤一、张之洞.为变通政治, 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J]教育世界第11号.1901
    [27] 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8] 朱绶.东游纪程[M].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9] 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C].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8
  • HTML全文浏览量:  418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9-01
  • 刊出日期:  2003-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