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人的发展和教育:假设及构想

方展画

方展画. 人的发展和教育:假设及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0, 8(3): 41-50.
引用本文: 方展画. 人的发展和教育:假设及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0, 8(3): 41-50.

人的发展和教育:假设及构想

  • ① 转引自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208页。
  • ② cf.Havighurst, R.J, Developmental Task and Education. London; Longmans 1952.
  • ③ 有关该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Rogers, C, R.)的教育思想,请参见方展画:《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作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1987年第1期。
  • ① Ian Miles (1985),Social Indicators for Human Developmeat. Ch, 1.此译文引自《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3期,第17-18页。
  • ② 参见: [苏]赞可夫著、杜殿坤等译; 《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57页。
  • ③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 ④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8页。
  • 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 ⑥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 ⑦ cf.Gesell, A.and Thompson, T., Learning and growth in identical twins.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No.6: 1929.
  • ① 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74页。
  • ② cf.Hall, C.S, , Emotional behavior in the Ra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No, 18, 1934.
  • ③ 参见林祟德:《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性格发展上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 ④ 参见胡纪泽等:《用双生子法对几项行为特征的遗传学研究》全国第六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 1987。
  • ⑤ 参见林祟德:《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性格发展上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 ⑥ 许政援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 ⑦ 在青春期,人的生理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但笔者认为; 这次发屣高峰的核心是性特征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形成,这与2岁前的生理发展高峰具有质的不同。
  •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 ② 马克思; 《资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 ①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逸粲》第3卷, 第509-510页。
  • ②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逸粲》第3卷, 第509页。
  • ③ 转引自[美]A.C.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 《艴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 ④ 转引自[美]珍妮·H·巴兰坦:《美国教育社会学》。春秋出版杜1989年版,第74页。
  • ⑤ 参见许政援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第303-304页。
  • ⑥ 参见季楚卿等:《六至十二岁儿童形成延缨条件反射的年龄特点》。《心理学报》1964年第1期。
  • ① 参见[苏]N.C.科恩著、史民德等译:《青年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 ② 参见「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48-49页。
  • ③[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4—35页。
  • ④ 参见朱智贤等:《儿童左右概念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64年第3期。
  • ⑤ 参见洪德厚; 《3--14岁儿童记忆发展的某些特点》《心理科学通讯》1984年第2期。
  • ⑥ 参见[日]崛)内敏著、谢艾群译:《儿童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杜1980年版,第73-74页。
  • ⑦ cf. Tanner, J. M, Physical growth. In P. H. Mussen ed.,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0logy New York; Wiley。1970,3rd.
  • ⑧ 参见刘世熠等: 《我国儿童的脑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教育心理论文选》,人民敢育出饭社1962年版。
  • ⑨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4页。
  • ① 参见余强基(执笔):《中小学生个性发展某些特点的初步调查研究》, 全国第五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 1984.
  • ② 参见周章秀等; 《几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绪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全国第六属心理学术会议论文,1987.
  • ③ 参见[苏]N.C.科恩著、史民德等译:《青年心理学》, 第16页。
  • ④ 参见孙昌识等:《国内五地区7—17岁儿童交集概念发展的研究(II)》全国第五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1984.
  • ⑤ 参见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44页。
  • ⑥ 参见刘世熠等: 《我国儿童的脑发展的年龄特征向题》。《教育心理论文选》。
  • ⑦[澳]沃尔什著、汤慈美等译: 《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189页。
  • ⑧ 参见刘世熠等: 《我国儿童的脑发展的年龄特征向题》。《教育心理论文选》。
  • ① cf.Hilgard, J.R., Learning and Matur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No, 41, 1932.
  • ② 参见茅于燕、周志芳:《初生至三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追踪研究》全国第五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 1984。
  • ③ cf. Gray, S. W. and Klaus, R. A., The Early Training Project: A Seventh-year Report。Child Developnent, No.41, 1970.
  • ④ 参见[美]A.C.奥恩斯坦著、刘付枕等译; 《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页。
  • ⑤ 参见: [美]斯坦(Stein, M.I.)等:《推孟(天才的遗传学研究) (第1卷、第3眷)概述》, [美]艾伯特(Albert, R.S.)主编、方展画、顾建民译:《天才和杰出成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① 参见卢世英等:《30例领养小儿的体格与智力发育词查》,《临床儿科杂志》1985年第2期。
  • ② 参见扬善堂;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此较研究》, 《山东教育科研》1990年第2期。
  • ③ 参见[美]克雷齐等著、周先庚等泽: 《心理学纲要》上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 ④ 参见柴文袖等; 《少年赛中储绪彤响运动成绩的研究》,《心理学报》1984年第4期,
  • ⑤ 参见[美]T.M.艾曼贝尔著、方展画等译:《创造性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 ⑥ 参见方展画: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1期。
  • ① 参见胡碧媛等:《中国儿童、少年在表意和表音文字辨认中大脑两半球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报》1989年第2期。
  • ② cf, Bloom,B, ,S, , Human Char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 -Hil', 1976. Pp. 10- 13.
  • ③ 参见燕国材《一种新的学习理论的探索》,《敷育评论》1986年第6期。
  • 1)  ① 转引自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208页。
    2)  ② cf.Havighurst, R.J, Developmental Task and Education. London; Longmans 1952.
    3)  ③ 有关该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Rogers, C, R.)的教育思想,请参见方展画:《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作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1987年第1期。
    4)  ① Ian Miles (1985),Social Indicators for Human Developmeat. Ch, 1.此译文引自《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3期,第17-18页。
    5)  ② 参见: [苏]赞可夫著、杜殿坤等译; 《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57页。
    6)  ③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7)  ④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8页。
    8)  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9)  ⑥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10)  ⑦ cf.Gesell, A.and Thompson, T., Learning and growth in identical twins.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No.6: 1929.
    11)  ① 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74页。
    12)  ② cf.Hall, C.S, , Emotional behavior in the Ra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No, 18, 1934.
    13)  ③ 参见林祟德:《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性格发展上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14)  ④ 参见胡纪泽等:《用双生子法对几项行为特征的遗传学研究》全国第六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 1987。
    15)  ⑤ 参见林祟德:《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性格发展上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16)  ⑥ 许政援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17)  ⑦ 在青春期,人的生理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但笔者认为; 这次发屣高峰的核心是性特征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形成,这与2岁前的生理发展高峰具有质的不同。
    18)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19)  ② 马克思; 《资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20)  ①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逸粲》第3卷, 第509-510页。
    21)  ②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逸粲》第3卷, 第509页。
    22)  ③ 转引自[美]A.C.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 《艴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23)  ④ 转引自[美]珍妮·H·巴兰坦:《美国教育社会学》。春秋出版杜1989年版,第74页。
    24)  ⑤ 参见许政援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第303-304页。
    25)  ⑥ 参见季楚卿等:《六至十二岁儿童形成延缨条件反射的年龄特点》。《心理学报》1964年第1期。
    26)  ① 参见[苏]N.C.科恩著、史民德等译:《青年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27)  ② 参见「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48-49页。
    28)  ③[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4—35页。
    29)  ④ 参见朱智贤等:《儿童左右概念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64年第3期。
    30)  ⑤ 参见洪德厚; 《3--14岁儿童记忆发展的某些特点》《心理科学通讯》1984年第2期。
    31)  ⑥ 参见[日]崛)内敏著、谢艾群译:《儿童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杜1980年版,第73-74页。
    32)  ⑦ cf. Tanner, J. M, Physical growth. In P. H. Mussen ed.,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0logy New York; Wiley。1970,3rd.
    33)  ⑧ 参见刘世熠等: 《我国儿童的脑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教育心理论文选》,人民敢育出饭社1962年版。
    34)  ⑨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4页。
    35)  ① 参见余强基(执笔):《中小学生个性发展某些特点的初步调查研究》, 全国第五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 1984.
    36)  ② 参见周章秀等; 《几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绪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全国第六属心理学术会议论文,1987.
    37)  ③ 参见[苏]N.C.科恩著、史民德等译:《青年心理学》, 第16页。
    38)  ④ 参见孙昌识等:《国内五地区7—17岁儿童交集概念发展的研究(II)》全国第五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1984.
    39)  ⑤ 参见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44页。
    40)  ⑥ 参见刘世熠等: 《我国儿童的脑发展的年龄特征向题》。《教育心理论文选》。
    41)  ⑦[澳]沃尔什著、汤慈美等译: 《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189页。
    42)  ⑧ 参见刘世熠等: 《我国儿童的脑发展的年龄特征向题》。《教育心理论文选》。
    43)  ① cf.Hilgard, J.R., Learning and Matur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No, 41, 1932.
    44)  ② 参见茅于燕、周志芳:《初生至三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追踪研究》全国第五届心理学术会议论文, 1984。
    45)  ③ cf. Gray, S. W. and Klaus, R. A., The Early Training Project: A Seventh-year Report。Child Developnent, No.41, 1970.
    46)  ④ 参见[美]A.C.奥恩斯坦著、刘付枕等译; 《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页。
    47)  ⑤ 参见: [美]斯坦(Stein, M.I.)等:《推孟(天才的遗传学研究) (第1卷、第3眷)概述》, [美]艾伯特(Albert, R.S.)主编、方展画、顾建民译:《天才和杰出成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8)  ① 参见卢世英等:《30例领养小儿的体格与智力发育词查》,《临床儿科杂志》1985年第2期。
    49)  ② 参见扬善堂;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此较研究》, 《山东教育科研》1990年第2期。
    50)  ③ 参见[美]克雷齐等著、周先庚等泽: 《心理学纲要》上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51)  ④ 参见柴文袖等; 《少年赛中储绪彤响运动成绩的研究》,《心理学报》1984年第4期,
    52)  ⑤ 参见[美]T.M.艾曼贝尔著、方展画等译:《创造性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53)  ⑥ 参见方展画: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1期。
    54)  ① 参见胡碧媛等:《中国儿童、少年在表意和表音文字辨认中大脑两半球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报》1989年第2期。
    55)  ② cf, Bloom,B, ,S, , Human Char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 -Hil', 1976. Pp. 10- 13.
    56)  ③ 参见燕国材《一种新的学习理论的探索》,《敷育评论》1986年第6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0
  • HTML全文浏览量:  211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1-02-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