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舒新城的中国教育近代化论—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日]阿部洋

[日]阿部洋. 舒新城的中国教育近代化论—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 10(4): 25-44.
引用本文: [日]阿部洋. 舒新城的中国教育近代化论—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 10(4): 25-44.

舒新城的中国教育近代化论—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日]阿部洋: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教育近代化一舒新域》(世界教育学选集75)1 972年明治图书出版,《韩国近代教育史》(渡部学と共諛)1979年高丽书林,《现代教育思想(8)》1981年(编著),《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と摩擦一战前日本の在华文化事业一》 1983年第一书房(编著),《米中教育交流の轨迹一国际文化协力の历史的教调一》1 985年霞山会(编著), 《中国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 1 990年福村出版.

  • *本文系作者于1092年4月应本刊专约面作。—编者
  • ① 中华民国教育部;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34年版, 第165页。
  • ② 关于20年代后期由舒新城、庄泽宜等为中国教育改造的理论性探讨以及由陶行知、晏阳初等为教育普及进行各种:教育实验等整个演变过程,参照掘文《旧中国的教育构造》(小林文男:《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之开展》, 亚洲经济研究所1975年版)。
  • ③ 舒新城: 《论道尔顿制精抻答余家菊》。《教育丛稿第一集》, 1925年版,第107页
  • ① 舒新城的生涯及其敏育思想的变化,主要参照下记的著书和论文: (1)《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1945年版,(2)《我和教育》, 《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1936年版; 《3)《三十年米旧梦底片断》, 《教育丛旃第一集》,1925年版; (4)《十年来我的教育见解的变迁》《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第1期, 1947年版还有,笔者迄今割诨介绍舒新城著作的主要有:舒新诚著,阿部洋编译:《中国敦育近代化论》世界教育学选集72。
  • ①《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敦育生活史(1893—1928)》,第139、147-149页。
  • ②《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敦育生活史(1893—1928)》,第139、147-149页。
  • ③《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敦育生活史(1893—1928)》,第139、147-149页。
  • ④ 张允候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卷一,第212-407页。
  • ①《我和教育一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 第189页。
  • ①《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竭》,《教育丛稿第一集》,第47—48页。
  • ①《我和教育》《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 第233页。
  • ② 舒新城:《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5页。
  • ③《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第1页。
  • ④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敦育史资料》第1册,第1页
  • ① 舒新城把京师同文馆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史“近代”的开始, 其根据如下:“在中国教育之事实有一种最显著之现象, 即清同治元年以后之工商业社会的教育制度代固有的农业杜会教育制度而兴,故近代中国教育史“近代”亦以清朝同治元年为断。建立此种基准的主要理由,即在同治元年以前,中国虽然也曾与西洋各国通商,但其时一般以华夏自居,以夷狄处西洋人,故西洋文化不曾影响中国。而中国的教育,完全为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之农业社会的产物。鸦片战后,国人鉴于外国之坚甲利兵,为势所迫,不能与西人交涉更为事所迫而不得不设立学校培植交涉人材,于是有京师同文馆之设。论组织及学科,该馆俱不能称为合于西洋教育之新式学校,但光绪24年京师大学堂以前之所谓洋务人材,几完全取材于该馆,该馆实际为新式教育之中枢; 而28年张百熙奏定学堂章程,29年张之斜等改订学堂章程,亦莫不以同文馆之往事或前辙为官而思有以革新之q则中国现行之教育制度固有以同文馆为先河, 故近代中国教育以该馆之设立期为断."(《近代中国教育史问题》, 《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 第2~3页。)
  • ①《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33~34页。
  • ②《创造中国新教育方法之途征》,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101页。
  • ③《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4~5页。
  • ④ 舒新城对于日中网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之比较如下所述:“现行学楔制度所有的弊潘, 原不只此, 但即此三者,已足以证明教育破产, 非极力救正不可。此种学校制度, 原为世界文明国所通行者, 日本且以之强国, 何以到中国竟橘逾准而为枳了...。.日本之强盛,周曾有许多得力于此种学校制度, 但他原来是近于工商业的小国, 当明治维新之初, 虽然还是封建制度,然而以系统的计划切实向资本主义方面走,故箜挤制度革命与教育制度革命同时进行。所以他的经济制度.上的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整批生产的学校制度,也跟着收效。中国为地大物博的小农制度的国家, 天然的条件既与日本不同,而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处处为不平等条约束缚,经济更无从发展。社会经济制度既不曾有所变更,只有教育制度模仿眷资本主义的办法, 教育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自然要弊端百出。”(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35~36页。)
  • ①《近代中国教育史向题》, 第4~5页。
  • ①《小学教育问题杂谈》, 《教育丛稿第一集), 第239~242页。
  • ②《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35页。
  • ① 常道直; 《民国十一年度学校风湖之具体的研究》, 《教育杂志》第15卷第4期,(1923年4月)。
  • ②《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35页。
  • ③《小学教育问题杂谈》, 第226~227页。
  • ④ 关于清求毁学暴动的详细情况、多照下列篡文:①《近代学校与中国农民~关于清末“毁学”暴动一考察》, 《四本敢育史学会纪要第5架》, 1962年。②《清末的毁学爨动》多贺秋五郎缩《近代亚州教育史研究》下卷, 1975年。
  • ①《小学教育问题杂谈》第230~231页。
  • ② 中央公论社; 《支那问题辞典》, 1942年第190页。
  • 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88年版), 关于1921年3月14日的记事如下: “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八校(北京大学、北京高师、女高师、法政专门、工业专门、农业专门、医学专门、美学专门)教职员向北京政府索薪, 相继罢教。后因政府当局拒绝,敏职员愤然辞职,相持半年。北京教职员的罢课索薪斗争、影响及于各省。本年武昌、江西、安徽、陕西、四川各处、均有索薪事件发生。”(第36页)。还有,关于1992年情况的记事如下: “北京和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省大中小学教员先后发生多起索薪或要求增薪风潮。” (第63页)丁致聘编《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1935年版)之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例如: 1926~1927年的“索薪罢教”有代表性的记事, 下列2、3件: ①1926年1月7~11日京师中小学联合教职员200余人,迭次开会索清欠费。②1926年6月26日,湖南省公立校长因教费积欠17个月,全体辞职。③1926年10月4日,山东各校经费积欠至9月,济南各校校长召集省内外各校校长于3月5日以前齐集济南,于5日联合大请愿。(第128~137页)
  • ④《内乱与教育》, 《教育丛稿第一集》, 第254~255页。
  • ① Wu Lei-ch ua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Christian Schools, Educational Review.January, 1928.
  • ①《回收教育权运动》在此列举的除了反对敉会教育之外, 还包括举行对离浦州铁道和关东厅以及其它外国人经营的学校所进行“殖民教育”的反对运动。舒新城在该书中也对殖民教育进行了探讨。
  • ②《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832-1840页。
  • ③《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12-17页。
  • ①《学校制度改革案》,《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37页。
  • ① 由错新城撰写的“电化教育讲座”的题目,如下所记:《电化教育的实际问题>(第1眷第1期>; 《电影放映问题>(1) (2)(霈1卷第2、3朔); 《电影教学问题》 (第1卷第4期); 《教育电影制片问题(1)(2)(3)(4)》(第1卷第5、6、10、11期)3 《在蔷本敏育中推行电化教育的计划》)(第1卷第8期)。
  • ②《一个帮助初中、高小毕业生继续就学的具体方案》, 《人民教育》1957年第8期。
  • ①《人民教育》登裴舒新城.上述提案时加编者按, 希望各地教育当局试行这种实验。“新中国要劳动人民逐步掌逯文化, 并要逻步提高在职人员和自学青年的文化水平,因此不只重槐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业余教育,今后城乡学校教育和业余教育会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大发展。辞新城先生的建议,有些问题还可进--步研究,佴可作为亦法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酌量试行".
  • 1)  *本文系作者于1092年4月应本刊专约面作。—编者
    2)  ① 中华民国教育部;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34年版, 第165页。
    3)  ② 关于20年代后期由舒新城、庄泽宜等为中国教育改造的理论性探讨以及由陶行知、晏阳初等为教育普及进行各种:教育实验等整个演变过程,参照掘文《旧中国的教育构造》(小林文男:《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之开展》, 亚洲经济研究所1975年版)。
    4)  ③ 舒新城: 《论道尔顿制精抻答余家菊》。《教育丛稿第一集》, 1925年版,第107页
    5)  ① 舒新城的生涯及其敏育思想的变化,主要参照下记的著书和论文: (1)《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1945年版,(2)《我和教育》, 《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1936年版; 《3)《三十年米旧梦底片断》, 《教育丛旃第一集》,1925年版; (4)《十年来我的教育见解的变迁》《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第1期, 1947年版还有,笔者迄今割诨介绍舒新城著作的主要有:舒新诚著,阿部洋编译:《中国敦育近代化论》世界教育学选集72。
    6)  ①《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敦育生活史(1893—1928)》,第139、147-149页。
    7)  ②《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敦育生活史(1893—1928)》,第139、147-149页。
    8)  ③《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敦育生活史(1893—1928)》,第139、147-149页。
    9)  ④ 张允候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卷一,第212-407页。
    10)  ①《我和教育一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 第189页。
    11)  ①《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竭》,《教育丛稿第一集》,第47—48页。
    12)  ①《我和教育》《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 第233页。
    13)  ② 舒新城:《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5页。
    14)  ③《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第1页。
    15)  ④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敦育史资料》第1册,第1页
    16)  ① 舒新城把京师同文馆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史“近代”的开始, 其根据如下:“在中国教育之事实有一种最显著之现象, 即清同治元年以后之工商业社会的教育制度代固有的农业杜会教育制度而兴,故近代中国教育史“近代”亦以清朝同治元年为断。建立此种基准的主要理由,即在同治元年以前,中国虽然也曾与西洋各国通商,但其时一般以华夏自居,以夷狄处西洋人,故西洋文化不曾影响中国。而中国的教育,完全为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之农业社会的产物。鸦片战后,国人鉴于外国之坚甲利兵,为势所迫,不能与西人交涉更为事所迫而不得不设立学校培植交涉人材,于是有京师同文馆之设。论组织及学科,该馆俱不能称为合于西洋教育之新式学校,但光绪24年京师大学堂以前之所谓洋务人材,几完全取材于该馆,该馆实际为新式教育之中枢; 而28年张百熙奏定学堂章程,29年张之斜等改订学堂章程,亦莫不以同文馆之往事或前辙为官而思有以革新之q则中国现行之教育制度固有以同文馆为先河, 故近代中国教育以该馆之设立期为断."(《近代中国教育史问题》, 《近代中国教育史稿选存》, 第2~3页。)
    17)  ①《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33~34页。
    18)  ②《创造中国新教育方法之途征》,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101页。
    19)  ③《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4~5页。
    20)  ④ 舒新城对于日中网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之比较如下所述:“现行学楔制度所有的弊潘, 原不只此, 但即此三者,已足以证明教育破产, 非极力救正不可。此种学校制度, 原为世界文明国所通行者, 日本且以之强国, 何以到中国竟橘逾准而为枳了...。.日本之强盛,周曾有许多得力于此种学校制度, 但他原来是近于工商业的小国, 当明治维新之初, 虽然还是封建制度,然而以系统的计划切实向资本主义方面走,故箜挤制度革命与教育制度革命同时进行。所以他的经济制度.上的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整批生产的学校制度,也跟着收效。中国为地大物博的小农制度的国家, 天然的条件既与日本不同,而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处处为不平等条约束缚,经济更无从发展。社会经济制度既不曾有所变更,只有教育制度模仿眷资本主义的办法, 教育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自然要弊端百出。”(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35~36页。)
    21)  ①《近代中国教育史向题》, 第4~5页。
    22)  ①《小学教育问题杂谈》, 《教育丛稿第一集), 第239~242页。
    23)  ②《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35页。
    24)  ① 常道直; 《民国十一年度学校风湖之具体的研究》, 《教育杂志》第15卷第4期,(1923年4月)。
    25)  ②《学校制度改革案》,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第35页。
    26)  ③《小学教育问题杂谈》, 第226~227页。
    27)  ④ 关于清求毁学暴动的详细情况、多照下列篡文:①《近代学校与中国农民~关于清末“毁学”暴动一考察》, 《四本敢育史学会纪要第5架》, 1962年。②《清末的毁学爨动》多贺秋五郎缩《近代亚州教育史研究》下卷, 1975年。
    28)  ①《小学教育问题杂谈》第230~231页。
    29)  ② 中央公论社; 《支那问题辞典》, 1942年第190页。
    30)  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88年版), 关于1921年3月14日的记事如下: “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八校(北京大学、北京高师、女高师、法政专门、工业专门、农业专门、医学专门、美学专门)教职员向北京政府索薪, 相继罢教。后因政府当局拒绝,敏职员愤然辞职,相持半年。北京教职员的罢课索薪斗争、影响及于各省。本年武昌、江西、安徽、陕西、四川各处、均有索薪事件发生。”(第36页)。还有,关于1992年情况的记事如下: “北京和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省大中小学教员先后发生多起索薪或要求增薪风潮。” (第63页)丁致聘编《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1935年版)之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例如: 1926~1927年的“索薪罢教”有代表性的记事, 下列2、3件: ①1926年1月7~11日京师中小学联合教职员200余人,迭次开会索清欠费。②1926年6月26日,湖南省公立校长因教费积欠17个月,全体辞职。③1926年10月4日,山东各校经费积欠至9月,济南各校校长召集省内外各校校长于3月5日以前齐集济南,于5日联合大请愿。(第128~137页)
    31)  ④《内乱与教育》, 《教育丛稿第一集》, 第254~255页。
    32)  ① Wu Lei-ch ua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Christian Schools, Educational Review.January, 1928.
    33)  ①《回收教育权运动》在此列举的除了反对敉会教育之外, 还包括举行对离浦州铁道和关东厅以及其它外国人经营的学校所进行“殖民教育”的反对运动。舒新城在该书中也对殖民教育进行了探讨。
    34)  ②《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832-1840页。
    35)  ③《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12-17页。
    36)  ①《学校制度改革案》,《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第37页。
    37)  ① 由错新城撰写的“电化教育讲座”的题目,如下所记:《电化教育的实际问题>(第1眷第1期>; 《电影放映问题>(1) (2)(霈1卷第2、3朔); 《电影教学问题》 (第1卷第4期); 《教育电影制片问题(1)(2)(3)(4)》(第1卷第5、6、10、11期)3 《在蔷本敏育中推行电化教育的计划》)(第1卷第8期)。
    38)  ②《一个帮助初中、高小毕业生继续就学的具体方案》, 《人民教育》1957年第8期。
    39)  ①《人民教育》登裴舒新城.上述提案时加编者按, 希望各地教育当局试行这种实验。“新中国要劳动人民逐步掌逯文化, 并要逻步提高在职人员和自学青年的文化水平,因此不只重槐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业余教育,今后城乡学校教育和业余教育会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大发展。辞新城先生的建议,有些问题还可进--步研究,佴可作为亦法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酌量试行".
  • 表  1  清来亚民国切期全国学生数的推移

    表  2  广东省1926年度支出

    表  3  20年代初期教会学校占中学总数的比率(学生数)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5
  • HTML全文浏览量:  422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