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

赵荷花

赵荷花.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11-19.
引用本文: 赵荷花.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11-19.
Zhao Hehua. Standpoint of Pedagogy on Humanity[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1): 11-19.
Citation: Zhao Hehua. Standpoint of Pedagogy on Humanity[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1): 11-19.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DFA090338

国家留学基金委课题《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性研究”》 教外司留【2009】8号

  •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 甘阳译:《人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第16页。
  •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 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48页。
  •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4期。
  •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 《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4期。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36页。
  • [德]费希特著, 梁志学、沈真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12, 9页。
  • 张曙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 《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 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 张传燧、赵荷花:《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 《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 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 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第61页。
  • 柏拉图在比较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时, 借用“洞穴囚徒”比喻说明人对真理的探求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远离迷误、错觉与遮蔽, 逐步上升趋近真理的过程; 还说明心灵都有求真求善的本能, 但“因所取的方向不同, 它可以变得有用而有益也可以变得无用而有害。”教育作用的关键在于促使灵魂转向。他还借神话故事强调:不是神决定人的命运, 而是人自己选择命运。美德任人自取, 过错由选择者自己负责。不同的生活选择必然决定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详见[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第272-278, 422页。
  • 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 《基础教育》2004年第5期。
  • 张曙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 《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 详解见拙文:《学习的教学论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 郭元祥:《论知识的教育学立场》,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见郭元祥:《教育的立场》,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25页。原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46页。
  • 汪丁丁:《教育的问题》, 《读书》2007年第11期。
  • 笔者认为, 人性可以理解为由与人每日的生命实践息息相关的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的生命系统, 教育可以围绕这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实现人性的发展与完满。详解见拙文:《人性论的反思与重构》,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教育学报》2010年第6期。
  • [德]马克斯·韦伯著, 韩水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汉译本序。
  •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4期。
  • 郭元祥:《论知识的教育学立场》,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见郭元祥:《教育的立场》,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137页。原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5期。
  • [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第55页。
  •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 甘阳译:《人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第15页。

Standpoint of Pedagogy on Humanity

  • 摘要: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 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 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 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 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 即生命立场, 复杂取向; 主体立场, 实践取向; 生成立场, 过程取向; 价值立场, 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 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 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 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 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 顺势导引; 化育人性, 启发自觉; 提升人性, 引领超越。
    1)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2)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 甘阳译:《人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第16页。
    3)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4)  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48页。
    5)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4期。
    6)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 《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7)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36页。
    9)  [德]费希特著, 梁志学、沈真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12, 9页。
    10)  张曙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 《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11)  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12)  张传燧、赵荷花:《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 《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13)  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 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第61页。
    14)  柏拉图在比较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时, 借用“洞穴囚徒”比喻说明人对真理的探求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远离迷误、错觉与遮蔽, 逐步上升趋近真理的过程; 还说明心灵都有求真求善的本能, 但“因所取的方向不同, 它可以变得有用而有益也可以变得无用而有害。”教育作用的关键在于促使灵魂转向。他还借神话故事强调:不是神决定人的命运, 而是人自己选择命运。美德任人自取, 过错由选择者自己负责。不同的生活选择必然决定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详见[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第272-278, 422页。
    15)  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 《基础教育》2004年第5期。
    16)  张曙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 《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17)  详解见拙文:《学习的教学论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  郭元祥:《论知识的教育学立场》,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见郭元祥:《教育的立场》,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25页。原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19)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46页。
    20)  汪丁丁:《教育的问题》, 《读书》2007年第11期。
    21)  笔者认为, 人性可以理解为由与人每日的生命实践息息相关的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的生命系统, 教育可以围绕这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实现人性的发展与完满。详解见拙文:《人性论的反思与重构》,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教育学报》2010年第6期。
    22)  [德]马克斯·韦伯著, 韩水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汉译本序。
    23)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4)  郭元祥:《论知识的教育学立场》,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见郭元祥:《教育的立场》,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137页。原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5期。
    25)  [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第55页。
    26)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 甘阳译:《人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第15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5
  • HTML全文浏览量:  133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1-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