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思考

葛新斌 郭齐家

葛新斌, 郭齐家. 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4): 64-70.
引用本文: 葛新斌, 郭齐家. 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4): 64-70.

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思考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葛新斌(1967-),男,安徽蒙城人,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郭齐家(1938-),男,湖北武昌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G40-09

  •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源自西欧的现代化的“全球化”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特点,决定了垒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只能是在“古今中西”多种异质性教育资源的冲突与融合中,通过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有机整合,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这一基本模式。
  • [1]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 http://www.cqvip.com/QK/96927X/200005/4676005.html
    [2] 张琢, 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2001.
    [3] 吴明海.继承与创新-英国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研究[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1999. http://www.cqvip.com/QK/97174A/200402/9274064.html
    [4] 艾森斯塔德.现代化: 抗拒与变迁[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5] 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6] 堵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 李道湘.传统与现代在文化层面上的定位与诠释[A]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文化反思与文化建设[C]北京: 巾华工商联台出版杜.1998
    [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l997.
    [9] 冯天瑜.序[A], 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C].武汉: 湖北教岢出版社.1996.
    [10] 丰子义.全球化研究的方法论-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谈起[J]新华文摘.2000(7). http://www.cqvip.com/Main/Detail.aspx?id=25707340
    [11] 金耀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A].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C].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 王树人.论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A]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C]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杜.1999.
    [13]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4] 荚格尔斯.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1981
    [15]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白吉庵, 刘燕云.胡适教育论著选[C]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6] 粱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 王元化.清园近思录[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 葛新斌.融台与创新-蔡元培中西文化教育观的历史研究[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99.
    [18] 葛新斌.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1).
    [19] 张岱年, 程直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0] 陈健.科学划界-论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限[M].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7
  • HTML全文浏览量:  343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4-01
  • 刊出日期:  2003-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