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教育

潘希武

潘希武.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2): 74-79.
引用本文: 潘希武.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2): 74-79.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教育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潘希武(1969-), 男, 江西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后

  • [法]卢梭:《爱弥尔》(上),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页。
  • 比如把它看成是一种强国理论,把它看成是一种精英教育。
  • Leo.Strauss (1968). Liberalism ancient and mod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Qiicago Press, p6.
  •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题是对“什么是正义”的探讨。对于什么是正义,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从具体的、个别的概念上升到普遍的、整体性的概念:即从个体的灵魂正义上升到城邦的正义。由灵魂和谐的人以及各司其职的等级秩序组成的城邦才是正义的城邦。这个等级秩序在书中间部分得以展示,即苏格拉底在格劳孔迫不及待的追问下才不得不道出的:哲人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人。这就是苏格拉底确立的样板城邦或言辞中的城邦。这个言辞中的城邦旨在表明:哲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获得美好生活,也即是不断地追问“何为美好生活”的哲学生活。
  • [古希腊]柏拉图:《法义》,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3),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 389页。
  • 在施特劳斯的眼里,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着眼于关怀三个方面的冲突:哲学(哲人)与城邦(大众)之间的冲突;哲学与诗之间的冲突;哲学与神学(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
  • 苏格拉底说,城邦的统治者学习计算,不是为了做买卖,不是为了将来准备当商人或小贩,而是要学会能用纯粹的思想沉思数的本质,为了在战争中使用,以及便亍使灵魂本身从生灭的世界转向本质与真理。同样,几何学既可以满足军事方面的需要,又有助于人们把握善的型,因此,几何学是关于永恒存在的知识。参柏拉图《理想国》 525c以下。
  • 王凌云:《教育:灵魂转向的技艺——对柏拉图〈理想国〉卷七的一个评注》,萌萌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8、238页;沃格林的一段话也引自该文。
  • [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1页。
  •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转向是指灵魂要从纷纭的现实中看到“理式”和善,也即是要从现实的个别世界上升到普遍的“真实世界”。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灵魂需要克制和指导激情与欲望,转向理智;二,哲人需要通过灵魂的转向从而实现对何为美好生活的追问与探寻,这是最高层次的。《法义》中的灵魂教育主要是指第一个方面,即灵魂锻造的问题,而不是从哲学或哲人的问题——即哲人如何在大众中开展对何为美好生活的追问的问题——出发的。沃格林包括现代的自由教育提倡者,都是从灵魂锻造的意义上谈的,因为现代自由教育是以大众为对象,而大众是无法过着哲人的生活。
  • Nettleship在他的“理想国讲座”中把苏格拉底的善分为三层含义:一,它首先是生活的终点,所有欲望与激情的最终目的;二,人类所有知识的前提条件;三,世界生成的原因。转引乔戈:从光到洞穴:灵魂转向的教育——柏拉图《理想国》505a—518e的情节分析,萌萌主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53页。第1点是从道德意义上说的,第二与三点是从知识含义上说的。没有第二与三点,善不可能获得生活的意义;同样,没有第一点,第二点与第三点也就变成邪恶的来源。第欧根尼•拉尔修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柏拉图的“善”分为心灵之善(如审慎、勇敢、节制)、肉体之善(如美丽、健康、力量)和外在之善(如友谊和财富)三种。见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今天我们习惯在双重意义上理解善:一方面理解为对我们有好处的东西,“有益的东西'我们需要它来获得满足,达到幸福;另一方面又理解为要求我们达到的目标,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并不顾及我们的幸福和需要。克吕格:《王制》要义,刘小枫选编:《王制》要义,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 王凌云:《教育:灵魂转向的技艺——对柏拉图〈理想国〉卷七的一个评注》,萌萌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8、238页;沃格林的一段话也引自该文。
  •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3、279, 304页。
  •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3、279, 304页。
  • 安德鲁认为,哲人下降到洞穴并非存在一种强迫,而是哲人下到他的学生那里去的欲望。见安德鲁:《下降到洞穴》, 刘小枫主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06-613页。而施特劳斯认为哲人被迫下到洞穴是出于哲人天性不愿意统治,但为了自身的哲学生活才不得不走向政治。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因此,自由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应放到它的内涵中才能得以理解。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傲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八卷。
  • 尼采就批评柏拉图编造了一套诸如“灵魂不朽”和“至善”之类的谎言来迎合大众,尼采的思路是,谎言不要说,真理要以“隐微”的方式向少数人表达。
  • 古典自由教育虽然是针对少数人而言的,但不能说是精英教育。古典自由教育是基于对自然等级秩序——即人在自然上是有差别的——的承认,并且认为大众并不适合也不愿意过哲学生活,因此,古典自由教育主要是一种哲学教育,而不是现代所说的精英教育。
  • 现代自由教育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背离至少体现在:一是前者把自由教育推及至现代大众,我们知道,大众是按信仰生活的,他们无法承受得起按“何为美好生活”的追问来生活;二是古典自由教育的最高意义上的内涵是指哲学教育,而现代自由教育是指灵魂锻造的教育,即如何超越技能教育走向如何关照灵魂。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不作展开,另行论述。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 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 柏拉图的教诲是通过教育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因此, 柏拉图式的教育是实现美好城邦和生活的德性教育。而这种德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的追问与探寻之中, 因而它是一种哲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1)  [法]卢梭:《爱弥尔》(上),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页。
    2)  比如把它看成是一种强国理论,把它看成是一种精英教育。
    3)  Leo.Strauss (1968). Liberalism ancient and mod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Qiicago Press, p6.
    4)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题是对“什么是正义”的探讨。对于什么是正义,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从具体的、个别的概念上升到普遍的、整体性的概念:即从个体的灵魂正义上升到城邦的正义。由灵魂和谐的人以及各司其职的等级秩序组成的城邦才是正义的城邦。这个等级秩序在书中间部分得以展示,即苏格拉底在格劳孔迫不及待的追问下才不得不道出的:哲人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人。这就是苏格拉底确立的样板城邦或言辞中的城邦。这个言辞中的城邦旨在表明:哲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获得美好生活,也即是不断地追问“何为美好生活”的哲学生活。
    5)  [古希腊]柏拉图:《法义》,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3),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 389页。
    6)  在施特劳斯的眼里,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着眼于关怀三个方面的冲突:哲学(哲人)与城邦(大众)之间的冲突;哲学与诗之间的冲突;哲学与神学(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
    7)  苏格拉底说,城邦的统治者学习计算,不是为了做买卖,不是为了将来准备当商人或小贩,而是要学会能用纯粹的思想沉思数的本质,为了在战争中使用,以及便亍使灵魂本身从生灭的世界转向本质与真理。同样,几何学既可以满足军事方面的需要,又有助于人们把握善的型,因此,几何学是关于永恒存在的知识。参柏拉图《理想国》 525c以下。
    8)  王凌云:《教育:灵魂转向的技艺——对柏拉图〈理想国〉卷七的一个评注》,萌萌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8、238页;沃格林的一段话也引自该文。
    9)  [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1页。
    10)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转向是指灵魂要从纷纭的现实中看到“理式”和善,也即是要从现实的个别世界上升到普遍的“真实世界”。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灵魂需要克制和指导激情与欲望,转向理智;二,哲人需要通过灵魂的转向从而实现对何为美好生活的追问与探寻,这是最高层次的。《法义》中的灵魂教育主要是指第一个方面,即灵魂锻造的问题,而不是从哲学或哲人的问题——即哲人如何在大众中开展对何为美好生活的追问的问题——出发的。沃格林包括现代的自由教育提倡者,都是从灵魂锻造的意义上谈的,因为现代自由教育是以大众为对象,而大众是无法过着哲人的生活。
    11)  Nettleship在他的“理想国讲座”中把苏格拉底的善分为三层含义:一,它首先是生活的终点,所有欲望与激情的最终目的;二,人类所有知识的前提条件;三,世界生成的原因。转引乔戈:从光到洞穴:灵魂转向的教育——柏拉图《理想国》505a—518e的情节分析,萌萌主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53页。第1点是从道德意义上说的,第二与三点是从知识含义上说的。没有第二与三点,善不可能获得生活的意义;同样,没有第一点,第二点与第三点也就变成邪恶的来源。第欧根尼•拉尔修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柏拉图的“善”分为心灵之善(如审慎、勇敢、节制)、肉体之善(如美丽、健康、力量)和外在之善(如友谊和财富)三种。见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今天我们习惯在双重意义上理解善:一方面理解为对我们有好处的东西,“有益的东西'我们需要它来获得满足,达到幸福;另一方面又理解为要求我们达到的目标,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并不顾及我们的幸福和需要。克吕格:《王制》要义,刘小枫选编:《王制》要义,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12)  王凌云:《教育:灵魂转向的技艺——对柏拉图〈理想国〉卷七的一个评注》,萌萌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8、238页;沃格林的一段话也引自该文。
    1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3、279, 304页。
    1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3、279, 304页。
    15)  安德鲁认为,哲人下降到洞穴并非存在一种强迫,而是哲人下到他的学生那里去的欲望。见安德鲁:《下降到洞穴》, 刘小枫主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06-613页。而施特劳斯认为哲人被迫下到洞穴是出于哲人天性不愿意统治,但为了自身的哲学生活才不得不走向政治。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因此,自由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应放到它的内涵中才能得以理解。
    1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傲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八卷。
    17)  尼采就批评柏拉图编造了一套诸如“灵魂不朽”和“至善”之类的谎言来迎合大众,尼采的思路是,谎言不要说,真理要以“隐微”的方式向少数人表达。
    18)  古典自由教育虽然是针对少数人而言的,但不能说是精英教育。古典自由教育是基于对自然等级秩序——即人在自然上是有差别的——的承认,并且认为大众并不适合也不愿意过哲学生活,因此,古典自由教育主要是一种哲学教育,而不是现代所说的精英教育。
    19)  现代自由教育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背离至少体现在:一是前者把自由教育推及至现代大众,我们知道,大众是按信仰生活的,他们无法承受得起按“何为美好生活”的追问来生活;二是古典自由教育的最高意义上的内涵是指哲学教育,而现代自由教育是指灵魂锻造的教育,即如何超越技能教育走向如何关照灵魂。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不作展开,另行论述。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52
  • HTML全文浏览量:  780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8-01-01
  • 刊出日期:  2008-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