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张传燧 李卯

张传燧, 李卯. 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3): 89-96.
引用本文: 张传燧, 李卯. 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3): 89-96.
Zhang Chuansui, Li Mao. The Academy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Native Basis of Building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3): 89-96.
Citation: Zhang Chuansui, Li Mao. The Academy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Native Basis of Building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3): 89-96.

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 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近代卷)》,长沙:岳麓书社, 2002年,第154-155页。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70页。
  •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112页。
  • 董宝良:《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89页。
  • 教会学校仿照西方近代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做法,实行年级(班级)授课制,例如上海中西学堂和山东登州文会馆都实行相当于小学和初中的八年之课程计划。同时,京师同文馆也仿照西方学校课程体制制定了分八年实施的课程计划。
  • 其中,改革书院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方案包括将课程门类划分为经学、史学、掌故之学、舆地之学、算学、译学,课程内容包括经说、时务、洋务、测量、格致、各国语言文字、图绘、制造、税则等。
  • 汤志钧、陈祖恩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22页。
  • 李国钧、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230页。
  •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第258页。
  • 一般来讲,当时的全国四大学府是指广雅书院、自强学堂、两湖书院和南洋公学。
  •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98页。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71页。
  • 朱汉民主编:《中国书院》第5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 《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7页。
  •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373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3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75页。
  • 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 中国传统女子教育是在家庭或宫廷进行的,社会化女子教育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教会是始作俑者。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塞在宁波创办的宁波女塾)比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1897年经元善、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学)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长沙,2011年11月,第11页。
  •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长沙,2011年11月,第11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5页。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67页。
  • 取“大学”的广义而言,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高等学校”,泛指一切施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72页。
  • 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70-2480页。
  •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 1902年改为安徽大学堂。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57-2158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77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04页。
  •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68页。
  • 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近代卷)》,长沙:岳麓书社, 2002年,第156页。
  • 谢丰:《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长沙,2011年11月,第63页。
  • 刘海峰:《书院改制百年启示》,《光明日报》2010年9月20日。
  •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71页。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70页。
  •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180页。
  •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学须第十三》:“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言语、文字上著力。”
  •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94页。
  •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 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创办新式学堂。他所创办的新式学堂计有外语、军事、实业、师范、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女学、幼稚园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 1929年,第7页。
  • 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瓜蒂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32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9页。
  • 《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我今只说个知行合一。”“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 刘海峰:《书院改制百年启示》,《光明日报》2010年9月20日。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57页。
  •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 1947年,第405页。
  • 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第729页。
  • 当时,洋务派人士如张之洞、维新派人士如严复、梁启超等和一些中国外交官如斌椿、黄遵宪、王韬、郭嵩焘等纷纷著文介绍欧美日等国近代教育制度,主张采用西学。
  • 计有西政丛书二部64册、西学大成12册、西艺知新14册、通商约章类汇20册、万国史略6册、泰西新史揽要8册、游历日本国志16册、日本国志10册、德国合盟议略1册、中俄界约2册、各国交涉公法论8册、东方时局论略1册、圆天图说5册、经世文新编24册、地学备考2册、地学浅释三部24册、地学歌略2册、探路记15册、列国陆军制3册、水师操练2册、开地道轰药法2册。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70页。
  • 苑书义、秦进才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页。
  •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70页。
  •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180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1页。
  •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60、462页。
  • 宋代教育家胡瑗创立“苏湖教学法”,设置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斋教学”制度。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清初教育家颜元主持漳南书院,也实行“分斋教学”,将书院分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除理学、帖括两斋外,其余四斋均采用实习、游历、实验等方法教学。
  •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89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63-465页。
  • 俞廉三:《奏设立求实书院折》,叶德辉:《觉迷要录(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本。
  • 张传燧:《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323页。

The Academy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Native Basis of Building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 摘要: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既是外国教育浸润影响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适应时势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变的产物。晚清书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无疑也对近代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面对外来文化教育的强烈冲击,晚清书院开始进行自我调适与更新,其在办学体系、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管理体制、图书资源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向近代学校转型的主观内在条件。清政府的两次书院改制诏令更是直接促成了传统书院迅速向近代学校的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进程。
    1)  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近代卷)》,长沙:岳麓书社, 2002年,第154-155页。
    2)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70页。
    3)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112页。
    4)  董宝良:《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89页。
    5)  教会学校仿照西方近代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做法,实行年级(班级)授课制,例如上海中西学堂和山东登州文会馆都实行相当于小学和初中的八年之课程计划。同时,京师同文馆也仿照西方学校课程体制制定了分八年实施的课程计划。
    6)  其中,改革书院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方案包括将课程门类划分为经学、史学、掌故之学、舆地之学、算学、译学,课程内容包括经说、时务、洋务、测量、格致、各国语言文字、图绘、制造、税则等。
    7)  汤志钧、陈祖恩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22页。
    8)  李国钧、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230页。
    9)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第258页。
    10)  一般来讲,当时的全国四大学府是指广雅书院、自强学堂、两湖书院和南洋公学。
    11)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12)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98页。
    13)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71页。
    14)  朱汉民主编:《中国书院》第5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15)  《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16)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7页。
    17)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373页。
    18)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3页。
    19)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75页。
    20)  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21)  中国传统女子教育是在家庭或宫廷进行的,社会化女子教育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教会是始作俑者。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塞在宁波创办的宁波女塾)比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1897年经元善、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学)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22)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长沙,2011年11月,第11页。
    23)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长沙,2011年11月,第11页。
    24)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5页。
    25)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67页。
    26)  取“大学”的广义而言,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高等学校”,泛指一切施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27)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72页。
    28)  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29)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70-2480页。
    30)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31)  1902年改为安徽大学堂。
    32)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57-2158页。
    33)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77页。
    34)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04页。
    35)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68页。
    36)  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近代卷)》,长沙:岳麓书社, 2002年,第156页。
    37)  谢丰:《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长沙,2011年11月,第63页。
    38)  刘海峰:《书院改制百年启示》,《光明日报》2010年9月20日。
    39)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71页。
    40)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70页。
    41)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180页。
    42)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学须第十三》:“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言语、文字上著力。”
    4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94页。
    44)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45)  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创办新式学堂。他所创办的新式学堂计有外语、军事、实业、师范、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女学、幼稚园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46)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 1929年,第7页。
    47)  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瓜蒂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32页。
    48)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9页。
    49)  《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我今只说个知行合一。”“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50)  刘海峰:《书院改制百年启示》,《光明日报》2010年9月20日。
    51)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57页。
    52)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 1947年,第405页。
    53)  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54)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第729页。
    55)  当时,洋务派人士如张之洞、维新派人士如严复、梁启超等和一些中国外交官如斌椿、黄遵宪、王韬、郭嵩焘等纷纷著文介绍欧美日等国近代教育制度,主张采用西学。
    56)  计有西政丛书二部64册、西学大成12册、西艺知新14册、通商约章类汇20册、万国史略6册、泰西新史揽要8册、游历日本国志16册、日本国志10册、德国合盟议略1册、中俄界约2册、各国交涉公法论8册、东方时局论略1册、圆天图说5册、经世文新编24册、地学备考2册、地学浅释三部24册、地学歌略2册、探路记15册、列国陆军制3册、水师操练2册、开地道轰药法2册。
    57)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70页。
    58)  苑书义、秦进才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0页。
    59)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70页。
    60)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180页。
    61)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1页。
    62)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60、462页。
    63)  宋代教育家胡瑗创立“苏湖教学法”,设置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斋教学”制度。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清初教育家颜元主持漳南书院,也实行“分斋教学”,将书院分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除理学、帖括两斋外,其余四斋均采用实习、游历、实验等方法教学。
    64)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89页。
    65)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63-465页。
    66)  俞廉三:《奏设立求实书院折》,叶德辉:《觉迷要录(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本。
    67)  张传燧:《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323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6
  • HTML全文浏览量:  494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2-09-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