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

瞿葆奎

瞿葆奎. 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 9(3): 67-76.
引用本文: 瞿葆奎. 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 9(3): 67-76.

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

  • ①①《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8日.
  • ② 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 《教育学参考资料》 (师范学校适用); 新华书店出版,上海联合出版社印行,1949年11月初版.
  • ③ 南京市人民取府文教局编拟: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草案》, 1950年11月。
  • ④ 上海杂志公司1950年版。
  • ①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21章《国民教育制度)是麦丁斯基写的。194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署为《苏联园民教育制度》, 梅鼎斯基敏授作,于卓节译。
  • ②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12章《劳动敏育》是革尔孟特写的。195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署为《苏联的劳动教育》,蒋洪举节译。
  • ③ 凯袼夫主编的《教育学》第1章的第5节《教育学是科学》,1950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署为《论教育科学》,沈颖、南致善合译。
  • ④ 其实为“凯洛夫主编”,而不是“凯洛夫薯”。1948年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俄文第二版。新华书店于1950年12月出版和发行了凯洛夫主编,沈颖、南致善等译; 《教育学》(上册)初版; 1951年5月出版和发行了《敏育学》(下册)初版; 分两册出版。自1951年3月的上册第二版和1951年12月的下册第二版起,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祉出版,由南致善作过部分修订。1951年12月的上册第三版和1952年12月的下册第三版,由南致善、陈侠共同修订。1953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合上、下两册的第三版的合订本,其中前7章的译文,尤其是第5章的译文,又作了必要的订正。
  • ⑤ 本书是根据1950年俄文第五版译的,“史姆比辽夫”,以后一般译为“申比廖夫”。该书翻译得很粗糙,错设极多, 当时就受到不少的批评。如陈侠: 《评高晶青泽 < 教育学>》) (《人民教育》1952年4月号); 尤真: 《对商译 < 教育学》第五章的几点意见》(同上),马骥雄: 《商晶斋译 < 教育学>中一些严重的错误》 (《人民教育》1952年5月号)。
  • ⑥ 东北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该书上册,其后上、下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⑦ 本书是根据1954年俄文版译的。
  • ⑧ 当时还发表了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体会或辅导材料, 例如,肖士《陈选善》; 《学习凯洛夫 < 教育学>第一章后的一些体会》,《人民教育》第三卷4-6期(1951年8月- 10月),第4卷第1期《1951年11月),孟宪承:《凯洛夫 < 教育学>第一编学习提纲》,《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51年12月),孟宪承: 《凯洛夫 < 教育学>第二编学习提纲》, 《新教育》1952年3月号。孟完承的《学习提纲》就是当年华东人民政府教育部干部业务学习时所作的报告提纲。
  • ① 这是普希金在北京师大的讲稿的一讲。
  • ② 这是普希金在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讲习会上的演讲记录。
  • ③ 这是普希金在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讲习会上的演讲记录。
  • ④ 马叙伦: 《第一饮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开幕词》, 《人民教育》第3卷第6期(1951年10月)。
  • ⑤ 参见陈侠: 《新中国第一部彀育学课本出版的前后》; 《课程·教材·教法》 1991年第2期。
  • ⑥ 参加编写的有张凌光、丁浩川、朱智贤、陈选善、陈侠、胡毅、许椿生、许忆痴、苏竞存、蔡仪、陈琏、滕大春、杨铭、王静等。
  • ⑦ 师范学校课本《教育学》上、下册,《出版者的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封2。
  • ⑧《初级师范学校敏育学教学大纲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1页。
  • ⑨ 分别参见: 《卵范学校教育学教育大纲(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第1-13页,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院、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试行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 第1-13页。
  • ⑩ 这都中师教材, 如果概括地说,共为两版:“四本头”的为一版, “二本头”的为另一版。在“四本头”的过程中,每次都有小修小改; 到“二本头”时, 则作了较大的修改。1958年教育大革命"后停止使用。1960年起抓十年一贯制中小学教材, 1962年起又编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后来又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人民教育出版社-直到80年代初才出版新的中师《教育学》试用本教材。
  • ① 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 《教育学讲义》(上册), 《前言), 北京出版杜1957年版第2次印刷。
  • ②《曹孚传略》,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编: 《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 ③ 1947年苏联哲学界对亚历山大洛夫的《西欧哲学史》进行批判,日丹诺夫,()对这次讨论会作了总结发育。其后, 苏联社会科学界曾分别撰文或召开讨论会,批判有一定影响的专著或教材。在《苏维埃教育学》 1948年第7期上, 发表了利沃夫()、舍夫金()的批判文章《论奥戈罗德尼柯夫教授和申比廖夫教授的 < 教育学>教科书》。这本《教育学》教科书的俄文版是1947年出版的, 是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的第-+本师专用的教科书, 师范学院也用这本书。苏俄教育科学院教育理论和历史研究所于1949年2-3月组织了对凯洛夫主编的“师范学校和大学用《教育学》教科书”1948年俄文第2版的讨论会。教育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 莫斯科各师范学院的教育学教研室的领导和教育学教师等参加了讨论。利沃夫、鲁季克()德米特里耶夫()、罗金()、古比亚诺夫()、波兹南斯基().齐克耶夫()、斯米尔诺夫().萨夫琴科()彼德罗夫()、科尔巴诺夫斯基()、罗扎诺夫()、斯瓦德科夫斯基()佩罗夫斯基()、申比廖夫()等人对该书进行了批判。该书煽者时希波夫:米丁斯基等, 以及主编凯洛夫也作了发言(参见《讨论凯洛夫教授主编的 < 教育学>》, 《苏维埃教育学》1949年第5期。)
  • ④《曹孚传略》,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编: 《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 ① 参见郭笙主编,王炳照。苏渭昌副主编:新中国教育四十年),福建歉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 ② 参见程滴凡: 《对教育学教学大纲的意见》,《光明日报》 1956年11月26日。
  • ③ 例如; 覆葆奎:《关于教育学》“中国化”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57年第4期。认为教育学“中国化”的口号大抵在1958年提出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在1956. 1957年, 有些论者撰文谈改革教育学教材方面的一些向题,也涉及到“中国化", 如鲍兆宁《把教育学教学大纲改得更完善》, 《光明日报》1956年12月24日; 卢显能: 《我所看到的“教育学试行大纲”的一些问题》, 《净鸣》1957年第4期,等等。
  • ④ 曹孚: 《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新建设》 1957年6月号。
  • ①《教育研究》 1980年第3期。
  • ②《新中国教育40年》, 第27页。一说“126种文科教材",见《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一文的"编者按", 《教育研究》 1980年第3期。
  • ③“文革"中,“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的一道“渝旨”, 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体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敏育学院与5个院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
  • ④“文革"中,“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的一道“渝旨”, 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体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敏育学院与5个院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
  • ⑤“文革"中,“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的一道“渝旨”, 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体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敏育学院与5个院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
  • ② 见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
  • ① 以上五所院校现名: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
  • ② 甫京师大教育系编: 《教育学》, 《编者的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 ③ 我们原不完全统计为“总计"113。为求精确,曾恳人教杜李复新同志迳至国家版本图书馆查阅。今据查阅资料,修改了原统计数字。
  • ① 详见叶洲。唐莹; 《教育学体系》; 瞿葆奎主编、钱景舫副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教育学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出版。
  • ②《自然辫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2页..
  • 1)  ①①《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8日.
    2)  ② 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 《教育学参考资料》 (师范学校适用); 新华书店出版,上海联合出版社印行,1949年11月初版.
    3)  ③ 南京市人民取府文教局编拟: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草案》, 1950年11月。
    4)  ④ 上海杂志公司1950年版。
    5)  ①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21章《国民教育制度)是麦丁斯基写的。194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署为《苏联园民教育制度》, 梅鼎斯基敏授作,于卓节译。
    6)  ②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12章《劳动敏育》是革尔孟特写的。195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署为《苏联的劳动教育》,蒋洪举节译。
    7)  ③ 凯袼夫主编的《教育学》第1章的第5节《教育学是科学》,1950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署为《论教育科学》,沈颖、南致善合译。
    8)  ④ 其实为“凯洛夫主编”,而不是“凯洛夫薯”。1948年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俄文第二版。新华书店于1950年12月出版和发行了凯洛夫主编,沈颖、南致善等译; 《教育学》(上册)初版; 1951年5月出版和发行了《敏育学》(下册)初版; 分两册出版。自1951年3月的上册第二版和1951年12月的下册第二版起,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祉出版,由南致善作过部分修订。1951年12月的上册第三版和1952年12月的下册第三版,由南致善、陈侠共同修订。1953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合上、下两册的第三版的合订本,其中前7章的译文,尤其是第5章的译文,又作了必要的订正。
    9)  ⑤ 本书是根据1950年俄文第五版译的,“史姆比辽夫”,以后一般译为“申比廖夫”。该书翻译得很粗糙,错设极多, 当时就受到不少的批评。如陈侠: 《评高晶青泽 < 教育学>》) (《人民教育》1952年4月号); 尤真: 《对商译 < 教育学》第五章的几点意见》(同上),马骥雄: 《商晶斋译 < 教育学>中一些严重的错误》 (《人民教育》1952年5月号)。
    10)  ⑥ 东北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该书上册,其后上、下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1)  ⑦ 本书是根据1954年俄文版译的。
    12)  ⑧ 当时还发表了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体会或辅导材料, 例如,肖士《陈选善》; 《学习凯洛夫 < 教育学>第一章后的一些体会》,《人民教育》第三卷4-6期(1951年8月- 10月),第4卷第1期《1951年11月),孟宪承:《凯洛夫 < 教育学>第一编学习提纲》,《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51年12月),孟宪承: 《凯洛夫 < 教育学>第二编学习提纲》, 《新教育》1952年3月号。孟完承的《学习提纲》就是当年华东人民政府教育部干部业务学习时所作的报告提纲。
    13)  ① 这是普希金在北京师大的讲稿的一讲。
    14)  ② 这是普希金在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讲习会上的演讲记录。
    15)  ③ 这是普希金在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讲习会上的演讲记录。
    16)  ④ 马叙伦: 《第一饮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开幕词》, 《人民教育》第3卷第6期(1951年10月)。
    17)  ⑤ 参见陈侠: 《新中国第一部彀育学课本出版的前后》; 《课程·教材·教法》 1991年第2期。
    18)  ⑥ 参加编写的有张凌光、丁浩川、朱智贤、陈选善、陈侠、胡毅、许椿生、许忆痴、苏竞存、蔡仪、陈琏、滕大春、杨铭、王静等。
    19)  ⑦ 师范学校课本《教育学》上、下册,《出版者的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封2。
    20)  ⑧《初级师范学校敏育学教学大纲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1页。
    21)  ⑨ 分别参见: 《卵范学校教育学教育大纲(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第1-13页,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院、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试行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 第1-13页。
    22)  ⑩ 这都中师教材, 如果概括地说,共为两版:“四本头”的为一版, “二本头”的为另一版。在“四本头”的过程中,每次都有小修小改; 到“二本头”时, 则作了较大的修改。1958年教育大革命"后停止使用。1960年起抓十年一贯制中小学教材, 1962年起又编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后来又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人民教育出版社-直到80年代初才出版新的中师《教育学》试用本教材。
    23)  ① 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 《教育学讲义》(上册), 《前言), 北京出版杜1957年版第2次印刷。
    24)  ②《曹孚传略》,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编: 《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25)  ③ 1947年苏联哲学界对亚历山大洛夫的《西欧哲学史》进行批判,日丹诺夫,()对这次讨论会作了总结发育。其后, 苏联社会科学界曾分别撰文或召开讨论会,批判有一定影响的专著或教材。在《苏维埃教育学》 1948年第7期上, 发表了利沃夫()、舍夫金()的批判文章《论奥戈罗德尼柯夫教授和申比廖夫教授的 < 教育学>教科书》。这本《教育学》教科书的俄文版是1947年出版的, 是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的第-+本师专用的教科书, 师范学院也用这本书。苏俄教育科学院教育理论和历史研究所于1949年2-3月组织了对凯洛夫主编的“师范学校和大学用《教育学》教科书”1948年俄文第2版的讨论会。教育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 莫斯科各师范学院的教育学教研室的领导和教育学教师等参加了讨论。利沃夫、鲁季克()德米特里耶夫()、罗金()、古比亚诺夫()、波兹南斯基().齐克耶夫()、斯米尔诺夫().萨夫琴科()彼德罗夫()、科尔巴诺夫斯基()、罗扎诺夫()、斯瓦德科夫斯基()佩罗夫斯基()、申比廖夫()等人对该书进行了批判。该书煽者时希波夫:米丁斯基等, 以及主编凯洛夫也作了发言(参见《讨论凯洛夫教授主编的 < 教育学>》, 《苏维埃教育学》1949年第5期。)
    26)  ④《曹孚传略》,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编: 《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27)  ① 参见郭笙主编,王炳照。苏渭昌副主编:新中国教育四十年),福建歉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28)  ② 参见程滴凡: 《对教育学教学大纲的意见》,《光明日报》 1956年11月26日。
    29)  ③ 例如; 覆葆奎:《关于教育学》“中国化”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57年第4期。认为教育学“中国化”的口号大抵在1958年提出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在1956. 1957年, 有些论者撰文谈改革教育学教材方面的一些向题,也涉及到“中国化", 如鲍兆宁《把教育学教学大纲改得更完善》, 《光明日报》1956年12月24日; 卢显能: 《我所看到的“教育学试行大纲”的一些问题》, 《净鸣》1957年第4期,等等。
    30)  ④ 曹孚: 《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新建设》 1957年6月号。
    31)  ①《教育研究》 1980年第3期。
    32)  ②《新中国教育40年》, 第27页。一说“126种文科教材",见《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一文的"编者按", 《教育研究》 1980年第3期。
    33)  ③“文革"中,“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的一道“渝旨”, 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体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敏育学院与5个院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
    34)  ④“文革"中,“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的一道“渝旨”, 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体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敏育学院与5个院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
    35)  ⑤“文革"中,“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的一道“渝旨”, 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体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敏育学院与5个院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
    36)  ② 见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
    37)  ① 以上五所院校现名: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
    38)  ② 甫京师大教育系编: 《教育学》, 《编者的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9)  ③ 我们原不完全统计为“总计"113。为求精确,曾恳人教杜李复新同志迳至国家版本图书馆查阅。今据查阅资料,修改了原统计数字。
    40)  ① 详见叶洲。唐莹; 《教育学体系》; 瞿葆奎主编、钱景舫副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教育学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出版。
    41)  ②《自然辫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2页..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5
  • HTML全文浏览量:  236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