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理解杜威的教学价值思想

迟艳杰

迟艳杰.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理解杜威的教学价值思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2): 17-23.
引用本文: 迟艳杰.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理解杜威的教学价值思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2): 17-23.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理解杜威的教学价值思想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088JA88004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迟艳杰(1964-),女,籍贯:吉林通化,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

    通讯作者:

    联系方式: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110034 E-mail:cyanjie@126.com 电话:024-86592510(0) 电话:024-86592510(0)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70页。
  • 建构主义知识观是否会导致否定知识的客观性?是否会导向认识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知识观是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对知识生产、发生的一种概括和说明。应该说,这种研究角度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它与研究人类整体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不同,是对个体认识过程的发现。它强调学习者的主观作用,学习是主动探究、赋予知识以新意义的过程。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因为知识以语言为载体,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能存在私人语言,语言具有交流性、公共性,交流提供了知识的客观性标准。
  • 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 [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等译,单中惠主编《杜威教育论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5页。
  •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8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信仰与教育》(1944),载《人的问题》,第21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184页。
  • 在批评进步主义教育中产生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 C. Bagler)把杜威称为“当代杰出的领袖”,并在反省时说过:“我恐怕是过于鲁莽和疯狂了,竟然向一位我经常公开地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宣战。”(转引于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 [美]约翰°杜威:《福禄贝尔的教育原理》,转引于[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著:《杜威学校》,王承绪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67-168页。
  • [美]约翰°杜威:《今日世界中的民主与教育》(1938),载《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33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69页。
  • [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3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9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25页。
  •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47页。
  •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 [美]约翰°杜威:《公众及其问题》,转引于[澳]W°F°康内尔著:《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张法琨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8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页。
  •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46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7页,第223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7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20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96-197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7页,第226页。
  •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5页。
  •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
  • 这一方面的认识笔者是受陈桂生和鲁洁的启发。陈桂生认为:“正像简单协作是人类生产社会化的起点一样,集体教育制度的出现揭开了教育过程社会化的序幕。它把学生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开辟了从外延上提高教育效率的途径;不过,在把学生集体作为教师与各个学生之间的中介时,使得师生关系疏远化与抽象化,衍生出教育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矛盾。”(《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2000版,第39页。)“教育组织复杂化的过程表明,……随着教育过程的复杂化,一面把越来越多的‘人’吸收到教育过程中来,一面反而更无视各个教育对象的存在。”(同上,第48页。)鲁洁指出“以往的教育学、教学论都往往停留在单子式认识论的基础上”,缺乏多极主体观,主张“必须对以往教育学中的认识论根据作出新的审定”。(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第7页。)
  • 摘要: 历史地考察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教学价值的发展进程,是我们把握杜威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一个内在逻辑。杜威在经验课程和问题教学法中所倡导的民主社会的教学价值,是对赫尔巴特学派为代表依托于学科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中个人道德与知识的教学价值之超越。杜威通过儿童作业等相互协作的活动方式,把班级授课制中的抽象人解放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使学校变成了雏形社会,从而实现了他"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信条,以培养美国民主社会需要的具有理性自由和社会性品质的公民。
    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70页。
    3)  建构主义知识观是否会导致否定知识的客观性?是否会导向认识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知识观是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对知识生产、发生的一种概括和说明。应该说,这种研究角度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它与研究人类整体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不同,是对个体认识过程的发现。它强调学习者的主观作用,学习是主动探究、赋予知识以新意义的过程。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因为知识以语言为载体,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能存在私人语言,语言具有交流性、公共性,交流提供了知识的客观性标准。
    4)  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5)  [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等译,单中惠主编《杜威教育论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5页。
    6)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8页。
    7)  [美]约翰°杜威:《民主信仰与教育》(1944),载《人的问题》,第21页。
    8)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184页。
    9)  在批评进步主义教育中产生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 C. Bagler)把杜威称为“当代杰出的领袖”,并在反省时说过:“我恐怕是过于鲁莽和疯狂了,竟然向一位我经常公开地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宣战。”(转引于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10)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11)  [美]约翰°杜威:《福禄贝尔的教育原理》,转引于[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著:《杜威学校》,王承绪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12)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13)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67-168页。
    14)  [美]约翰°杜威:《今日世界中的民主与教育》(1938),载《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33页。
    1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16)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69页。
    17)  [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3页。
    18)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9页。
    19)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25页。
    20)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1)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47页。
    22)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3)  [美]约翰°杜威:《公众及其问题》,转引于[澳]W°F°康内尔著:《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张法琨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24)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8页。
    2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页。
    26)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46页。
    27)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7页,第223页。
    28)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7页。
    29)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30)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20页。
    3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32)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96-197页。
    33)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7页,第226页。
    34)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载《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15页。
    3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
    36)  这一方面的认识笔者是受陈桂生和鲁洁的启发。陈桂生认为:“正像简单协作是人类生产社会化的起点一样,集体教育制度的出现揭开了教育过程社会化的序幕。它把学生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开辟了从外延上提高教育效率的途径;不过,在把学生集体作为教师与各个学生之间的中介时,使得师生关系疏远化与抽象化,衍生出教育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矛盾。”(《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2000版,第39页。)“教育组织复杂化的过程表明,……随着教育过程的复杂化,一面把越来越多的‘人’吸收到教育过程中来,一面反而更无视各个教育对象的存在。”(同上,第48页。)鲁洁指出“以往的教育学、教学论都往往停留在单子式认识论的基础上”,缺乏多极主体观,主张“必须对以往教育学中的认识论根据作出新的审定”。(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第7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6
  • HTML全文浏览量:  142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0-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