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叶飞

叶飞. 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2): 70-76.
引用本文: 叶飞. 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2): 70-76.
Ye Fei. The Three Types of Confucianism and Their Modern Fat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2): 70-76.
Citation: Ye Fei. The Three Types of Confucianism and Their Modern Fat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 29(2): 70-76.

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 《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249页。
  •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7页。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 赵明:《试论中国传统儒学中的人文精神》,《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 班固:《汉书》(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40-1641页。
  •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7页。
  •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 徐朝旭:《论儒学对民间神明信仰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147页。
  •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8页。
  •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40-1949页。
  • 本处有关制度化儒家、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等方面的阐释,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干春松先生的著作《制度化儒学》、《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获得了很大的启示,在此表示感谢。
  • 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 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 关于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二元分析框架,可参考: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尤其是在该书的第三章,对于“小传统”和“大传统”有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The Three Types of Confucianism and Their Modern Fate

  • 摘要: 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在以往的“一元分析框架”下,儒家传统往往被当作一个模糊的整体而遭受全面的否定或全面的肯定。这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违背了逻辑规律。因为,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是多维、多层面的,不可能以一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我们在此所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主张从三个层面来解析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官方制度层的儒家传统、民间草根层的儒家传统和知识分子层的儒家传统。这三个层面的儒家传统由于其内涵、特性的显著差异,导致了它们在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因而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1)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  《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249页。
    3)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7页。
    4)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5)  赵明:《试论中国传统儒学中的人文精神》,《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6)  班固:《汉书》(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40-1641页。
    7)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7页。
    8)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9)  徐朝旭:《论儒学对民间神明信仰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0)  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147页。
    1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8页。
    1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40-1949页。
    13)  本处有关制度化儒家、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等方面的阐释,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干春松先生的著作《制度化儒学》、《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获得了很大的启示,在此表示感谢。
    14)  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5)  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16)  关于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二元分析框架,可参考: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尤其是在该书的第三章,对于“小传统”和“大传统”有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 图  1  儒家传统的三维结构图

  • 加载中
图(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1
  • HTML全文浏览量:  725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1-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