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幸福·道德·教育

高德胜

高德胜. 幸福·道德·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4): 1-8, 18.
引用本文: 高德胜. 幸福·道德·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4): 1-8, 18.
Gao Desheng. Happiness, Morality and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4): 1-8, 18.
Citation: Gao Desheng. Happiness, Morality and Edu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2, 30(4): 1-8, 18.

幸福·道德·教育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 10JJD8800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NCET-08-0696

  • [美]玛莎·纳斯鲍姆著:《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徐向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458页。
  •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58页。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29页。
  • [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4-55页。
  • [加]克里夫·贝克著:《学会过美好生活》,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 [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 一般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定义译为“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实现活动”(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或“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读来总有不能尽解之处,余纪元将其译为“幸福是灵魂体现完满德性的活动”(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似乎更为清楚。
  •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4页。
  •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43页。
  •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 [英]伯特兰·罗素著:《幸福之路》,曹荣湘、倪莎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 [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 参见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03页。这里的译文来自余纪元著《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46页)。
  •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 [美]本杰明·乔伊特:《柏拉图著作集》(2)(英译/评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
  • [加]克里夫·贝克著:《学会过美好生活》,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 王洪才:《教育是何种善——对教育善的本质的思考》,《新华文摘》2011年第16期。
  • 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4页。引用时根据余纪元的译文进行了调整。
  • [德]克劳斯·德纳著:《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朱小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9页。
  • [美]C.罗伯特·克劳宁格著:《感悟幸福——身心和谐的科学》,范肖冬、赵山明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3-97页。
  • [德]莫里茨·石里克著:《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95页。
  • [法]吕克·费希著:《什么是好生活》,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1页。
  •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页。
  • [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47页。
  • [法]吕克·费希著:《什么是好生活》,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86页。
  •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
  • [美]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17页。
  •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58页。
  • [美]杜威著:《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02页。
  • [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44页。

Happiness, Morality and Education

  • 摘要: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1)  [美]玛莎·纳斯鲍姆著:《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徐向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458页。
    2)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58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29页。
    4)  [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4-55页。
    5)  [加]克里夫·贝克著:《学会过美好生活》,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6)  [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7)  一般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定义译为“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实现活动”(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或“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读来总有不能尽解之处,余纪元将其译为“幸福是灵魂体现完满德性的活动”(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似乎更为清楚。
    8)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4页。
    9)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43页。
    10)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11)  [英]伯特兰·罗素著:《幸福之路》,曹荣湘、倪莎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12)  [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13)  参见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03页。这里的译文来自余纪元著《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46页)。
    14)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15)  [美]本杰明·乔伊特:《柏拉图著作集》(2)(英译/评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
    16)  [加]克里夫·贝克著:《学会过美好生活》,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1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18)  王洪才:《教育是何种善——对教育善的本质的思考》,《新华文摘》2011年第16期。
    19)  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4页。引用时根据余纪元的译文进行了调整。
    20)  [德]克劳斯·德纳著:《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朱小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2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9页。
    22)  [美]C.罗伯特·克劳宁格著:《感悟幸福——身心和谐的科学》,范肖冬、赵山明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23)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3-97页。
    24)  [德]莫里茨·石里克著:《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25)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95页。
    26)  [法]吕克·费希著:《什么是好生活》,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1页。
    27)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页。
    28)  [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29)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47页。
    30)  [法]吕克·费希著:《什么是好生活》,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86页。
    3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32)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
    33)  [美]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17页。
    34)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58页。
    35)  [美]杜威著:《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02页。
    36)  [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44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3
  • HTML全文浏览量:  266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2-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