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素质教育”四种属性之探讨

盛群力

盛群力. “素质教育”四种属性之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 9(4): 23-30.
引用本文: 盛群力. “素质教育”四种属性之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 9(4): 23-30.

“素质教育”四种属性之探讨

  • ①转引自[日]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编, 钟启泉译:《现化教育学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68页。
  • ①参见韩靖林:《我国中小学学生流失状况的分析与对策》, 《教育研究》 1990年第2期。
  • ②转引自周鸿志: 《明确中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研究》 1986年第4期。
  • ③APEID: Secondary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UNESCO, 1986。
  • ④《1990年教育事业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 《中国教育报》1991年1月1日。
  • ①李盼:《教科文亚太地区普逋教育职业化研讨会召开》, 《教育研究》1987年第10期。
  • ②王道俊等主编:《教育学》(新编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第130页。
  • ③参见王一兵:《提高教育质量, 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 ①参见盛群力:《基础教育:赢得质量之战的胜利》, 《上海教育科研2 1989年第3期.
  • ②M.Cetron, Schools of the Futu re, McGraw -Hill Book Co, 1986。
  • ③柳斌:《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 《光明日报》 1990年2月28日。
  • ①转引自张焕庭主编: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逸》,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2版, 第368页。
  • ②[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 (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132——133页。
  • ③Caissey, G, A, Skill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ducation Digest, 1990, 2。
  • ④Hade, D, D.,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2, 8。
  • ⑤安宝生: 《计算机文化教育——信息社会的基确教育》, 《教育研究) 1990年第11期。
  • ①Hade, D.D., Literaccy in an Informaticn Socie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2, 8。
  • ②Tennyson, R.D, A Proposed Cognitive Paradigm of Learning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6。
  • ③Tennyson, R.D., Integr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7。
  • ④参见陈先墀: 《教会儿意自己识学》, 《未来小学教育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 ⑤Goad, L.H., Preparing Teachers for Lifelong Education.p.173, UNESCO, 1984。
  • ①参见[苏]斯米尔诺夫等著, 李翼鹏等译:《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81页。
  • ②Goad, L.H., Preparing Teachers for Lifelong Education, p.28, UNESCO, 1984。
  • ③参见钟启泉:《终身教育与课程改革》, 《外国教育资料》 1990年第1期。
  • ④Futrecl, M.H., The Fcurth Wave of Educational Change; Are Ready? The Education Digest, 1990, 1。
  • ①戚长福:《论中师心理学教材中的“个性"问题》, 《课程·教材"教法》 1990年第5期。
  • 1)  ①转引自[日]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编, 钟启泉译:《现化教育学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68页。
    2)  ①参见韩靖林:《我国中小学学生流失状况的分析与对策》, 《教育研究》 1990年第2期。
    3)  ②转引自周鸿志: 《明确中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研究》 1986年第4期。
    4)  ③APEID: Secondary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UNESCO, 1986。
    5)  ④《1990年教育事业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 《中国教育报》1991年1月1日。
    6)  ①李盼:《教科文亚太地区普逋教育职业化研讨会召开》, 《教育研究》1987年第10期。
    7)  ②王道俊等主编:《教育学》(新编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第130页。
    8)  ③参见王一兵:《提高教育质量, 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9)  ①参见盛群力:《基础教育:赢得质量之战的胜利》, 《上海教育科研2 1989年第3期.
    10)  ②M.Cetron, Schools of the Futu re, McGraw -Hill Book Co, 1986。
    11)  ③柳斌:《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 《光明日报》 1990年2月28日。
    12)  ①转引自张焕庭主编: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逸》,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2版, 第368页。
    13)  ②[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 (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132——133页。
    14)  ③Caissey, G, A, Skill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ducation Digest, 1990, 2。
    15)  ④Hade, D, D.,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2, 8。
    16)  ⑤安宝生: 《计算机文化教育——信息社会的基确教育》, 《教育研究) 1990年第11期。
    17)  ①Hade, D.D., Literaccy in an Informaticn Socie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2, 8。
    18)  ②Tennyson, R.D, A Proposed Cognitive Paradigm of Learning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6。
    19)  ③Tennyson, R.D., Integr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7。
    20)  ④参见陈先墀: 《教会儿意自己识学》, 《未来小学教育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  ⑤Goad, L.H., Preparing Teachers for Lifelong Education.p.173, UNESCO, 1984。
    22)  ①参见[苏]斯米尔诺夫等著, 李翼鹏等译:《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81页。
    23)  ②Goad, L.H., Preparing Teachers for Lifelong Education, p.28, UNESCO, 1984。
    24)  ③参见钟启泉:《终身教育与课程改革》, 《外国教育资料》 1990年第1期。
    25)  ④Futrecl, M.H., The Fcurth Wave of Educational Change; Are Ready? The Education Digest, 1990, 1。
    26)  ①戚长福:《论中师心理学教材中的“个性"问题》, 《课程·教材"教法》 1990年第5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0
  • HTML全文浏览量:  165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