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

瞿葆奎 沈剑平

瞿葆奎, 沈剑平. 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 9(1): 1-8.
引用本文: 瞿葆奎, 沈剑平. 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 9(1): 1-8.

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

  • ①在许多论文中,把1978年以来的这场论争,称为“教育本质的讨论”。本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的属性,是一事物具有的特殊矛盾,也就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 是事物的现象的根据和基础。本质规定了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 并体现在过程之中。从这场论争所提出的各种观点看,它们似乎还未达到这样的深入程度。“上层建筑说"和“生产力说"都试图把教育"放进"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结构理论。但以"上层建筑说"为例,如果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那么,政治、法、艺术的本质是不是上层建筑呢?如果是, 那就说明上层建筑悬它们的共有的属性, 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还没有揭示教育的本质。“生产力说"也是如此。"特殊范畴说”和“实践说"都是作为“社会属性说"的悖论而提出的,因此它们可以作为悖论而纳入本文标题的范围。论争中所提出的"传授知识", “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等观点,是对教育职能的探讨。唯论争如此,笔者才将题目定为《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
  • ②尽管杨贤江在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中,曾试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雨述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城之一,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但本文中所指的第一阶段时期里中国教育理论界的认识, 是接受了苏联学者的论点。
  • ③[苏]包德列夫、叶酉波夫、康斯坦丁诺夫、科格列夫、季特科夫、申比寥夫著, 胡沙谍《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绪》; 《人民教育》 1952年常78月号。该文后篝入华东师搅大学羲育隶教育学教研室籍《教育学多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 ①曹孚在《新建设》 1957年6月号发表了《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他在肯定教育是上层建筑的前提下,认为“教育之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一般上层建筑更为直接"; 他还指出,教育是历史的范畴,具有阶级性, 同时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我们对永恒范畴这方面的“注意少了”。曹孚的见解比《争论总结》似高出一筹,但他这一见解却在当时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这篇论文辑入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刘佛年于1961一1963年主编的《教育学(讨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专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节; 历史地说,编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周扬《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写计划会议上的讲话》(《教育研究》1980年第3期)和周扬《对刘佛年主编〈教育学(提纲初稿)内容提要〉的意见》的启发和影响,但从学术发展的逻辑米看,这是对曹孚所提醒人们注意的“历史的范畴”的具体探讨。
  • ②《重视培养人的活动》; 《学术研究》 1978年第3期。
  • ③陈桂生、瞿葆奎、叶澜:《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的新进展》; 《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郎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 ④列宁《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华东师范大学《列宁教育文集》编辑组编辑; 《列宁教育文集》(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 ①李放: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陈信泰: 《教育还是上层建筑》《新杏坛》1990年第1期。
  • ②石佩臣:《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的特点》《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
  • ③李放: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郭笙; 《辩证地认识教育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兼谈教育悬否属于上层建筑》, 陈信泰《教育是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亦参见李耀铬整理;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
  • ④黄济: 《关于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管见》, 邓鹰扬:《学校教育若本上属于上层建筑》,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
  •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9页。
  • ⑦表述类似观点的, 还有孙喜亭: 《教育是否可以归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杜1989年版,第165-167页.初恩:《教育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 ⑧邹光威; 《教育是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国持肯定回答的有鸣销: 《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持否定回答的有车树实:《关于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携析); 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成有信: 《学校是无声阶级专攻的工具吗》 《教育研究》1980年第1期。
  • ⑨持肯定回答的有鸣销: 《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持否定回答的有车树实:《关于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辨析》;《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成有信: 《学校是无声阶级专攻的工具吗》 《教育研究》1980年第1期。
  • ①于光远《关于教育是生产力的问题》,《教育研究》1980年第5期。
  • ②王越: 《关于教育是生产力的探讨》; 《教育研究》1981年第2期。
  • ③马兆掌; 《论教育与生产力再生产的关系》; 《教育研究》1981年第3期。
  • ④孙喜亭: 《对教育的再认识问题》《教育研究》1986年第1期。王零、蒋学模、伍柏麟: 《高等学校与生产力》; 《红旗》1979年第8期,也持类似的观点。
  • ⑤黄凤漳: 《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 ⑥《资本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5页。
  • ⑦晓亮: 《教育是社会生产力"说质疑》;《教育研究》1981年第8期。实际上,有些持“生产力说”的论者,也曾用这种方式批判“上层建筑说"。
  • ⑧李放: 《教育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
  • ⑨张同善: 《学校教育的本质》,《教育研究》1986年第5期。该文所使用的比“教育"外延小的“学校教育”这一概念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如果能证明“学校教育不是生产力", 那也就证明了“教育是生产力”这一全称判断。
  • ⑩《经济学中的生产从来就是指的物质生产》;《光明日报》1981年8月15日。
  • ⑪《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兼论第三次产业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问题》 《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 ①沙毓英: 《教育是特殊范畴—关于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浅见》;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
  • ②靳乃铮: 《教育的本质与归属》: 《教育研究》1982年第6期。
  • ③《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的新进展》; 《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韶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第58页。
  • ④李继之: 《关于教育的属性问题》,《教育研究》1981年第2期。
  • ⑤张焕庭: 《谈谈教育本质问题》; 《教育研究》1980年第6期。黄风漳:《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第113页。黄凤漳:《社会主义教育功能的反思》,《教育创新》1990年第2期。
  • ⑥《谈谈教育本质问题》; 《教育研究》 1980年第6期。
  • ⑦孙喜亭: 《关于教育本质的若干问题》余立、孙喜亭著: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153页。
  • ①皮娟:《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研究) 1982年第6期。成有信:《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中国杜会科学)1984年第6期。
  • ②张同善《学校教育的本质》; 《教育研究》1986年第5期。
  • ③汪锡龄《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哲学理解); 《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陶崇明: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贱活动》;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
  • ④孙昌琐; 《教育:人类选择能力的传递》《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 ⑤龚永宁: 《简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教育研究》 1986年第12期。
  • ⑥王希尧: 《评“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 《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廖明伟:《教育是一种特珠的精神生产力》; 《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阮平。《为“教育是人的生产"辨—与王希尧及费永宁同志商榷》; 《教育研究》1988年第5期。
  • ⑦曾小玉、陈建翔: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考察—论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杓与改造的社会实践》; 《教育研究》 1986年第12期。
  • ①有的论者还就教育的社会厲性是否为教育本质探讨的组成部分进行争论。见靳乃铮; 《教育的本质与归属》; 《教育研究》1982年第6期。李乐天: 《教育本质探讨的若干方法问题—兼与靳乃铮同志商榷》; 《教育研究》 1984年第2期。
  • ①参见Soltis, J.F., Definitions of Education. An Inlroduction to the Anaiysis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2nd ed.), pp.7-11, 1978, Scheffler, I,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chap, 1, 1960.
  • ②列宁: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版,第159页。
  •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3页。
  • ④《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2页。
  • 1)  ①在许多论文中,把1978年以来的这场论争,称为“教育本质的讨论”。本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的属性,是一事物具有的特殊矛盾,也就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 是事物的现象的根据和基础。本质规定了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 并体现在过程之中。从这场论争所提出的各种观点看,它们似乎还未达到这样的深入程度。“上层建筑说"和“生产力说"都试图把教育"放进"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结构理论。但以"上层建筑说"为例,如果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那么,政治、法、艺术的本质是不是上层建筑呢?如果是, 那就说明上层建筑悬它们的共有的属性, 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还没有揭示教育的本质。“生产力说"也是如此。"特殊范畴说”和“实践说"都是作为“社会属性说"的悖论而提出的,因此它们可以作为悖论而纳入本文标题的范围。论争中所提出的"传授知识", “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等观点,是对教育职能的探讨。唯论争如此,笔者才将题目定为《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
    2)  ②尽管杨贤江在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中,曾试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雨述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城之一,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但本文中所指的第一阶段时期里中国教育理论界的认识, 是接受了苏联学者的论点。
    3)  ③[苏]包德列夫、叶酉波夫、康斯坦丁诺夫、科格列夫、季特科夫、申比寥夫著, 胡沙谍《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绪》; 《人民教育》 1952年常78月号。该文后篝入华东师搅大学羲育隶教育学教研室籍《教育学多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4)  ①曹孚在《新建设》 1957年6月号发表了《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他在肯定教育是上层建筑的前提下,认为“教育之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一般上层建筑更为直接"; 他还指出,教育是历史的范畴,具有阶级性, 同时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我们对永恒范畴这方面的“注意少了”。曹孚的见解比《争论总结》似高出一筹,但他这一见解却在当时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这篇论文辑入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刘佛年于1961一1963年主编的《教育学(讨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专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节; 历史地说,编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周扬《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写计划会议上的讲话》(《教育研究》1980年第3期)和周扬《对刘佛年主编〈教育学(提纲初稿)内容提要〉的意见》的启发和影响,但从学术发展的逻辑米看,这是对曹孚所提醒人们注意的“历史的范畴”的具体探讨。
    5)  ②《重视培养人的活动》; 《学术研究》 1978年第3期。
    6)  ③陈桂生、瞿葆奎、叶澜:《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的新进展》; 《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郎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7)  ④列宁《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华东师范大学《列宁教育文集》编辑组编辑; 《列宁教育文集》(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8)  ①李放: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陈信泰: 《教育还是上层建筑》《新杏坛》1990年第1期。
    9)  ②石佩臣:《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的特点》《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
    10)  ③李放: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郭笙; 《辩证地认识教育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兼谈教育悬否属于上层建筑》, 陈信泰《教育是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亦参见李耀铬整理;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
    11)  ④黄济: 《关于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管见》, 邓鹰扬:《学校教育若本上属于上层建筑》,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
    12)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13)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9页。
    14)  ⑦表述类似观点的, 还有孙喜亭: 《教育是否可以归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杜1989年版,第165-167页.初恩:《教育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15)  ⑧邹光威; 《教育是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国持肯定回答的有鸣销: 《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持否定回答的有车树实:《关于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携析); 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成有信: 《学校是无声阶级专攻的工具吗》 《教育研究》1980年第1期。
    16)  ⑨持肯定回答的有鸣销: 《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持否定回答的有车树实:《关于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辨析》;《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成有信: 《学校是无声阶级专攻的工具吗》 《教育研究》1980年第1期。
    17)  ①于光远《关于教育是生产力的问题》,《教育研究》1980年第5期。
    18)  ②王越: 《关于教育是生产力的探讨》; 《教育研究》1981年第2期。
    19)  ③马兆掌; 《论教育与生产力再生产的关系》; 《教育研究》1981年第3期。
    20)  ④孙喜亭: 《对教育的再认识问题》《教育研究》1986年第1期。王零、蒋学模、伍柏麟: 《高等学校与生产力》; 《红旗》1979年第8期,也持类似的观点。
    21)  ⑤黄凤漳: 《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
    22)  ⑥《资本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5页。
    23)  ⑦晓亮: 《教育是社会生产力"说质疑》;《教育研究》1981年第8期。实际上,有些持“生产力说”的论者,也曾用这种方式批判“上层建筑说"。
    24)  ⑧李放: 《教育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
    25)  ⑨张同善: 《学校教育的本质》,《教育研究》1986年第5期。该文所使用的比“教育"外延小的“学校教育”这一概念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如果能证明“学校教育不是生产力", 那也就证明了“教育是生产力”这一全称判断。
    26)  ⑩《经济学中的生产从来就是指的物质生产》;《光明日报》1981年8月15日。
    27)  ⑪《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兼论第三次产业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问题》 《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28)  ①沙毓英: 《教育是特殊范畴—关于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浅见》;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
    29)  ②靳乃铮: 《教育的本质与归属》: 《教育研究》1982年第6期。
    30)  ③《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的新进展》; 《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韶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第58页。
    31)  ④李继之: 《关于教育的属性问题》,《教育研究》1981年第2期。
    32)  ⑤张焕庭: 《谈谈教育本质问题》; 《教育研究》1980年第6期。黄风漳:《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第113页。黄凤漳:《社会主义教育功能的反思》,《教育创新》1990年第2期。
    33)  ⑥《谈谈教育本质问题》; 《教育研究》 1980年第6期。
    34)  ⑦孙喜亭: 《关于教育本质的若干问题》余立、孙喜亭著: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153页。
    35)  ①皮娟:《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研究) 1982年第6期。成有信:《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中国杜会科学)1984年第6期。
    36)  ②张同善《学校教育的本质》; 《教育研究》1986年第5期。
    37)  ③汪锡龄《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哲学理解); 《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陶崇明: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贱活动》;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
    38)  ④孙昌琐; 《教育:人类选择能力的传递》《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39)  ⑤龚永宁: 《简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教育研究》 1986年第12期。
    40)  ⑥王希尧: 《评“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 《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廖明伟:《教育是一种特珠的精神生产力》; 《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阮平。《为“教育是人的生产"辨—与王希尧及费永宁同志商榷》; 《教育研究》1988年第5期。
    41)  ⑦曾小玉、陈建翔: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考察—论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杓与改造的社会实践》; 《教育研究》 1986年第12期。
    42)  ①有的论者还就教育的社会厲性是否为教育本质探讨的组成部分进行争论。见靳乃铮; 《教育的本质与归属》; 《教育研究》1982年第6期。李乐天: 《教育本质探讨的若干方法问题—兼与靳乃铮同志商榷》; 《教育研究》 1984年第2期。
    43)  ①参见Soltis, J.F., Definitions of Education. An Inlroduction to the Anaiysis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2nd ed.), pp.7-11, 1978, Scheffler, I,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chap, 1, 1960.
    44)  ②列宁: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版,第159页。
    45)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3页。
    46)  ④《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2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0
  • HTML全文浏览量:  146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