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童”与“军”之悖论——民国童子军发展历程探析

吴小玮

吴小玮. “童”与“军”之悖论——民国童子军发展历程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2): 111-115.
引用本文: 吴小玮. “童”与“军”之悖论——民国童子军发展历程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2): 111-115.
WU Xiaowei. The Paradox of 'Child' and 'Army':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y Scou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4, 32(2): 111-115.
Citation: WU Xiaowei. The Paradox of "Child" and "Army":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y Scou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4, 32(2): 111-115.

“童”与“军”之悖论——民国童子军发展历程探析

基金项目: 

上海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童子军之研究” A-0230-14-001032

  • 早有研究者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个成人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庸和工具。许多传统童谣的写作目的并非为了儿童,儿童游戏并非从儿童生活出发,儿童题材绘画中的儿童形象也离异于儿童自身。详见杜成宪:《从儿童歌谣、游戏和儿童题材绘画透视中国传统儿童观》,《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1期。
  • 《令知初级中学应以童子军训练为必修科》,《广东省政府公报》1934年第275期。
  • 谢鸿:《英国少年团》,《青年杂志》1916年第6期。英国少年团团长陆军中将濮爱而原著、澍生译:《巡视美国少年团记》,《青年杂志》1916年第6期。
  • 吴耀麟:《青年训练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26页。
  • 《中国宜创童子军》,《中国圣教会月报》1910年第8期。
  • 黄金麟和秦穗龄的研究均持这一观点。详见黃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5年;秦穗龄:《童子军与现代中国的青少年训练(1911-1949)》,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 乐天:《名词浅释:童子军》,《自修》1940年第145期。
  • 张振华:《中国童子军教育之过去与现在》,《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4期。
  • 郑昊樟:《中国童子军事业的进展》,《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4期。
  • 《上海之童子军》,《申报》,1916年3月4日,第10版。
  • 吴耀麟著:《中国青年组训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6页。
  • 无求:《童子军名词之商榷》,《童子军月刊》1919年1卷第7期。
  •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 转引自刘秀云:《我国童子军体育考论》,《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12期。
  • 训令第七二七号四月二十九日(为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函送议决学校应注重军事训练案),《江苏教育公报》1926年第5期。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67页。
  • 国内也有论者持1913年文华童子军诞生一说。详见孙玉芹、邵艳梅:《中国童子军源流考》,《兰台世界》2013年11月上旬。
  • 郑昊樟:《中国童子军事业的进展》,《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4期。
  • 书籍全名为《童军警探:成为良好公民的训练手册》(Scouting for Boy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正是西式童子军训练以公民训练为鹄的之最好例证。
  • 《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大学院公报》1928年第1卷第8期。
  • 俞子夷:《学生自治与学生管理——回忆简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1期。
  • 《提倡童子军之先声》,《教育周报》(杭州)1917年第176期。

The Paradox of "Child" and "Army":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y Scou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摘要: 20世纪初,英人贝登堡创办了Boy Scout这一儿童组织,并强调“非军事化”的发展原则。民国时期,Boy Scout在传入中国后不仅被译作“童子军”,其发展也自始至终存在着“童”与“军”的悖论。指出这一悖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童子军训练本身的教育价值;对悖论何以产生的分析,又能进一步呈现童子军在中国的独特发展历程。
    1)  早有研究者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个成人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庸和工具。许多传统童谣的写作目的并非为了儿童,儿童游戏并非从儿童生活出发,儿童题材绘画中的儿童形象也离异于儿童自身。详见杜成宪:《从儿童歌谣、游戏和儿童题材绘画透视中国传统儿童观》,《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  《令知初级中学应以童子军训练为必修科》,《广东省政府公报》1934年第275期。
    3)  谢鸿:《英国少年团》,《青年杂志》1916年第6期。英国少年团团长陆军中将濮爱而原著、澍生译:《巡视美国少年团记》,《青年杂志》1916年第6期。
    4)  吴耀麟:《青年训练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26页。
    5)  《中国宜创童子军》,《中国圣教会月报》1910年第8期。
    6)  黄金麟和秦穗龄的研究均持这一观点。详见黃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5年;秦穗龄:《童子军与现代中国的青少年训练(1911-1949)》,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7)  乐天:《名词浅释:童子军》,《自修》1940年第145期。
    8)  张振华:《中国童子军教育之过去与现在》,《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4期。
    9)  郑昊樟:《中国童子军事业的进展》,《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4期。
    10)  《上海之童子军》,《申报》,1916年3月4日,第10版。
    11)  吴耀麟著:《中国青年组训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6页。
    12)  无求:《童子军名词之商榷》,《童子军月刊》1919年1卷第7期。
    13)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14)  转引自刘秀云:《我国童子军体育考论》,《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12期。
    15)  训令第七二七号四月二十九日(为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函送议决学校应注重军事训练案),《江苏教育公报》1926年第5期。
    1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67页。
    17)  国内也有论者持1913年文华童子军诞生一说。详见孙玉芹、邵艳梅:《中国童子军源流考》,《兰台世界》2013年11月上旬。
    18)  郑昊樟:《中国童子军事业的进展》,《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4期。
    19)  书籍全名为《童军警探:成为良好公民的训练手册》(Scouting for Boy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正是西式童子军训练以公民训练为鹄的之最好例证。
    20)  《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大学院公报》1928年第1卷第8期。
    21)  俞子夷:《学生自治与学生管理——回忆简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1期。
    22)  《提倡童子军之先声》,《教育周报》(杭州)1917年第176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8
  • HTML全文浏览量:  352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4-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